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惠安人物|清末民初厦门鼓浪屿名士贺仲禹先生 ○ 贺青峰

 天南尘封 2025-03-28

图片

在鼓浪屿的历史长河中,富商巨贾的雄厚财力与文人雅士的才情智慧相互交融,共同铸就了这座小岛独特的文化风貌。他们以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展现艺术品味,凭借诗文字画、音乐美术等多样的艺术形式抒发内心情感,这些人和事历经岁月的洗礼与沉淀,赋予了鼓浪屿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艺术气质。

贺仲禹先生相片自题词

图片

 繡針度罷慚花樣,鐵硯磨餘笑菲才

贺仲禹先生(学名贺仙舫)的相片自题词 “繡針度罷慚花樣,鐵硯磨餘笑菲才,寥寥数语,谦逊之情与对自身才学的砥砺之心尽显。作为惠安贺氏先贤、厦门鼓浪屿名士,贺仲禹先生在清末民初的厦门文化界和教育界声名显赫,其名字与鼓浪屿、基督教、双十中学等元素紧密相连,成为了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符号。

一、家世渊源:山水滋养,家族传承


福建惠安西部,有一个如诗如画的小村庄 —— 庵后(今翁后村)。村庄西北方,惠安最高峰笔架山巍峨耸立,其磅礴气势仿佛在守护着这片土地;东北方的一片瓦寺是明代惠安乡贤戴卓峰辞官归隐后的居住地;南面,白岩山高高隆起,山上的岩峰寺静谧清幽,宛如世外桃源。村口北侧,一棵百年老榕树静静伫立,它见证了庵后村从一个偏远小山村逐步发展成为紫山镇镇中心所在地。老榕见证了翁后村百年沧桑巨变,默默守护着一代又一代淳朴善良的村民。

图片

村庄的西面和北面被一大片生机盎然的田园所环绕,发源于笔架山的黄塘溪,如同一条蜿蜒的玉带,潺潺流过田园的另一侧,最终向南汇入洛阳江。这条溪流被誉为黄塘镇和紫山镇的“母亲河”滋养着两岸的万物生灵。贺仲禹先生曾以“户对笔峰谋所志,门迎塔岭望地名”的诗句描绘这个小山村,诗中饱含着对后辈的殷切期望,希望他们能面对笔架山峰,立下勤学之志,努力出人头地,为家乡增光添彩。这片山水环绕、风景秀丽的翁后村,便是贺仲禹先生的故乡。贺仲禹先生的父亲(1850~1908年)是一位医术精湛、声名远扬的医者。1881年,因庵后村地处偏远,在友人的建议下,为方便病人就医,他毅然迁至惠安县城行医济世,并携家眷搬到了离县城较近的夫人家中。惠安县城北宋981年建县时选址螺山之南,在古代山南为阳,所以“螺阳”逐渐成为惠安县的古称(并非现在的螺阳镇)。这也是贺仲禹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常以“螺阳 贺仲禹”署名的原因。贺仲禹的母亲陈淑仁(农历1857.1.11~1918.6.22),是家中独生女(其父名陈隐农,母亲庄氏),她持家勤俭,重视子女教育,心地善良,常慷慨资助贫弱之人。夫妻俩育成有四子,幼时分别以添水、塔水、降水(即贺仲禹本人)和其水为乳名。

长子添水,即贺仲鹏,学名贺汀云,生于1880年;他曾抱养一子,名载松,可惜载松在15岁时不幸溺水身亡。后与续弦贺美从堂兄弟贺晏水家抱养一女,名贺留,即笔者祖母。祖母育有五子四女,家族枝繁叶茂。

次子塔水,即贺仲文,生于1882年。事迹待考。

三子降水,即贺仲禹(1890~1943?),学名贺仙舫;娶陈氏琴娘,育有五女一子。据我伯父贺加恩先生回忆,其中四位女儿分别名为贺福女、贺逸女、贺贞熙、贺祯瑜。另有一女名逸馨,早逝。其子名贺祖汉。贺逸汝于200283岁时撰写回忆父亲的文章时,已随儿子(姓郑,医生)移居澳大利亚多年。

