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畅销到退市:地红霉素为何败给阿奇霉素?

 小药士 2025-03-27 发布于云南
哈喽!大家好!欢迎来到小药频道!
小药今天起给大家更新一些重点药物的基本API,给大家罗列出其中涉及到的四大药的相关考点

每天一个药点,每天进步一点~

后台回复:

“我想进群”

加入专属群聊!

地红霉素

NO. 384

今天给大家介绍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是一类通过抑制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的药物。它们主要对革兰阳性菌和部分革兰阴性菌有效,广泛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以及一些性传播疾病。根据其来源和结构,可分为天然大环内酯类和半合成大环内酯类两大类。第一类天然大环内酯类有:红霉素(Erythromycin红霉素是最早发现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链球菌、葡萄球菌以及肺炎支原体感染。其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胃肠道耐受性较差,因此在临床应用中逐渐被其他更稳定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取代螺旋霉素(Spiramycin螺旋霉素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及弓形虫感染。由于其胎盘通透性较低,因此常用于妊娠期弓形虫病的治疗。吉他霉素(Kitasamycin吉他霉素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及某些耐红霉素菌株感染。其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似,但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少。麦迪霉素(Midecamycin )麦迪霉素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和皮肤感染,具有较好的胃肠道耐受性,并且对肺炎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有效。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罗红霉素是红霉素的改良衍生物,口服吸收更好,半衰期较长,使其具有较好的组织穿透力,适用于肺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等感染。第二类半合成大环内酯类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克拉霉素是红霉素的半合成衍生物,具有更强的抗菌活性和更长的半衰期,常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胃幽门螺杆菌感染及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阿奇霉素(Azithromycin阿奇霉素因其长半衰期和优良的组织渗透性,被广泛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尿道感染和沙眼衣原体感染。由于其服药次数少、耐受性好,在临床应用中十分普遍。地红霉素(Dirithromycin地红霉素是一种前体药物,在体内转化为活性形式,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耐受性良好。泰利霉素(Telithromycin泰利霉素是一种酮内酯类抗生素,属于大环内酯类的改良版本,对耐药菌株(如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具有较强的活性,主要用于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由于其可能引起肝毒性,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第三类新型大环内酯类(酮内酯类和其他衍生物)索利霉素(Solithromycin索利霉素是新一代酮内酯类抗生素,对耐药性细菌(如多重耐药肺炎链球菌)具有较强的活性,被研究用于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其他感染。伐地红霉素(Flurithromycin伐地红霉素属于红霉素的改良衍生物,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和较长的半衰期,适用于多种细菌感染。伐利霉素(Valnemulin伐利霉素是一种衍生于大环内酯类的抗菌药物,主要用于动物医学领域,用于治疗畜禽细菌感染。这些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呼吸道、皮肤软组织及泌尿生殖道感染。由于其抗菌谱广、不良反应较轻、组织穿透力强,已成为临床抗感染治疗的重要选择之一。然而,随着耐药菌株的增加,合理使用这些药物至关重要,以避免耐药问题的加剧。

地红霉素(Dirithromycin)

1.结构特点:

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易溶于乙醇,微溶于水,口服后在体内迅速水解为活性成分红霉素肟。为红霉素的前药分子,结构上引入了肟基和丙酸酯基团,改善了分子在酸性环境中的稳定性。

2.合成机理及代谢:

地红霉素由红霉素A与肟化试剂反应生成红霉素肟,再经酯化与丙酸反应得到。口服后在小肠及血液中水解为红霉素肟,而后转化为活性抗菌成分。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肝脏代谢,经胆汁和尿液排泄。

3.作用特点:

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似,对革兰阳性菌、部分革兰阴性菌、支原体和衣原体具有良好抑制作用。口服耐受性较好,胃肠刺激较小。药物半衰期中等,服用方便。由于后来出现了更优质的大环内酯类药物,临床使用逐渐减少。

研发背景

   地红霉素(Dirithromycin)是一种由红霉素(Erythromycin)衍生出来的半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自上世纪50年代被发现并投入使用后,因其广谱抗菌作用成为临床常用药物,但也暴露出不少缺陷,包括胃酸不稳定、口服吸收差、容易引起胃肠道刺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科学家开始尝试对红霉素分子进行改造,以期提高口服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降低不良反应。

地红霉素的研发工作由雅培实验室(Abbott Laboratories)在20世纪70年代末启动。研究人员在红霉素A分子上进行了化学修饰,通过引入肟基(oxime)和丙酸酯基团,使其成为一种前药。口服后,地红霉素在体内快速水解,释放出活性成分红霉素肟(Erythromycin oxime),进而发挥抗菌作用。这种前药策略有效解决了红霉素在胃酸环境下容易分解的问题,同时减轻了对胃肠道的刺激反应。在临床前和临床研究阶段,地红霉素展现出良好的抗菌活性,尤其对革兰阳性菌、部分革兰阴性菌以及非典型病原体如支原体、衣原体有显著效果。它具有一定的组织穿透性,半衰期较红霉素略有延长。1985年,地红霉素正式获得FDA批准上市,主要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及皮肤和软组织感染。

