明朝皇宫的如厕方式,史料中有翔实的记载。大体上有四种:
一:皇帝、后妃及一切稍有身份的人,毫无疑问使用“恭桶”。全部移动式坐便。
二:内廷众臣:有公厕。大号半间小屋,恭桶;小号半间小屋,中间竖一块刻若干洞的木板,每个洞后接一根倾斜的竹筒,通往屋外的排水沟。如厕时对准木板上的洞发射就是。这是帝国顶级豪华公厕,尿不直接落地,可以避免溅脏衣物。
三:数以万计的普通太监宫女:在宫墙上连续开几个低矮的拱门,连接每个拱门,在宫墙内侧砌筑一条一二十米长的全封闭拱道,拱道截面与拱门一致。几条拱道肩并肩排在一起,拱顶之上平铺大石板,沿每条拱道中心线,在石板和拱顶上开若干孔,孔下的拱道内接着槽式粪车。拱门平时紧锁,每月三次开门把粪车拉出去、并清理拱道。
四:临时公厕:专用于入宫参加红白节庆的命妇。在隐蔽的偏殿内,整齐排列与命妇数量相同的“围屏”,内置一只“溲器”即小便器,专“围”专用。没有大号用恭桶。考虑到那个年代皇家典礼超长的繁冗复杂性,我怀疑那些命妇们会不会提前一天就不敢吃饭。
清朝的太监宫女数量大幅度减少,那种拱顶式公厕不见于清代史料。内廷实现了恭桶平等,每天由专责太监收集并用粪车运出城外。民间百万百姓显然不可能具备这种能力,又不能随便挖坑,随地倾倒马桶甚至当街便溺,便习以为常了。
唯一奇怪的是,1840年代就有了上海租界、1860年代又有了近在咫尺的天津租界,但我大清就是骄傲地不搞公共厕所,非要等八国联军来搞。或许,我大清官员的鼻子,对那味道真的不敏感 图二是典型的古罗马时期的公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