四子其水,贺仲曾(18931919.5.19),学名贺汀舫;他与贺仲禹兄弟感情深厚。汀舫天资聪颖,继承父业学医。1918年,惠安城遭贼匪围攻,军民伤亡惨重,贺汀舫日夜救治伤员,因劳累过度导致喉咙旧疾复发,于1919年不幸逝世,年仅27岁,葬于老家庵后山。贺仲禹在悼念四弟的文章中写道:会尽吾力教养汀舫留下的三岁女儿贺福安和八个月大的儿子贺纪(启)贤。这与贺逸汝文章中提到的我家四婶母寡居有一对子女,父亲尽责照顾他们的生活,相互印证。福安(我辈应称呼姑婆)幼时在鼓浪屿求学,成年后嫁茶叶专家庄灿章先生(东桥镇人,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并于1937年移居印尼。解放前,福安姑婆从印尼寄钱给我的奶奶贺留,代为主持修建了其父亲贺仲曾的风水墓,此墓长期以来由我们这个家族分支负责维护。

图片

此外,贺仲禹文章《先妣事略》记载,他们四兄弟还有四位同胞姐妹即饶氏姐、周氏姐、杨氏姐和洪氏妹。

基督教于1865年传入惠安。贺仲禹先生的父母在县城行医时接触到基督教,随后便由佛教改信了基督教。他们积极向庵后村贺氏族人传播基督教的福音,这是1881年移居贺母螺阳娘家以后的事情。如今,翁后村贺氏家族的后代子孙大多信仰基督教,追溯源头,便是从贺仲禹的父辈这一代人开始的。翁后村于1891年设教传福音,至今已有134年的历史。

现在翁后村的基督教堂,是新加坡锡安堂长老贺炳贤的后代和厦门关隘堂贺兆奎牧师的后代为首捐资,加上信徒的热心奉献,于1991年建成的。这两位德高望重的长辈都是成年后从翁后村走出去的贺氏先贤。家庭信仰的转变不仅影响了贺仲禹先生的成长环境,更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他日后在多元文化交融的鼓浪屿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鼓浪屿求学及教学生涯:知识的旅程,成长的摇篮

由于家庭信仰基督教的缘故,贺仲禹先生童年时期便在惠安教会学校读书。或许是他天生聪慧过人,或许是老师慧眼识英才,极力推荐,又或许是身为医生的父亲富有远见,期望更好地培养他成才,在他年龄稍大时(可能是1903年前后),父亲送他到鼓浪屿英国伦敦会创办的澄碧书院继续深造。鼓浪屿,这片充满文化魅力的土地,成为了贺仲禹先生的福地。父亲的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贺仲禹先生的人生轨迹,为他日后的成名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从十三四岁踏上求学之路开始,贺仲禹先生便与鼓浪屿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里学习、工作、生活了近四十年,可以说,鼓浪屿就是他的第二故乡。

图片

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出生的时代,但无论时代是好是坏,都应奋力成长。少年贺仲禹刚到鼓浪屿求学时,鼓浪屿已沦为公共地界。在教会创办的学校里,他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刻苦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他如同一棵茁壮成长的树苗,快速汲取着知识的养分。1906年(前后)夏天的一个夜晚,16周岁的贺仲禹在暑假与同窗好友惜别时,创作了令人赞叹不已的散曲二首《夺锦标澄碧书院暑假之夕别同别诸友》。

其一 

一箭如飞,双丸似水,难挽韶 华且住。堪叹催人岁月,瞥眼烟 云,惊心风雨。听书声琴韵,小窗 前,晨昏相聚。无端分袂各东西, 从此暮云春树。休诵文通别赋,团扇轻衫,准 备大家归去。记取桐阴瓜架,吩咐 鸿鳞,频传尺素。更喃喃互约,趁 英年力求进步。残编断简自钩探, 莫把光阴虚度。