地红霉素上市之后,因其较好的口服耐受性,在儿童和胃肠道敏感人群中受到欢迎。然而,随着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等更先进大环内酯抗生素的出现,地红霉素逐渐被取代。这些后来者不仅具有更高的口服稳定性和更长的半衰期,还具有更广泛的抗菌谱和更少的不良反应。此外,地红霉素作为前药存在体内转化率受个体差异影响较大的问题,这也导致疗效不够稳定,成为其最终退出市场的重要原因。地红霉素的研发过程,是药物化学史上一个经典案例。它体现了科学家尝试通过前药设计来优化传统药物性能的努力和思路。虽然最终没能持续占据市场,但它为后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改进提供了宝贵经验。地红霉素背后的故事,是一次用化学创新手段解决临床痛点的尝试,也是一段值得铭记的药物开发历程。

药物化学

地红霉素(Dirithromycin)是一种半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红霉素A的衍生物。化学式为C42H78N2O14,通常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分子中含有肟基和酯键,是一种前药结构,能够在体内被水解为红霉素肟。地红霉素最早由红霉素A与羟胺反应形成肟化衍生物,再与丙酸进行酯化制得。

药理学

地红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通过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从而发挥抗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部分革兰阴性菌(如流感嗜血杆菌)、以及支原体、衣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敏感。其抗菌作用以抑菌为主,高浓度时可表现出杀菌作用。口服后耐酸性好,胃肠道反应较轻,适用于上呼吸道、下呼吸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

药物剂型

目前临床应用主要为口服剂型,常用规格为250mg片剂。也有缓释片剂型,以减轻胃肠道不适。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逐渐停止生产,临床应用被其他大环内酯抗生素替代。

药物代谢动力学

地红霉素口服吸收后在小肠和血液中快速水解为红霉素肟,红霉素肟为主要活性成分,半衰期约3~4小时。药物在肝脏代谢后经胆汁和尿液排泄,体内分布广泛,肺、扁桃体和支气管分泌液中浓度较高。服药后约2小时达到血药峰值,代谢中个体差异较大,不建议长期反复使用。

药物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常见不良反应为轻度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腹痛、腹泻。偶见皮疹、瘙痒、肝功能异常。罕见QT间期延长、心律失常等严重不良反应。肝功能不全者慎用;已知对红霉素或其他大环内酯类过敏者禁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在权衡利弊后慎用;与已知会引发QT延长的药物同时使用需谨慎。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敏感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下呼吸道感染(如支气管炎、肺炎)、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可作为对青霉素过敏患者的替代用药。对支原体肺炎和衣原体感染也有一定疗效。由于耐药菌株增加及更新抗生素的出现,现临床使用较少,多用于特定人群或对其他药物不耐受患者。

药物相互作用

与抗酸药合用可能降低药物吸收;与其他大环内酯类或含有心脏毒性风险的药物合用时,可能增加QT间期延长和心律失常风险;与华法林合用时需监测凝血功能;与地高辛合用可能升高血药浓度,需注意剂量调整。使用期间避免同时服用CYP3A4强抑制剂,以免引发毒性反应。

重点(考察及应用)

地红霉素(Dirithromycin)是一种半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红霉素的前药。相比传统红霉素,地红霉素口服更稳定,胃肠刺激较小,生物利用度较高。它属于14元大环内酯类,结构上通过引入肟基和酯基,使药物在胃酸中不易分解,在小肠内水解为红霉素肟后发挥抗菌作用。它的抗菌机制与红霉素相同,主要通过抑制细菌核糖体50S亚基,干扰蛋白质合成,发挥抑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部分革兰阴性菌(如流感嗜血杆菌)、支原体和衣原体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口服后迅速被吸收并水解为红霉素肟,血药浓度较平稳,半衰期为3到4小时。地红霉素的不良反应较红霉素少见,但仍需注意胃肠道反应(恶心、腹痛、腹泻)、皮疹及罕见的肝功能异常。长期或不规范使用可能导致耐药菌株产生,因此临床上应严格把握用药指征。肝功能不全患者需慎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及12岁以下儿童用药时需要根据权衡利弊谨慎选择。在临床应用中,地红霉素主要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下呼吸道感染(如支气管炎、肺炎)、皮肤及软组织感染,以及由支原体和衣原体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感染。通常用于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替代治疗。也可作为儿童抗菌治疗的可选药物之一,因为其胃肠刺激小,口服依从性较好。此外,地红霉素与某些药物存在相互作用风险,如与抗酸药合用可能影响药物吸收,与某些心脏药物或其他大环内酯类药物合用可能增加QT间期延长的风险。因此临床使用中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用药安全。地红霉素在医学和药学考试中常作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重要代表药物考查,重点关注其前药特性、代谢过程、抗菌机制、适应症、不良反应及临床注意事项。在临床上,虽已被更新的药物逐渐替代,但仍具有参考意义和一定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Wintermeyer SM, Abdel-Rahman SM, Nahata MC. Dirithromycin: A New Macrolide. Annals of Pharmacotherapy. 1996;30(10):1141-1149. doi:10.1177/106002809603001014

[2]Sides, G. D., Cerimele, B. J., Black, H. R., Busch, U., & DeSante, K. A. (1993). Pharmacokinetics of dirithromycin. The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31 Suppl C, 65–75. https:///10.1093/jac/31.suppl_c.65

[3]Sides, G. D., & Conforti, P. M. (1993). Safety profile of dirithromycin. The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31 Suppl C, 175–185. https:///10.1093/jac/31.suppl_c.175

以上地红霉素(Dirithromycin)的相关内容,您的支持是小药更新的最大动力!咱们明天继续~

— GO FOR PROGRESS—

一起药学吧~

点击关注我们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