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13

 新用户2163IBTk 2025-03-27 发布于江苏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阙文:指存疑而空缺的文字,表示不妄自增益。

借:凭借。

孔子说:“我还能够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有马的人自己不能训制,就凭借别人的乘用使马驯服,这样的态度在今天时没有了啊!”

这段话怎么揉在一块儿的,我真的有点疑惑。

欢迎大家帮我答疑解惑。

我怎么不明白的呢?因为这两句话看上去真的没有联系。第一句说,我现在仍然能看到史书中保留疑问的地方。

这句话不是说史书的严谨性吗,说明史书十分的客观而尊重事实。

然而,下一句话讲的是人的品质,这个人呢自己做不成某事,就积极的寻求支持,寻求帮助。表达了孔子对这种虚心求教之人的赞赏。

对品德的赞赏与史书的严谨态度有什么联系吗?

这就是我疑惑而不明白的地方。

而我现在读的释义完全没有提到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没有办法解决我的疑惑。

说到这儿,我不禁想到,人生在世,无论是工作、生活、学习,都会遇到一些疑惑,或者一些自己无法理解的事情。

这就是一个机会,让我们不断探索、学习的机会。

我们要不断追问答案。

其实,我最近得到一个一直以来疑惑之问题的答案。

我的这个疑问是:为什么一个人能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的决定。

我结合自己的自身体会,领悟到,一个人之所以能影响你,是因为这个人是你信赖的人,他身上有一些智慧可供你汲取,所以你自然比较愿意借鉴他。

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强大自己,吸取他人积极的影响,克服消极的影响。最终,我们的追求境界是成为自己的权威,拥有一个说了算的人生,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让一个人的品德败坏。小的事情不忍耐,会毁坏大谋略。”

这句话也算是孔子最为著名的金句了。

孔子似乎反对过分的口才好。

口才好当然是一件好事,这有利于我们沟通,提升效率。

然而,孔子绝不希望人们言过其实,心口不一,故意为了某一目的而欺骗。

我也认同孔子的观点。人与人交往,信任非常重要。如果我们为了一时之目的而说出自己无法兑现的话,这样,以后就没有机会继续相处了。

其实,有很多时候,我们说的话并不是必要的。我联想到“正念日”的一个要求:尽量不说话。

这些年来,我非常喜欢“正念日”这一理念。这个静默的要求也让我觉得很有意思。

首先,当我们真的能够静下心来,不去急于说什么、表达自己时,我们会觉得心中有一种平静、放松的体验。

这时,我们会更加敏锐地觉知生活——而不是专注于思考,思考是一种头脑的想法。

我们通过静默,让自己真的“跳出头脑,融入生活”,我们真的提高了对生活的觉察,更加与自己的感官相联,体会实实在在的当下,关注于我们的呼吸。

另一个句子——小不忍,则乱大谋,提醒我们,耐心非常重要,我们要能容得下事儿,保持一种从容而气定神闲的气度,这需要我们不断提升自己,不断修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