其二  

兰契素心,座欢促膝,一样明 窗净几。同是座风立雪,啸侣鸥 凫,芳延衡芷。恨无情岁月,去悠 悠,流光如驶。空江远水短长亭, 人在蔚蓝天里。愁听鹂歌声起,欲别依依,各 把轻装闷倚。凭祝前程珍重,扫石 题诗,浮瓜沉李。小窗蕉影绿,好 安排芸编自理。等闲风到故乡秋, 又是相逢日子。

这两首散曲古意盎然,文风精妙,充分展现出他在古文辞方面的天赋和灵性。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少年贺仲禹能有如此才情,着实令人惊叹。他对时光的感慨、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的期许,都在字里行间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不仅是他个人文学才华的展示,更是那个时代青年学子在动荡社会中对知识追求和美好未来向往的缩影,反映了他们在困境中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1908年,18岁的贺仲禹学而有成,起初在福民小学教书,1910年前后因为古文辞方面的深厚造诣,他被英国伦敦公会山雅各牧师(James Sadler)创办的英华书院聘为国文老师。不久后又兼任鼓浪屿女子师范学校(由惠安籍周氏家族的周之桢创办)国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贺仲禹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晚辈尽心栽培扶掖。他曾说:如果要给人家一桶水,自己至少要备有两桶。” 这种充实自我、无私奉献的精神,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敬重。自1910年算起至194112月日军侵占鼓浪屿,他在英华书院教授国文超过30年,这期间在英华书院就读的学生,或多或少都受到过贺仲禹先生国学方面的熏陶。贺仲禹先生的教育理念在当时具有前瞻性,他深知在那个社会变革的时代,学生不仅需要知识的积累,更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和自我提升的能力。他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这种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桃李芬芳:培育英才,影响深远

贺仲禹的学生中,不乏日后在各个领域成就非凡的人物,他们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各自的领域闪耀着光芒,而这光芒的背后,离不开贺仲禹先生的悉心教导。


1913年,鼓浪屿女子师范学校迎来了一位日后被称为万婴之母的学生----林巧稚,时年她12岁,她的国文老师就是贺仲禹。据赖妙宽先生《少年林巧稚》里记载,师生间有一段关于女娲补天的有趣对话:林巧稚讲到女娲补天时,说女娲先捡了五彩石,洗净,炼成膏,再补,使五彩石成为星星点缀夜空。她的老师贺仲禹就问她:你怎么知道女娲先把石头洗净了?”“女人做事情都这样的,不洗净,她不会放到锅里去。林巧稚不容置疑,继续说,天不平,她就折了鳌足支撑四极,让天地开阔。这是好的。上帝按自己的形象造人,造男人和女人。女娲用黄土造人,造男人和女人,让人民安居乐业。想必仲禹先生对林巧稚思想独立而又个性十足的回答是十分赞赏的吧。这段充满童趣又富有思想火花的对话,不仅展现了林巧稚从小就具备的独特思维,也体现了贺仲禹先生善于引导学生思考的教育智慧。他没有直接纠正林巧稚的观点,而是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她的思考,培养她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这种教育方法在当今素质教育中依然是重要的理念,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表达,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图片

1919年,鼓浪屿实业家黄奕住先生聘请贺仲禹为家庭老师,为其爱女黄萱教导国文整整五年,打下坚实的国学基础,黄萱日后成为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助手,协助陈先生完成了《论再生缘》、《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重要著作(引自贺逸女文章)。贺仲禹先生对黄萱的教导,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底蕴的培养和学术素养的熏陶。他让黄萱在国学的海洋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能够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与陈寅恪先生携手同行,为中国的学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这体现了贺仲禹先生在培养学生时注重全面发展和长远规划,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种教育眼光在当下的教育竞争中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贺仲禹先生的学生中较为出名的还有得到其楹联真传的菲律宾华侨许冬桥先生(19031992年);8岁时在螺邑锦里塾中被贺师仙舫教授过的庄克昌先生(19001987,惠安籍,菲律宾华文教育家)以及1939年在鼓浪屿英华书院学习的黄猷先生(19252015,华侨华人问题专家)。

