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摘要 FIG. 1.(A)子宫内膜低级别子宫内膜样腺癌的代表性显微镜图像。(B-F)右侧卵巢成人型粒层细胞瘤的形态学特征。(B)在低倍放大镜下,肿瘤在纤维瘤间质增生的背景下(图像右侧)显示巢团/结节状生长模式(图像右侧)。(C)放大背景纤维瘤间质与单个细胞周网状纤维(插图,网状染色)。(D-F)具有结节状/巢状生长模式的肿瘤区域,细胞核呈圆形至椭圆形,肿瘤细胞巢内细胞质数量增加,细胞周网状染色缺失(插图,网状染色)。 FIG. 2.一种新型的FOXL2 c.398C >T (p。在巢状肿瘤区域检测到133V突变(A;*),与背景纤维瘤成分(B).的野生型FOXL2序列相反 讨论: AGCT的病理诊断,特别是弥漫性和/或黄素化的AGCT仍然具有挑战性,因此近年来FOXL2突变分析已被引入常规临床实践,以帮助诊断区分。重复性FOXL2 c.402C > G (p。C134W)热点突变几乎存在于所有的AGCT中,存在一些支持-间质细胞肿瘤中,而在卵巢的其他性索-间质肿瘤中基本不存在。虽然早期的研究在少数卵泡膜细胞瘤和幼年性粒层细胞瘤中报道了这种突变,但这没有被其他研究证实,可能是错误分类的病例。最近,我们的研究小组描述了一个新的体细胞FOXL2突变c.430C >T (p.R144W)在有丝分裂活性的富于细胞性纤维瘤中。该肿瘤的诊断也得到了个体细胞周网状染色模式、缺乏雌激素表现和平稳的长期临床随访的支持。 在本研究中,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FOXL2突变c.398C > T (p.A133V)在卵巢性索间质肿瘤中,其临床病理特征与AGCT一致。肿瘤呈部分结节状/巢状结构,由相对均匀的细胞组成,细胞核椭圆,核仁小,有中等数量的苍白嗜两性细胞浆。虽然这种形态模式与卵泡膜细胞瘤重叠,但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为它是黄素化的AGCT的变体。黄素化AGCT的诊断支持细胞周网状纤维的丢失和相关的低级别子宫内膜样腺癌,作为高雌激素状态的间接证据。值得注意的是,FOXL2突变不存在于背景纤维瘤/卵泡膜细胞瘤成分中,这凸显了与网状染色模式密切相关的粒层细胞巢的重要性。根据之前的报道,低肿瘤细胞数量可能导致假阴性突变结果。通过TaqMan检测检测FOXL2突变的最小肿瘤细胞数量要求为25%,而Sanger测序通常需要至少40%的肿瘤细胞。新的c.398C >T (p.A133V)的突变位于FOXL2基因的DNA结合或叉头结构域(氨基酸,54-148)内,正如前面描述的c.402C > G的位置(p.和c.430C >T (p.R144W)。 正如我们的病例所示,随着FOXL2突变分析常规使用的增加,可能会检测到更多的新突变,增加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诊断复杂性。因此,对网状染色模式的评估可能会继续在诊断算法中发挥重要作用。性索间质肿瘤的每个细胞周网状染色模式基本上排除了AGCT,而具有不确定或巢状的网状染色模式的肿瘤应该进行FOXL2突变检测。在正确的形态学和临床背景下,一个FOXL2突变——即使它不同于显性热点突变c.402C > G (p.C134W)-应被解释为AGCT诊断的确认。AGCT的准确病理诊断是对适当的临床管理至关重要;AGCT患者通常需要完整的手术分期和长期随访,因为有肿瘤复发的风险,这可能发生在最初诊断后数年或几十年。 Nagy A, Niu N, Ratner E, Hui P, Buza N. Novel FOXL2 Mutation in an Ovarian Adult Granulosa Cell Tumor: Report of a Case With Diagnostic and Clinicopathologic Implications. Int J Gynecol Pathol. 2024 Feb 19. doi: 10.1097/PGP.0000000000001024.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8426544. 分析总结(Analysis): 557-这个通过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EUS-FNB)获取的胰腺肿块细胞块值得分享! 