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须带800个心眼子的逆袭:每个女孩都很珍贵

 杏雨轩 2025-03-25 发布于广东
最近许多人都在说新剧《雁回时》空降得十分成功,那这部改编自千山茶客网络小说的电视剧,到底有什么魔力呢?能热度一路飙升,迅速登上网络剧实时热度榜榜首?
其实仔细品味,我认为,它不仅是一部主要人物都“有800个心眼子”的精彩复仇剧,更是一部展现女性成长与智慧的佳作。

首先,它的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雁回时》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古代,讲述了庄寒雁这位被家族寄养于外、形同放逐的三小姐,如何在重重困境中逆袭成长的传奇经历。

在我们如今看来,因为“天师说孩子是赤脚鬼托生”这样一个离谱原因便弃养亲生女儿,是不合法也不合情的。虽然它是一个架空朝代的故事,但也参考了我国古代有过的情况。在我国古代,由于封建迷信的原因,主动或被动的“弃养”行为很多,导致孤儿不在少数。

可是,对国家来说,婴儿的存亡又是关系到人口增减和王朝兴衰的大事,统治者不得不重视。因此,从我国先秦时期开始,历朝历代都有相关政令,为失去父母亲人的孤儿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称为“恤孤”。如《管子·入国》就有记载:

所谓恤孤者,凡国、都皆有掌孤,士人死,子孤幼,无父母所养,不能自生者,属之其乡党、知识、故人。养一孤者一子无征,养二孤者二子无征,养三孤者尽家无征。掌孤数行问之,必知其食饮饥寒身之膌胜而哀怜之。

这就是说,我国春秋时期就已在国君或天子所在的城市(属国首府、都城)中设有专门的“掌孤”官员,负责给孤儿寻找领养人,并考察监督这些孤儿被领养之后的生活水平。作为报酬,领养孤儿的人家可以按照领养人数、不同程度地免除徭役。

在《雁回时》的故事里,庄寒雁本不是孤儿却成长得如同孤儿一般。我想,她若是也能有定期“家访”,就不会从小在叔叔婶婶家受尽苦难了吧!剧集开头叔叔婶婶对她的虐待实在离谱,甚至企图将她卖到青楼。而当她回到京城庄家时,却发现家族内部早已暗流涌动、人们各怀鬼胎——她的亲生母亲阮惜文对她冷漠无情,父亲庄仕洋伪善无能,而周姨娘更是暗中算计,企图将她置于死地。

她只能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才能求得一线生机,最终在斗争中奋力争得一席之地。如今的观众对这样一个故事的喜欢,大约也是被女主角儿身上顽强不屈的生命力所打动?

同时,剧中所展现的,女性之间的复杂情感,也是该剧的看点之一。比如,剧中庄寒雁与母亲阮惜文之间的矛盾与和解,庄寒雁与姐姐庄语山之间的冲突与携手,都十分生动细腻而牵动人心。而由实力派演员喻恩泰扮演的庄家家主庄仕洋,更是完美而有力地呈现了一位伪君子式的封建大家长,为这些女性之间的矛盾与关系变化打造了扎实而自然的环境。

但对我来说,这部剧最先吸引我的,就是《雁回时》这个名字。

雁,在中国的文化长河中,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经常出现在诗词之中。它不仅是迁徙的象征,更承载着诗人们对时光流转、离别相思的深沉感慨。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人们一旦分别,再见就难说会在何时。因此,雁的迁徙便会常常成为诗人表达离别之情的载体。

两宋之交的词人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南北宋之交时期的诗人。婉约词派代表,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可惜失传;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又有《李清照集校注》)有一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里的“雁字回时”,说的是易安居士南渡之后,秋季看到大雁从北方飞回到南方来了。这个景象,正是诗人期盼远方之人音信的象征,表达了深深的相思之情。

而雁的迁徙,既有向南的飞翔,也有春日的北归。这一归途的景象,同样曾被诗人捕捉并赋予深意。比如,元朝诗人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金末至元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他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的《摸鱼儿·雁丘词》就写道: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

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

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

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

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

为留待骚人,

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这词末一句说的“雁丘”,是诗人安葬一对大雁的地方。他在赶考途中遇到捕雁者售卖一对大雁,其中一只是被人捕获的,另一只本已逃脱,却因见伴侣被杀而当即自坠殉情。元好问以大雁殉情为题材,歌颂生死不渝的爱情,于是才有了那句著名的“直教生死相许”,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逝去情感的追忆和缅怀。

而在我们现代,也有歌曲曾唱:“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大雁飞过菊花香满楼”(《中华民谣》,作词:张晓松、冯晓泉),描绘的也是南方秋季观雁的情景。

这样看来,《雁回时》这个剧名取得便极有意思,是在北方说春时?还是在南方说秋时呢?无论有没有季节指向,它取了主角儿名字中的一个字,就既点主题、又有动态,于是十分富有吸引力。

不过我想,比起元好问笔下那只殉情的大雁,剧中故事的女主,更像是新时代的猛禽,既已活着归来,就会成长自强、逆风翻盘,你觉得呢?你也看了这部剧吗?欢迎留言聊聊观后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