这些学生在不同的领域发光发热,他们的成就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贺仲禹先生教育成果的有力证明。贺仲禹先生的教育成就反映了教育的力量,它能够跨越地域和时代的限制,培养出对社会有杰出贡献的人才。这也启示我们,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优秀的教师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当更加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创造条件。

四、社交与文化交流:广结贤能,文化交融

少年贺仲禹到鼓浪屿求学的时候,岛上几大望族已经基本成形,比如菽庄花园的林尔嘉家族、黄家花园主人黄奕住家族、英华书院华人首任校长郑柏年家族,越南巨商黄仲训家族等。成名后的贺仲禹先生与各个望族,还有社会其他名流、外国传教士,都有十分密切的交流和交往。这些交往不仅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为鼓浪屿的文化发展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图片

林尔嘉(又名叔臧),是鼓浪屿菽庄花园的主人。1913年花园建成后,主人经常邀请文人墨客在他的菽庄吟社吟诗作赋,贺仲禹是诗社的常客。1919年,林尔嘉44岁的时候,菽庄花园内为庆生而建的四十四桥刚刚落成,贺仲禹的一曲三十五韵的《四十四桥长歌》在人才济济的菽庄诗侣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

1921年,他更受邀在林尔嘉先生与其德佩龚云环夫人结婚三十周年所征诗赋集册中作序。在这些文学活动中,贺仲禹先生展现出了卓越的文学才华,他的作品不仅赢得了众人的赞赏,也为菽庄吟社的文化氛围增添了浓厚的一笔。他与林尔嘉先生之间的交往,不仅是文人之间的相互欣赏,更是传统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艺术和美的共同追求。


李禧 18831964,著名学者、诗人)贺仲禹与其过从甚密,颇多往来唱和,他曾经为李禧所著《春灯集》做了一篇序言,若没有这篇序言,文史界无从知道李禧先生还曾经有这样一部著作行世。贺仲禹先生的这篇序言,不仅让李禧先生的作品得以被更多人知晓,也体现了他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在那个信息传播相对有限的时代,文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和推介,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这启示我们,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通过各种方式让优秀的文化作品得以流传,让文化的火种得以延续。

林文庆,1921年起担任厦门大学校长16年,贺仲禹是林文庆的座上宾,他时常会到校长府上品味道地的苏格兰咖啡,顺便和林校长谈谈屈原的《离骚》,二人在学术交流中增进情谊。这种难得的学术交流,两人的思想相互碰撞,往往能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为学术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山雅各(James Sadler)英国伦敦会牧师,贺仲禹与他交往密切,两人亦师亦友,惺惺相惜。山雅各去世后,贺仲禹为他写了三篇纪念文章,将山雅各誉为绝无仅有的西方之儒圣贤君子,对其评价极高。贺仲禹先生与山雅各牧师之间的情谊,跨越了国籍和文化的差异,是基于对知识和信仰的共同追求而建立起来的。这种真挚的友谊,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也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树立了榜样。它让我们看到,文化的差异不应成为交流的障碍,相反,相互尊重、理解和欣赏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生。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我们更需要借鉴贺仲禹先生的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世界文化格局。

五、人生大事记:闪耀的轨迹,不朽的贡献

 1908 年起,贺仲禹先生 “不得不操舌耕生涯(引自《孔子与基督教》自序),担任鼓浪屿英华书院和女子师范学校的国文老师。在教学之余,他对人、事、物有所感触时,便会立刻行文成章。他凭借出众的文才在文坛崭露头角,时而以仙舫本名作诗,时而以字号仲禹发表时评,偶尔也以绣铁为名发表文章。他将自己读书和写作的地方命名为 “繡鐵盦(即绣铁庵),颇有文人雅士的风范。随着声名日益远扬,他逐渐步入一生中最为惬意的阶段,许多人慕名请他作诗、作联、作文、作序,其中不乏厦门、鼓浪屿的各界名流。

