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析:大健康产业的核心、发展趋势及如何抓住发展机遇(附嘉宾观点摘录)

 象鼻嘴图书馆 2025-03-25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于2025年3月23日-24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3月23日下午举行了“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崔志成,保诚集团首席执行官华康尧,安利全球首席执行官迈克尔·尼尔森,伊利集团高级执行总裁刘春喜。阿斯利康全球首席执行官苏博科,罗氏创始家族代表、罗氏集团董事会副主席安德烈·霍夫曼,诺华公司首席执行官万思瀚,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白忠泉,武田制药董事长、总裁、首席执行官卫博科,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创院院长海闻,达能首席执行官盛睿安等参与研讨。通过对与会专家、企业代表研讨内容的整理分析,梳理出大健康产业的核心、发展趋势及如何抓住大健康的发展机遇等三个话题,供大家参考:

大健康产业的核心

健康需求转型:从被动医疗向主动健康转变,消费者对预防性健康管理、营养优化、个性化医疗等需求显著增加。

技术驱动创新:AI、大数据、远程医疗、基因疗法等技术重塑产业生态,提升诊疗效率和精准性。

老龄化与慢性病挑战:银发经济扩容、慢性病管理需求激增,推动医养结合、居家养老等新业态发展。

政策与战略支持:依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化基础科学投入、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全球创新合作生态。

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趋势

数字化与智能化:

AI辅助诊断、数字化健康管理平台(如健康监测App)、智能供应链广泛应用。

医疗大数据助力药物研发和个性化治疗。

老龄化驱动的市场扩容:

居家养老解决方案(如数字化养老保险)、慢性病药物研发、康复医疗需求增长。

产业融合与新业态:

健康旅游、营养食品定制、医养结合服务、细胞治疗等跨界模式兴起。

全球化与本地化协同:

跨国药企加速在华合作(如诺华、武田制药),中国成为全球创新药物试验与供应链枢纽。

可持续发展:

绿色医疗(减少碳排放)、可负担性创新药物研发、普惠性健康服务覆盖。

如何抓住大健康产业发展机遇

强化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聚焦生物制药(如细胞疗法)、AI药物研发、数字化诊疗工具开发。

搭建产学研平台(如国药集团大数据公司),加速技术商业化。

推动数字化转型:

企业全面升级智能供应链(如伊利奶业)、优化健康管理场景(如安利体验馆)。

利用AI和大数据预测疾病风险,提升预防性医疗效率。

深化国际合作与政策协同:

吸引外资企业参与本土创新(如诺华放射性药物合作),争取国际临床试验数据互认。

推动监管流程优化(如加快新药审批),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聚焦老龄化与普惠健康:

开发居家养老保险产品(如保诚集团)、慢性病管理解决方案。

加强基层医疗资源供给,提升医护人员培养力度。

布局营养与健康消费:

推动营养科学本地化(如达能定制化膳食方案),强化优质食品供给(如伊利乳铁蛋白技术攻关)。

培育耐心资本与多元融资:

鼓励长期资本投入基础研究,拓展新药研发融资渠道(如政府基金、国际风投)。

总结

大健康产业的核心在于以科技、政策和需求为驱动,覆盖“预防-诊疗-康复-养老”全生命周期。未来需通过技术创新、数字化转型、国际合作和政策优化,抓住老龄化、慢性病管理和消费升级带来的机遇,推动产业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发展。企业应结合自身优势,聚焦细分领域(如生物制药、数字化健康服务),同时平衡普惠性与高端需求,实现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共赢。

嘉宾观点摘录:

保诚集团首席执行官华康尧表示,健康是繁荣的基础,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健康不仅仅能拯救生命,还能强化社区力量。一是中国的大健康产业具有巨大的潜力。研究表明,较高的商业健康保险覆盖率可以推动GDP增长,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健康产业的战略性投资有促进作用。二是大健康产业面临人口老龄化、慢病疾病,以及治疗成本不断增加的挑战。通过如 AI或者数字技术等新科技的应用,能够提升一些重大疾病患者的治疗效率和疾病可负担性。三是商业保险是支撑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举例说明了保诚集团在中国的探索与实践。如中国有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通过科学技术,特别是数字化,使养老能够与商业保险衔接,为居家养老提供一系列解决方案,更好地服务养老和康养。

