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需要社交,而不是社交媒体

 欧陆思想联萌 2025-03-27 发布于北京
图片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纷纷提出建议呼吁通过立法、教育和社会共治,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多位代表委员也围绕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陈伟志:立法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

“虽然我国有关部门已经要求平台设立未成年人模式、防未成年人沉迷系统,但并不适用于社交媒体。”陈伟志说,对于企业和应用平台,缺乏识别未成年人身份的强制措施。有些未成年人的父母(监护人),在未成年人上网时并没有尽到监护责任,甚至还把自己的账号给未成年人使用。

全国政协委员倪闽景:建议把干净的手机还给孩子

在人工智能时代,要把手机还给孩子。当然,还给孩子的是干净的手机,可以用人工智能屏蔽掉游戏和无聊的短视频。只要把人工智能的环境还给孩子,孩子自己会用它很好地学,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全国政协委员洪明基:建议立法禁止家长给15岁以下孩子买智能手机

洪明基表示,智能手机对青少年对负面影响包括视力损害、网络沉迷、心理问题等.他提议,严禁家长给15岁以下的孩子购买和使用智能手机。同时严控教师使用手机、iPad等电子设备布置作业。强调"宁愿社会发展的节奏放缓些,也要保障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反观国外,去年11月澳大利亚立法禁止16岁以下孩子使用社交媒体即使获得家长同意,违反规定的社交媒体公司最高将被罚款4950万澳元(约合人民币2.3亿元).同样采取强制措施的还包括荷兰、法国等.

为什么社交媒体突然被政府列入重点关注名单?

知名思想家、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他的新书《焦虑的一代》里揭示了答案.

1个重要且扎心的发现

1995年之后(Z世代)出生的孩子正在成为焦虑的一代——男孩越来越孤独,女孩越来越焦虑,而这一切都源自智能手机的兴起.

全球调研数据揭露触目真相::英语圈国家全军覆没


从全球范围内的调查数据到实证研究,《焦虑的一代》用科学证据揭示青少年心理危机的根源,指出2010年,第一部有前置摄像头的手机iPhone4出现全球青少年的焦虑症和抑郁症发病率集体增长.

·2010年以来, 美国大学生焦虑上涨134%,抑郁上涨106%

·2010年以来,美国1014岁青少年自杀率,男孩上涨91%,女孩上涨167%

·2010年以来,英国13-16岁少年的自我伤害事件男孩上涨134% ,女孩上涨78%

·2010年以来,澳大利亚1224岁人群因心理健康问题接受住院治疗的比率,

女孩上涨81%,男孩上涨51%

21世纪第二个10 年的青少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2007年智能手机的出现重新定义了所有人的生活。

20世纪90年代,以网络和个人电脑的普及为基础,家家户户都开始步入互联网的世界。

2012年或2013,是社交媒体和智能手机的 迅速普及.

2015年常识媒体发布的报告显示,拥有社交媒体账户的青少年每天投入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约为2小时。2015 年皮尤研究中心也发布了调查报告,给出了以下触目惊心的数据:25% 的青少年报告称,他们“几乎一直在线”。到 2022 ,这个数据几乎翻了一番,达到46%

20102015年就在这短短的 年时间里,青少年的社交模式、行为榜样、情绪状态、体育活动,甚至睡眠习惯都经历了根本性的变革。

虚拟世界的活动实在是丰富多彩。很多青少年,其实还有不少成年人,已经无法集中注意力跟身边的人相处了。每个人的社交生活都发生了改变.


玩耍式童年彻底终结手机式童年拉开序幕

Z世代太是首批在智能手机的裹挟下度过青春期和文化学习敏感期的人。手机式童年席卷而来,孩子们本应该自由玩耍,练习与他人保持协同,并向身边的榜样学习社交。这些体验现在都让位于互联网孩子们的时间都花在了智能手机等设备上。他们参加活动时,不再与同伴进行同步互动,学习的榜样也由算法推送而来。某种意义上讲,孩子们失去了自己的童年。

作者在书里还揭露了一个血淋淋的事实:一方面,父母在现实生活中的过度保护,让孩子无法在成长中获得足够的挑战。另一方面,社会对孩子在网络上的保护不足。对孩子产生了4大伤害:社会剥夺、成瘾、注意力碎片化、睡眠剥夺。

社会剥夺

社交媒体把孩子与全世界的人都来连接起来, 却独独隔绝了身边的人.生活被铺天盖地的表情包、网红潮流、小冲突、小对立填满,日夜无休.线上500个网友换不来线下1个真实伙伴......

