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5月到黄埔1期学习,却1926年黄埔4期毕业的江西省贵溪县学员熊敦,在黄埔1期六七百名同学中,经历也算很传奇的。第一,在1期和4期都学习过的1期学员,恐怕就他一个人。第二,他读黄埔1期时被学校开除,开除的事经过广州最高层讨论,决定部门级别比黄埔军校还高。第三,1期被开除,4期居然不改名字又考进去,一点不避讳,在4期学习生活如鱼得水。 ![]() 黄埔4期同学录熊敦毕业照片 先介绍熊敦的基本情况。熊敦又名熊肇勋、熊永清、熊克尧,在黄埔1期学生调查表中填的信息如下,1924年年龄21岁,江西贵溪县之江浒山市桥村人,家中有父亲熊周瑜和一个哥哥,妻子傅氏,侄子年幼,家庭条件较差,江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毕业。熊敦入读黄埔1期介绍人是赵幹、邓鹤鸣,入校后分在1期第二队学习。熊敦读1期被开除后,可能到上海晨光大学读书,读了1年左右,1925年9、10月又到广州报考黄埔4期,先当入伍生,1926年3月转入军官生学习,分到政治科与文强同队,4期还没有毕业就提前参加北伐。 ![]() 黄埔1期学习时熊敦填写学生调查表 再说说熊敦在黄埔1期被开除的事。熊敦当时虽然是中学文凭,但是他才华出众,文化程度很高,写文章的水平相当的高,但他也养成了有一点恃才傲物的性子,还有点自由主义。在黄埔1期学习中,教官上课讲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熊敦当时思想与其不一致,讲自由,就发生了冲突,并且熊敦固执己见,结果就被开除了。熊敦被开除,是黄埔军校的最高上级,经过在广州的中央执行委员会49次会议讨论了的,黄埔学员享受这一待遇的,可能就熊敦一人。1924年8月14 日广州出版的《民国日报》,登载了49次会议决议,说了熊敦的事。 1925年8、9月,黄埔4期开始准备招生,熊敦收到消息后前来报考,他没有改名字,居然又一次考上。开始进校时,熊敦还是有一些自由散漫思想,据同队同学文强说,有一次熊敦在操场见到学校教育长邓演达,不仅不向他举手敬礼,而且在他面前扬长而去。文强这些同学看到了,非常惊讶,都瞪大眼睛看邓演达怎么处罚熊敦,结果邓演达毫不介意,主动找熊敦谈心谈话,经过几次谈话,熊敦被邓演达深深折服,思想也进步了,成为左派进步人士。下图就是1926年6月11日广州出版《民国日报》新闻,黄埔军校特别党部改选,黄埔三杰之一蒋先云和朱代杰、袁同畴任筹备委员,选出严重、方鼎英、熊敦为监察委员,可以看出熊敦进步明显,是4期学员中的先进。 ![]() 1926年6月11日广州报纸关于黄埔新闻 熊敦与文强等4期学员1926年6月提前从学校出来参加北伐,作为宣传队员跟着北伐军一路北上,一直到了武汉。9月下旬,熊敦与文强等十几名同学跟着朱老总入川,到万县(现重庆万州区)做四川军阀杨森20军工作。一到万县,就办了份宣传北伐的八开石印报纸《壁报》,熊敦担任主笔,与军阀支持的报纸《快刀报》展开对垒,不久杨森就将《快刀报》关闭。熊敦办报有个特点,他写的文章,除了朱老总外,别人不能改一个字,忠县人秦正树(又名秦伯卿)也有学问,经常与熊敦相互交流探讨,改正了熊敦缺点,并介绍熊敦入了党。1927年在重庆发生三三一事件后,熊敦、文强他们撤出20军,文强出川,后参加南昌起义,熊敦留在了四川,可能在1928年出川。 笔者在百度百科上查到熊敦介绍,写有“任军校入伍生部排长、副连长,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九师第二十六团营长、团长。1926年在江西高安县灰埠作战阵亡。”,这些介绍应该不对,这个时间段,熊敦是在黄埔4期学习和在四川万县工作。那么熊敦离川后他的经历怎样呢?1929年1月6日上海出版的《民国日报》登载有1月5日上午召开的上海特别市党务指导委员会第68次常会新闻,冷欣、王延松、刘蘅静、许孝炎、吴开先、潘公展、陈德徽等7名委员开会讨论,其中冷欣提议6点建议获通过,第3点是政训处主任丁铮城因事辞职,由熊敦接任。笔者知道7名委员中冷欣的部分情况,他也是黄埔1期学员,与熊敦是同学,知道他是做什么的,看来他把熊敦盯上了。 最后说一下熊敦后来情况。熊敦在上海被同学冷欣安排了一个职务后,其实他内心充满矛盾,对国民党反动派不满,同时他的理想抱负不能实现,心情很郁闷。就在职务任命后不久,1929年初,熊敦在南京自杀了,当时他的妻子怀着孩子在医院待产。不久熊敦孩子出生,是一个女孩,取的名字叫熊敦魂。这些信息是熊敦在广州的朋友写的文章中透露的,他在广州报纸上发表了“一封信”文章和短篇话剧剧本《医治》,以此纪念熊敦,他的朋友是用笔名扫虹和芾浪发表的。 ![]() 1929年6月4日广州报纸副刊上的文章 “一封信”发表在1929年6月4日广州的《民国日报》副刊上,见上图,信中的这首现代诗说得比较隐晦,提了熊敦的名字,诗中写了两句“我想那是由于汝入西川,想起了武乡侯”,这让人觉得这位熊敦可能就是黄埔学员熊敦。短篇话剧剧本分两期登载在1929年8月6日、8月10日广州的《民国日报》雷雨版面中,8月10日就借局中人说了熊敦就是黄埔学员,被校长开除的事。当时负责雷雨版面的编辑,是浙江人何子恒,也叫何思恒,他兄弟4人文化程度高,不是大学教授就是报社编辑,不过话剧剧本《医治》没有登载完,只登了两期。 ![]() 1929年8月10日广州报纸登载话剧剧本部分内容 |
|
来自: hejunwei_yeah > 《黄埔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