罗氏集团董事会副主席安德烈·霍夫曼表示,他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医疗行业高度依赖于全球化以及国际合作,只有合作与对话才能促进行业发展。他提出,医疗行业面临的挑战是慢性病和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较大负担。治疗癌症、糖尿病等老年人易患病会给社会和个人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因此,构建富有韧性的健康系统十分必要。应对这一挑战,一方面需要提升个体的健康水平;另一方面重点施政生物制药的创新,以提升医疗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通过新的技术支撑药物创新也尤为重要。这些都与“健康中国2030”战略相契合。他提出,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生物医药创新方面都给予高度的关注和支持,能够看到政府政策对于企业的扶持,并日企业也实现了在中国市场的高速发展。

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白忠泉提到,近些年来中国医药产业发展规模呈现出稳步增长趋势,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相关统计,2024年中国的健康产业约有9万亿元规模。目前国药集团正在积极布局“1+4+x”的产业体系。“1是指国药集团有着全国最大的医疗物流配送网络,基本覆盖了全国70%以上的县,中国目前的医疗及器械的配送大概24%是由国药集团来负责送达的。“4”是指国药集团业务主要涵盖生物制药、化学制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这四大产业,并且国药集团的生物制药产业在全国范围来看也是规模比较大的,在抗击新冠期间,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病毒疫苗整体年产能超过50亿剂,成为当时全球最大新冠疫苗研发生产基地和供应商。“x”是指国药集团依托自有优势正在积极延伸扩展其他相关业务领域为未来的高质量发展进行相应布局,同时,国药集团也在积极进行全球化国际化谋篇布局。对于大健康产业的未来发展,国药集团主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创新方面,特别是生物制领域的创新,比如细胞治疗领域的抗体治疗;商业模式方面也有很多的创新,特别是智能化的物流配送体系。二是数字化转型升级方面数字化对所有产业生态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医药产业产生的重要影响尤为突出,特别是大数据带来的影响。国药集团将通过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来辅助开展相关的药品研发。三是国际合作方面,国药集团将在加快“走出去”的同时与其他优秀企业加强合作。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创院院长海闻认为,中国大健康产业潜力巨大。他分析称,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中国人民对健康愈加重视,大量市场需求由此产生。但总体看来,这一领域市场供给依然缺乏。具体而言,中国医护人员数量相对不足,医疗健康产业占GDP的比重仍有提升空间,新药研发近年来虽然进展显著,未来仍须加大力度。他表示,可从三方面着力促进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一是持续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大医护人员培养力度,为医护人员职业发展创造更多空间;二是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大健康产业企业;三是更加重视新药研发。他提醒,对于新药研发,一方面需要加大投入,特别是加大对相关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持续扩大开放,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合作。另外,新药研发需要拓展更多融资渠道注重培育耐心资本。他还谈道,发展大健康产业需要关注普惠覆盖与高端个性化需求、成本与规模效益、创新激励等多方面的平衡,对于如何进一步优化有关政策、完善相关机制、激发行业动能等问题,仍须继续展开研究。

达能首席执行官盛睿安认为,大健康产业的核心要义在于以科学为驱动、以营养为核心,提升人类健康福祉。他分析称,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人民已从“吃得饱”发展为“吃得好”,公众也逐步具备做出健康合理膳食选择的能力,这都是重要的进步。营养是健康的第一步,在中国,营养问题已经成为国家的优先事项。中国发布了《“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营养议题是其中的关键之一。对于如何通过可持续的营养选择来促进健康,盛睿安提出三个观点。一是科学是食物、营养和健康三者的核心,大健康产业应首先关注产品创新,研发满足公众健康需求的新产品。二是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弥合尖端科学与个体健康之间的距离,如可通过 App 进行个人健康管理等,确保行业取得的有关成果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发挥作用。三是营养科学要服务当地。知识需要共享,专业的营养解决方案需要根植科学,讲究证据,同时根据当地具体情况量身定制,以有效应对不同地区人群的健康挑战。他最后强调,除了拥抱创新,大健康企业还需要与卫生机构、学术界、研究人员等积极展开合作,共同促进人类健康福祉。

转裁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