睡眠剥夺

可以趴在被窝里玩的小屏幕设备, 正一点点 “偷走” 孩子的睡眠。

注意力碎片化

一条条通知,一件件琐碎小事,不断冲击孩子的心智,噪声、碎片化信息填满了耳朵,注意力被彻底瓦解,短视频正摧毁深度孩子的思考能力......

上瘾

生活被一块块屏幕填满,玩耍不再真实.干什么都没劲.......除了玩手机,多巴胺绑架下丧失快乐感知......

海特指出成长的需求是:慢慢成长、自由玩耍、现实交往.

孩子们的茁壮成长,离不开大量的自由玩耍时间。玩耍中经历一点儿小伤小痛,反而有利于他们克服恐惧。孩子们会主动寻求他们能够应对的风险和刺激,以此来克服恐惧,增强技能。但在线上进行的冒险,效果会大打折扣。

然而,现在父母纷纷选择把孩子限制在家里,阻碍了孩子们从必要的经历中获得成长,而这些经历对于他们变得坚强和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至关重要。在现实世界中度过一个玩耍式童年,孩子们才会朝气蓬勃,茁壮成长。反之,如果孩子们被过度保护的育儿方式和沉迷于手机的生活方式束缚,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就会受到限制。

4大行动指南:破解数字时代养育困局,把童年还给孩子

为人父母,向来不容易。当下这个世界,社交局面和科技瞬息万变,做父母更是难上加难,但我们还是有很多办法做一个好园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事实上,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平台设立青少年模式和防沉迷系统、禁止未成年人拥有游戏账号、打造零手机校园、限制未成年人在使用网络产品和服务中的单次消费数额和单日累计消费数额、规范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服务提供者的行为等.

海特在《焦虑的一代》同样从社会、技术、学校、父母给出了具体的行动方向,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他建议父母建立家长联盟,共同制定合理的技术使用规则,为孩子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更多自由玩耍和独立性:确保孩子有足够的时间与同伴自由玩耍,尤其是在户外,减少成人监督。

高中前不使用智能手机:推迟孩子接触智能手机的时间,至少到高中阶段。

16岁前不使用社交媒体:避免让孩子在大脑发育最脆弱的时期接触社交媒体。

学校内禁止使用手机:在学校期间,学生应将设备锁起来,专注于现实世界的互动。

《焦虑的一代》通过大量数据和实地研究,深入探讨了Z世代(1995年后出生)在数字时代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的深远影响。同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由此引发了史无前例的青少年身心成长危机的全球讨论.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比尔·盖茨也将其列入2024年度书单.


比尔·盖茨更是在推荐语中写到:

这本书是当今在养育子女、与年轻人共事或教授年轻人的人群的必读书........我非常欣赏他不只是提出问题,而且提供了值得思考的真正解决方案。

自出版以来,迅速登上《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榜榜首,并连续32周霸榜。本书还荣获Goodreads年度最佳非虚构奖.

并被《泰晤士报》《经济学人》《金融时报》《时代周刊》评为2024年度最佳图书。

在中国,本书同样引发了广泛关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杨斌、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社会科学学院前院长彭凯平、帆书App创始人樊登、大儒心理创始人徐凯文等18位心理学、教育、科技等跨界领袖和专家,联袂撰写近4万字的深度导读,与读者探讨如何在中国践行本书.这不仅仅是一份建议,更是致所有守护者的行动宣言!

导读导读

为人父母,向来不容易.当下这个世界,社交局面和科技瞬息万变,做好父母更是难上加难,但我们还是有很多办法做好一个“园丁”,焦虑的一代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