图片

1915 年,英国伦敦会山雅各牧师去世,彼时年仅 25 岁的贺仲禹先生已然名满鹭江!这一时期,贺仲禹先生在文学和教育领域的双重成就,不仅是他个人才华的彰显,更是当时厦门文化教育界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他的成功激励着更多年轻人投身于文化和教育事业,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反映出那个时代对知识和文化的尊重与追求。

1912年基督教《道南报》创刊,22岁的贺仲禹先生就担任总编辑(如上图),该报曾经停刊了两次,1922年复刊,他继续出任总编辑兼董事,此后十年,他著文无数,他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道南报》。基督教本身宣扬的博爱、与人为善,扶助弱者的思想对社会和谐有非常重要的正面意义,贺仲禹在《道南报》任职期间,借助这一平台,将这些理念传递给更多人。他的文章不仅传播了基督教教义,还积极倡导社会正能量,鼓励人们互帮互助、关爱他人。从这个角度出发,他不仅对基督教在闽南地区的传播有突出贡献,堪称基督教宣传阵地的先锋;另一方面,他在《道南报》的工作,对当年厦门社会风气整体向上向善的进步也有不可磨灭的积极影响。他用文字的力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让社会变得更加温暖、和谐。

图片

1922年受厦门双十中学校长马侨儒先生邀请,贺仲禹创作了该校校歌歌词,歌词内涵丰富,意义非凡!

1926年,贺仲禹的著作集《繡鐵盦叢集》第一册出版问世,两年后又出版了《繡鐵盦叢集》第二册(内含《繡鐵盦聯話》)。

1928年,鼓浪屿选举议员,成立华人议事会。贺仲禹以其在教育界、文化界的影响,当选为首届二十名议员之一,积极参与地方事务,为社区发展贡献力量。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积极参与地方事务,为华人争取权益,推动社区的发展,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像贺仲禹先生一样,关心社会事务,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935年,贺仲禹的长篇论著《孔子与基督教》及短篇《佛教与基督教》问世。

1939年,贺仲禹还被推荐参加编辑中华基督教闽南大会公报,时年他仍在英华书院任教,黄猷先生就是在这个时候成为他的学生。他在课堂上的教导,也让黄猷先生深受启发,为黄猷先生日后在华侨华人问题研究领域取得成就奠定了基础。


日寇1938年入侵厦门岛,194112月占领鼓浪屿,贺仲禹旋即辞职赋闲在家,坚决不肯为日伪政权服务。他的这种气节,展现了他高尚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大义。在国家危难之际,他坚守自己的底线,不为利益所诱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精神。有传言他归隐田园到老家庵后村,因忧国忧民,病逝于 1943 年(据其学生庄克昌先生《感旧录》记载,战后归去,而贺师已先一年归道山矣,由此推断贺仲禹先生应不晚于1945 年才逝世)。但是否如此,以及其身后墓葬在哪里,这些还都是谜,有待后人继续去考证。(我们家族长期看管打理其四弟贺仲曾的风水墓,2016 年因建设需要而移墓至万安陵园时,偶然发现墓的左边另有一个隐藏的 “皇” 坟头,考虑到这个 “皇” 一定也是家族亲人的,就一起迁移了,不知道那有没有可能是贺仲禹先生的墓?这仅是个人猜测,若其直系后代欲探究真相,此或可作为参考线索)贺仲禹先生虽然离开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心中,成为激励后人爱国奋进、坚守正义的精神动力。

