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乐】董其昌《读书赋》飘逸空灵,风华自足,力追古法

 爱阅读的老年人 2025-03-25 发布于天津

董其昌是继王羲之、赵孟頫之后,中国书法史上最后一位“集大成者”。在整个明代,真正学得魏晋笔法精髓的只有董其昌和王铎。世人常说“赵孟頫得王羲之笔法之实,董其昌得王羲之之虚”,可谓超古绝今。董其昌的笔下,表现出诸家之长,并且还得到了很好的融合贯通,写出了一种崭新的面貌,今天我来欣赏一件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董其昌墨迹册》,第一篇就是《读书赋》。《读书赋》是西晋束所作古人蒙学的重要诗赋,董其昌一生曾多次抄录过此篇。

董其昌对自己的小楷最自负,这种自负有着自负的原因,是一种真实力,硬核般的存在,相信这样的小楷,也一定能够赢得你的认可的,这幅《读书赋》,通篇书体多用淡墨,点画灵动秀逸章法疏散,结体空松。天真烂漫,结构森然,成为了后世学习的典范之作,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吧。

图片

《读书赋》塑造了一个爱好读书的耽道先生形象。

他“澹泊闲居,藻练精神,呼吸清虚,抗志尘表、戢形陋庐。垂蕙()帐以隐几,被纨素而读书”。读书声调婉转优美,“抑扬俯仰,或疾或徐。优游蕴藉,亦卷亦舒”。而读书的内容精美感人,“颂《卷耳》则忠臣喜,咏《蓼莪》则孝子悲,称《硕鼠》则贪民去,唱《白驹》而贤士归”。他恪守前贤终身读书、守贫乐道的志向。赋中以读书为好的耽道先生正是作者自身的比况。束皙自幼则以好学博闻称誉于世,时人问博士曹志曰:“当今好学者谁乎?”曹志曰:“阳平束广微好学不倦,人莫及也”。

这幅作品,一上眼,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非常舒朗,无论是字距上,还是行距上,都是如此,将这种舒朗的气质表现的十分完美,那种匀称整齐感,表现的精妙绝伦,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十分整齐,这样的处理,是不是也让你眼前一亮,也是个人标签的表现,难怪时人这样评价他“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这才是真正的硬核实力,不仅如此,在墨色上的处理,更加有质感,尤其是突出了这种淡墨书写的新境界,也写出了一种大气象,后人对他的追捧可谓到了极致境界,尤其是以康熙、雍正、乾隆为主,足以看出他的小楷的实力,不容置疑。

图片

赋主要宣扬书本知识具有劝善戒恶的教化作用,富有深远的思想意义。赋中既有生活场景的描绘,又有作者情怀的直抒,于怡然自得之中,流露出自足自傲之情。语言简洁质朴而又蕴藉典雅。赋末列述仲尼终身读《易》,原宪亡贱、颜回轻贫、倪宽耕耘而诵、买臣负薪而吟的先贤典范,增强了读书为乐的感召力量。

墨迹册后段录南宋朱熹《梅花赋》及南北朝陆倕《思田赋》等,释文略

在他的这幅小楷作品中,表现出的特点为动感更加突出,尤其是表现在个别的点画上,那种飘逸的姿态,也表现的淋漓尽致,诸如长撇笔,十分舒展,并且线条上,也有着明显的粗细变化,虽然都比较纤细,但是也表现出一种从粗到细的变化,可见,对书写上是十分有心得体会的,否则不会写得如此流畅自然,字形上,做到了随字而安,因字赋形,或方,或扁,或长,或高,而有的点画,表现出一种更加突出的动感,同时,有着非常突出的取势,诸如长横笔,起笔和收笔上,有着一种明显的呼应关系,并且,姿态上,有着一种向上的特点,同时中间部分,还有一种拱形的特点,十分精妙,也相信,这样的点画处理,不仅仅体现出一种精致感,而且还突出了一种大气儒雅,不知道你看到这幅作品后,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图片

从这幅作品上看,在最后的部分,书写上,更加潇洒,我们可以看出,字迹表现也更加流畅,行书的笔意,更加突出,这也许有了一种新的节奏感,有着明显的情绪变化,这样的书写,也是一种酣畅淋漓的表达吧,从董其昌的这幅《读书赋》中,我们也是受益匪浅的,书法,要表现出一种性情,表现出一种淋漓尽致的情感变化,这才是我们需要的。

图片

图片

董其昌的这幅作品,也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作品,难怪朋友们也是极力的推崇,可见,对后人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谈谈你的看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董其昌的行书在清代备受推崇,康雍乾三代君主都是他的“铁粉”。康熙皇帝曾赞道:“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楮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微云卷舒,清风飘拂,尤得天然之趣。”这幅作品创作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当时董其昌已经74岁。

▍素材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