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耶克为何拒绝金本位?

 kingcobra 2025-03-26 发布于四川
图片

文 风灵


哈耶克对货币问题的研究始于其对经济周期的探索。在1931年的《价格与生产》中,他提出信贷扩张引发的不当投资是经济危机的根源——当中央银行人为压低利率时,企业会过度投资长期项目,最终因资本结构失衡导致衰退。这一理论为其后来批判国家垄断货币发行奠定了基础。

而1976年出版的《货币的非国家化》标志着哈耶克思想的彻底转向。他不再满足于约束政府发钞权的改良方案,提出“货币自由市场”的颠覆性构想:允许私人机构发行货币,通过市场竞争淘汰劣质货币,最终留存下具有稳定购买力的通货。这一设想的核心在于将货币发行权从政治领域剥离,使其成为纯粹的市场化服务。例如,哈耶克曾类比电信行业:“如果政府垄断电话服务会导致效率低下,为何货币发行不能引入竞争?”

在哈耶克的设想中,货币价值不再依赖黄金储备或政府信用,而是由发行机构的市场声誉和用户选择决定。因此,私人发钞者就像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提供者那样,为了维持市场份额,必须严格自律,否则将面临用户流失的惩罚。

然而,对奥派有所了解的读者很快就会发现,哈耶克的设想与另一位奥派大师米塞斯所主张的回到金本位有明显差异,虽然二者都致力于消除政府滥发货币而不可避免产生的通货膨胀。

米塞斯终其一生坚守金本位,认为这是约束政府滥发货币的'刚性枷锁'。他坚信金本位是唯一可行的货币制度,黄金的物理稀缺性是对抗通胀的天然屏障。如他所说:“黄金是印不出来的”,他甚至将金本位视为文明社会的货币宪法。而从历史上看,19世纪古典金本位时期(1870-1914),全球通胀率年均仅0.1%,确实远低于20世纪法币体系下的4.3%

那么,为什么哈耶克不继承其老师的思想,反而拒绝金本位呢?

诚然,黄金是印不出来的,但金本位本质仍是国家主导的货币体系。国家可以发行与金本位挂钩的货币,比如美元或英镑,其黄金平价由政府确定,也就是说,国家掌握着黄金的定价权,而改变黄金平价,或在经济危机时拒绝兑换,即使在金本位下也屡见不鲜。比如,1934年的《黄金储备法案》,将金价从20.67美元/盎司提升至35美元,相当于变相让美元贬值59%。这种'纸面魔术'证明:只要政府垄断黄金定价权,就能通过调整“黄金-货币”兑换比率实施隐性通胀。金本位制下的货币稳定,不过是政府权力暂时自我克制的假象。另外,政府还有调配黄金储备的权力和解释兑换规则的权力。比如1933年罗斯福通过《紧急银行法》宣布私人持有黄金非法,强制以20.67美元/盎司的价格收缴民众黄金,建立国家的黄金垄断权;而布雷顿森林体系所建立的美元与黄金挂钩体系1971年被尼克松单方面废除,也印证了黄金与国家发行货币捆绑政策的脆弱性。哈耶克1976年写作《货币的非国家化》,不可能不考虑这些历史教训。

此外,金本位将货币供应与黄金开采量强制绑定,导致其难以适应现代经济需求。1870-1896年全球黄金产量年均增长1.5%,而同期工业产出增速达3.5%,由此引发的长期通缩使实际利率居高不下,使债务人(尤其是农民)陷入破产潮。

因此,在哈耶克的设想中,私人货币不依赖黄金或国家信用,其价值由用户用脚投票决定。这打破了'货币必须由主权背书'的千年迷思。竞争迫使发行者采用价格指数锚定、算法供应调控等手段维持币值稳定。2010年后出现的稳定币(如USDT)虽未实现完全市场化竞争,但其锚定一篮子商品的尝试已显现哈耶克思想的雏形。另一方面,哈耶克也相信,多货币竞争性并存的状态,可避免单一货币体系崩溃所引发的系统性危机。

从奥地利学派奠基人门格尔开始,就将货币视为典型的自发秩序,而并非由国家设计或强加的。米塞斯更详细地论证了国家如何僭越了货币发行之权,他希望恢复的是真正摆脱了政府控制的金本位。但哈耶克认为,金本位即便曾自发形成,现代社会早已不具备让其回归并持续稳定的条件,而且一旦政府垄断黄金储备,金本位就失去了自发性,变成政府操控的工具。他更愿意鼓励市场本身通过竞争来产生新的货币形态,而非依赖单一贵金属的供应。

总之,哈耶克设想的“自由竞争货币”制度既更为彻底地抛弃了国家对货币的垄断,也能更灵活地适应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这是在对金本位的利弊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完善货币发行制度的革命性尝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