癌肉瘤(Carcinosarcoma): 双相结构模式,包含肉瘤样成分和具有明显上皮形态的组分。 ![]() ![]() ![]() ![]() 分析(Analysis): 1. 癌肉瘤的定义与病理特征 癌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由癌性(上皮来源)和肉瘤性(间叶来源)两种恶性成分混合构成,形成典型的双相分化模式。本例描述的“肉瘤样成分”可能表现为梭形细胞、多形性细胞或未分化间叶组织,而“明显上皮形态”则指腺样、鳞状或导管样结构。在胰腺肿瘤中,癌肉瘤极为罕见,其诊断需依赖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如上皮标志物CK、EMA,间叶标志物Vimentin、SMA)的综合分析。 2. EUS-FNB在胰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本例通过EUS-FNB获取标本,该技术是胰腺占位性病变的重要诊断工具。研究显示,EUS-FNB可提高对囊性或实性胰腺肿瘤的诊断准确性,尤其适用于获取组织学样本进行形态学评估和分子检测(如KRAS、TP53等突变分析)。例如,胰腺囊性肿瘤中,EUS-FNB的囊液分析(如葡萄糖、CEA水平)和细胞学检查可区分黏液性与非黏液性病变 。对于实性肿块,EUS-FNB的细胞块制备能更好地保留组织结构,支持复杂肿瘤(如癌肉瘤)的鉴别诊断。 3. 诊断挑战与临床意义 癌肉瘤的生物学行为通常具有高度侵袭性,且对化疗和放疗的反应较差。胰腺原发癌肉瘤的报道极少,需与以下病变鉴别: 肉瘤样癌:仅含上皮来源的恶性梭形细胞,缺乏真正的肉瘤成分; 未分化癌:无明确间叶分化特征; 转移性肿瘤:需排除其他部位原发癌肉瘤转移至胰腺的可能 。 本例的病理描述提示肿瘤异质性显著,可能反映克隆演化或上皮-间质转化(EMT)过程。类似机制在胰腺导管腺癌(PDAC)中已被研究,例如肿瘤微环境中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与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可能促进间质表型转化。 558-病例:乳腺腺样囊性癌 ![]() ![]() 1. 组织病理学特征 该病例符合经典型腺样囊性癌(AdCC)的典型形态学表现: 双相筛状结构:由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共同构成,形成筛孔状排列(cribriform pattern),筛孔内可见嗜碱性基质物质(基底膜样物质或黏液) 。 嗜碱性基质:可能与两种成分相关: 基底膜样物质:由Ⅳ型胶原和层粘连蛋白构成,阿辛蓝(pH2.5)染色呈阳性 。 黏液样物质:PAS染色阳性,提示糖蛋白或黏蛋白沉积。 分子特征:约55.6%的经典型AdCC存在MYB基因重排(MYB-NFIB融合),可通过FISH或二代测序验证。 3. 鉴别诊断 基底样型乳腺癌:实性片状生长,无筛状结构,免疫表型与AdCC相似(CK5/6+、EGFR+),但临床行为更具侵袭性。 实性乳头状癌:可见纤维血管轴心,常表达神经内分泌标志物(如CgA、SYN)。 4. 临床与预后意义
![]() ![]() ![]() 559-并非所有具有筛状结构/嗜酸性透明小体的肿瘤都是腺样囊性癌 以下是几个鉴别示例: ![]() ![]() ![]() 图1:肌上皮癌(Myoepithelial Carcinoma):该肿瘤由单一形态的肌上皮细胞构成,缺乏腺样囊性癌特征性的双相细胞(导管上皮+肌上皮)排列,且免疫组化显示SMA、p63等肌上皮标志物阳性。 图2:多形性腺癌/筛状腺癌(Polymorphous Adenocarcinoma/Cribriform Adenocarcinoma)原称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PLGA),现归类为多形性腺癌(PAC)。其筛状亚型易与腺样囊性癌混淆,但PAC的细胞形态单一,且73%病例存在_PRKD1_基因点突变,预后较腺样囊性癌更好。
1. 肌上皮癌(Myoepithelial Carcinoma) 临床启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