六、著作成就:文化的瑰宝,思想的结晶

1、《繡鐵盦叢集》(即《绣铁庵丛集》)这本书是贺仲禹的文章结集,保留了大量丰富的厦门文史资料。它记录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厦门地方文化活动和文人交往,以及鼓浪屿当年的盛况。书中还包括贺仲禹自己的诗作和与菽庄诗社成员相互唱和的记录,以及外国传教士和福建牧师在鼓浪屿的活动史料。这部著作不仅显示了他在国学和文学创作方面的深厚功底,在文学上有一定的成就,还为研究厦门和鼓浪屿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繡鐵盦叢集》第二辑(墨余部分)217页中有一段话,读来特别令我为之动容并热血澎湃:

 故君子不以肉体之我为我,而以精神之我为我。吾国有四百兆之我。使尽人能认得真我,则尽人为有关系、有担当之我,斯不愧为顶天立地之大国民。


如此浩然正气的铿锵之语,铮铮铁骨大丈夫贺仲禹先生的拳拳爱国之心跃然纸上。读懂他的情怀,也就理解了他后来不肯为五斗米而向日伪折腰,于日寇侵厦后不久即辞职赋闲的行为,这令我十分钦佩,内心增添了更多对前辈先贤贺仲禹先生的敬意!这段话体现了贺仲禹先生对个人价值和国家责任的深刻思考,他鼓励人们超越自我,以更高的精神追求为国家和民族贡献力量,这种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

2、《繡鐵盦聯話》是贺仲禹关于联语知识、历史及掌故的专书,附在《繡鐵盦叢集》中发行,以语体文完成。此册联话內容相当丰富,搜罗关于联语的史料范围极为广阔,除各种联语史料外,也间涉厦门等地与联语活动有关的人物掌故,为研究楹联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这部书中,贺仲禹先生对楹联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整理,让我们看到了楹联这一传统文化在厦门地区的发展脉络和独特魅力。他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楹联文化的内涵,也为后人传承和发扬这一文化瑰宝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些著作也体现了贺仲禹先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在当时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白话文逐渐普及的背景下,他坚持用文言文和诗词歌赋进行创作,不仅展示了他深厚的国学功底,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这启示我们,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脉,我们应当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3、《孔子与基督教》,创作于1935年,是贺仲禹先生一部鲜为大众所熟知却意义非凡的杰作。深入研读这位前辈的著作,不禁为其国学造诣之广博、儒家学说钻研之精深而惊叹。仲禹先生深刻指出:基督教自西洋传来,带有许多夹杂色彩,和缺憾状态,与中华民族性不相宜,自易于启人之怀疑。我们应当发挥我国固有的孔子大道,根本做澄清改造工夫,使西洋的基督教,成为纯粹中华民族的基督教。在著作的尾声,仲禹先生满怀期待地展望未来:中国学者与西洋传教士,各宜放开眼界,破除狭隘成见,平心静气,开诚布公,共同协力推进,开一灿烂途径,为世界人类,发一异彩光辉,他主张中西方应放下成见,相互融合,让孔子的仁爱智慧与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共同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

如今,遍布全球的五百多所孔子学院正积极传播着儒家思想。若仲禹先生在天有灵,目睹这一盛况,定会倍感欣慰。由此可见,仲禹先生不仅是基督教的忠实拥趸,更是一位具备独立思考精神、兼容并蓄的国学大师与爱国者。遗憾的是,世人往往只关注到他文章的文采飞扬,却未能深入洞察其思想的宏大与深远。

贺仲禹先生的这一著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思路,他的思想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对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日益凸显,贺仲禹先生倡导的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解决文化冲突、促进文化和谐的有益思路。我们应当学习他的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推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让不同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文化力量。

七、地方文化贡献:文化的传承者,地方的贡献者

贺仲禹先生深厚的国学功底及丰富的楹联知识,向来为众人所称道。他曾为中山公园琵琶洲、双棉水榭等多处题撰联语,只可惜后来诸景点多已被毁,所以少有人知。

图片

中山公园位于厦门市区中心,素有华南第一园的美称。贺仲禹题双棉小榭联云:

