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作者:李连科 我在陕北有过一段难忘的经历,那就是睡土炕。 起初,硬邦邦的土炕硌得我辗转难眠,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却逐渐感受到了它的独特魅力。特别是在经过一天的辛勤劳动之后,躺在热乎乎的土炕上,暖意便顺着脊梁骨钻进心尖,那种舒坦和解乏的感觉,像是母亲热乎乎的手掌,瞬间抚平一天的疲惫。 清明回乡扫墓,发现老家人仍然保留着睡大炕的习惯。尽管有软绵的床,我却抢着要睡炕。大炕与灶台相连,做饭时烧柴的余热将炕烘得暖暖的。睡在炕上,享受那种独有的舒适感,很快就能进入梦乡。恍惚中又回到陕北的窑洞里,那曾被嫌弃的土炕,如今却是我梦里常常向往的地方。 在陕北,土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掌炕”,通常砌在窑洞的后壁上,另一种是靠窗的,称为“门前炕”。土炕是一家人活动的中心,待客、睡觉或者吃饭都在炕上。冬闲时,烧得暖烘烘的大炕尤其热闹,纳鞋垫的大娘、缝被子的姑娘、做衣服的婶子……满满当当一大炕,一天下来,活也干完了,家常也聊完了,女人们纷纷回家给“掌柜的”做饭,炕席上留下的碎步和针脚很快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土炕是陕北人的生活戏台,后生们蹲在炕沿抽旱烟,火星明灭间把心事埋进烟灰,女人们围着灶台团团转,蒸汽模糊了窗纸,笑声却穿透了厚重的黄土墙。 如果说陕北文化有符号的话,窑洞无疑是具有代表性的。 陕北的高原地貌孕育了窑洞这种独特的居住风格,窑洞、土炕、灶台相继而生,共同构成了陕北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陕北窑洞的建筑形式多样,从土窑到石窑,再到如今玻璃窗的新窑洞,坚固耐用采光好、冬暖夏凉接地气的窑洞始终是陕北人离不了的温情港湾。 我在陕北插队时住过土窑和石窑,现在每次回村,我都会去曾经住过的那孔窑洞看一看,老窑洞已经很破旧了,依稀可见我们当年住过的痕迹,熏黑的窑壁、睡过的土炕、有些破损的木质窗户、做饭的灶台、窑顶上高高竖起的烟囱……只是窑顶的炊烟早已消散在岁月里,岁月也刻进了我的年轮里,我和窑洞都老了。 我这个外乡人,曾经住着窑洞,睡着土炕,触摸着黄土高原的心脏,我永远忘不了土炕的温度和窑洞给我的安全感,回北京已经多年了,我时常会想起那孔渐颓的窑洞,想起土炕缝隙里嵌着的秦腔调子,想起那些被炕洞火光映红的脸庞…… 来源:延安市富县融媒体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