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贞观十五年,即公元641年,玄奘法师从印度“西天取经”归来长安,即奉唐太宗之命翻译佛经。然后唐太宗亲自撰序,太子李治作记,于是,大名鼎鼎的《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译文内容就完稿了。 有了内容,自然要勒石颂扬。接着弘福寺怀仁和尚等40人耗时20年,全国广搜王羲之传世作品中单字,共同完成了集字《怀仁圣教序》。 好在唐代年间,王羲之还是有不少作品存世,所以不难理解,怀仁集《圣教序》就如同王羲之书法大字典一般。 问题来了,怀仁当初集的《圣教序》原稿就是一个字一个字拼在一起的,那它的墨迹本原稿去了哪里呢? 台北故宫还真展出了一本墨迹《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墨稿清晰完整,墨色浓淡、枯润变化尤为精彩,细节用笔牵连映带是碑刻拓片《圣教序》遥不可及的。要有如此墨稿,岂不比拓片更香? 米芾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可见,《圣教序》墨迹价值有多珍贵? 墨迹本的作品经过摩刻上石之后,纵然刻功再精深,也只剩基本的点画形态,笔触全然丢失,更别谈运笔提按顿挫与气息变化了。随着腐蚀和风化,现代拓片恐怕连基本形态都已失真。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件墨迹《圣教序》要让《兰亭序》都黯然失色,因为《兰亭序》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其精华都已在《圣教序》中了。而墨迹本《圣教序》,要远胜拓本百倍。 王羲之《圣教序》墨迹稿 99%的人没见过 ▼ ![]() 怀仁集字本意就是迎合唐太宗弘扬王羲之书法所作,充分考虑到了书圣书法之笔法、结构、开合向背、布白、气韵等变化,与王羲之真迹无差。无奈我们久久不见《圣教序》原迹墨稿。 长久以来,拓片《圣教序》作用有限,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启功先生“透过刀锋看笔锋”的功力。《圣教序》墨迹的发售,能让我们看到王羲之的用笔痕迹和气息,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我们如果将这件墨迹本《圣教序》研究透彻,必将助我们书法水平会全方面地更上一层楼。 有此佳作,我们决不能错过,我们采用进口微喷技术,将《圣教序》墨迹进行了1:1超高清复刻,连最细微牵丝映带和墨色变化,都与原作别无二致,欢迎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