青葱抱榭棉双树;

湛碧绕花水一湾。

此联描绘出一幅绿树环抱水榭、碧水绕花流淌的优美画面,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又题抱翠山馆联云:

山翠滴前楹,旧地尚留仙馆迹;

瓶笙来隔院,轻烟细送玉泉香。

上联写山翠映入眼帘,唤起人们对往昔的回忆;下联通过听觉和嗅觉,营造出一种清幽雅致的氛围,给人以美的享受。

又题琵琶洲三副联语如下:

山头瘦石支亭健

松外痴云伴鹤归。

这副联语将瘦石、亭子、松树、白云、仙鹤等元素巧妙组合,勾勒出一幅空灵、闲适的山水画卷,展现了大自然的雄浑与宁静。

一顷荻芦洲,试铁槛凭来,似曾杜若;

双声杨柳曲,问铜琴拨罢,忆否浔阳。

联语中既有对眼前荻芦洲景色的描绘,又巧妙引用典故,引发人们对往昔岁月的联想,充满了诗意和文化底蕴。

极目感苍茫,看烟雨双清,水天一色;

凭栏来俯仰,问鹤云何处,松石当年。

此联意境开阔,描绘出烟雨朦胧中天地相连的壮丽景象,同时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岁月变迁、世事无常的感慨。

又题音乐亭联云:

渺此一亭,每当裙屐联翩,流水调高,句赓白雪;

对兹佳节,正好笙歌妙曼,钧天乐雅,响遏行云。

生动地描绘了音乐亭中人们吟诗唱和、笙歌悠扬的热闹场景,展现了当时文化活动的繁荣。

以上诸联诗情画意,怀古思幽,令人感慨,可见贺仲禹先生手笔不凡。

  
重修于2022年的音乐亭,保留了当年的风貌,仿佛仍在诉说着贺仲禹的文采风流。这些楹联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厦门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见证了当时的文化繁荣,承载着地域文化的记忆与内涵。

贺仲禹先生通过楹联这一传统文学形式,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相融合,赋予了这些景点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这些楹联为后人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氛围以及人们的审美情趣提供了珍贵的线索。在现代城市建设与文化发展中,我们应重视对这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发扬,成为凝聚地域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

1922年,应厦门双十中学首任校长马侨儒先生邀请,贺仲禹兼任该校国文老师,并为学校创作校歌,歌词中的勤毅信诚四字,即被马校长选为校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双十学子,直至今日。

《双十中学校歌》歌词:钦吾侪,学生雍融相聚一堂,鹭岛上,鹿洞旁,共研磨,发奋图强。习琴书,和弦歌,乐未央,一班班一行行,气象煌。勤毅信诚,敬业乐群,同学记着勿相忘,努力为国争荣光!

歌词典雅隽永,韵味十足,充分体现了作者贺仲禹先生在古文辞方面的深厚造诣,自创作以来,双十中学校歌一直被传唱,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百多年来,双十中学秉承勤毅信诚的校训和敬业乐群的教育精神,培养了无数具有民族胸怀和世界眼光的优秀人才。校歌不仅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双十学子,也成为他们心中永恒的记忆和骄傲。

贺仲禹先生创作校歌和校训的意义,远不止于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勤毅信诚” 这一校训所蕴含的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人品德修养的要求相契合,同时也适应了时代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在当今社会,培养德才兼备、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教育的重要目标,而贺仲禹先生早在百年前就通过校歌和校训传达了类似的教育理念。这启示我们,在现代教育中,应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将其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探索出更具特色和实效性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

图片

△双十中学第三任校长黄其华手书校训

厦门双十中学百年校庆纪念册《永远的青春》首页,对校歌词作者贺仙舫(即贺仲禹)先生赞誉有加:贺仙舫有深厚的基督教背景,又坚守国粹道统的根基。他浓缩基督教的新潮,儒家的深沉,禅道的灵动,加上天赋的智慧和理解力,以一个独立学者的角度看世界。

八、惠安先贤群体中的杰出代表:传承惠安精神,闪耀时代光芒

福建惠安素有地瘠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优良传统。得益于家庭对教育的重视,惠安在不同历史时期,涌现出众多在教育、医学、书画艺术等领域的杰出人才。与贺仲禹先生同一时代来到厦门的惠安籍优秀人士中,从事传道授业工作的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教育行业的教师,二是基督教会的牧师。

在教育领域,著名的有先后担任双十中学校长的马侨儒先生、王宗仁先生和黄其华先生等。而在牧师行业,周之德、周之桢世家,王宗仁、王宗诚世家,以及贺兆奎(与贺仲禹同村人)世家等都享有盛誉。其中,叶谷虚先生和王宗仁先生更是兼具教师与牧师双重身份,王宗仁先生更是被誉为吾惠之光

贺仲禹先生不仅在中学任教,还担任基督教《道南报》的总编辑长达十余年,是这批杰出人物中的重要一员。他们身上都体现了惠安读书人骨子里的纯良向善和积极向上的品性。这些至诚至善的先生们,如同一盏盏明灯,既用才华教化温暖了同一时代的人,也用思想启迪照亮了后代的人。他们在厦门的教育和文化历史上熠熠生辉,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图片

△上图为厦门知名画家周旻于2016年秋季创作的贺仲禹先生的画像

贺仲禹先生作为惠安先贤群体的代表,将惠安人勤奋好学、善良正直的精神带到了厦门,在厦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他的事迹激励着更多惠安学子努力奋斗,传承和发扬惠安精神,在不同的领域展现自己的才华,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九、精神遗产与传承:跨越时空的传承,激励后人的力量

贺仲禹先生是我们贺氏家族后辈心中不朽的精神丰碑。他卓越的成就与崇高的品格,不仅是我们家族世代传承的精神指引,更是一股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家族的后辈子孙都应当以先生为楷模,勤勉向学,奋发有为,立志成为德才兼备、有益于社会的栋梁之才。先生在厦门历史上留下的赫赫声名,不仅是我们家族的荣耀,更是翁后村所在紫山镇的骄傲。作为惠安先贤群体中的杰出代表,他已然成为惠安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尤为可贵的是,一百多年前,仲禹先生在双十校歌歌词中所倡导的家国情怀与普世人文思想,竟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理念高度契合。这份超越时空的精神共鸣,使得校歌所承载的价值理念不应仅仅激励双十中学的学子,更应当成为每一位中华学子毕生践行的精神准则。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我们都应当铭记并内化歌词中的精神内核:发奋图强以自强不息,勤毅信诚以立德修身,敬业乐群以奉献社会,为国争光以报效祖国!

这正是贺仲禹先生留给我们最为珍贵的精神遗产,它将永远指引着我们砥砺前行,薪火相传。贺仲禹先生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追求卓越、坚守正义、热爱祖国。贺仲禹先生的精神遗产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教育层面,它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和榜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在社会层面,这种精神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在文化层面,它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宝库,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应当传承和弘扬贺仲禹先生的精神,让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承蒙惠安文献馆馆长吴沧阳先生的引荐,认识了厦门王世泰先生;在写作过程中王老师为我提供了非常多细致的意见和建议,其严谨治学的精神令我钦佩不已!王老师又介绍叶克豪先生给我认识,叶老师的关键指引,让我及时去阅读到仲禹先生《哭四弟汀舫文》及《先妣事略》等文章,从而丰富了仲禹家世的内容;还有我伯父贺加恩先生讲述的家族相关历史,对我助益良多,他们在很多细节方面的指点和帮助,是本作成文的基础和动力。在此,对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望更多朋友提供意见和建议,让文章趋于成熟完善。)

贺青峰

2024128日于象屿大厦

2025119日修改于香港西营盘




编辑丨吴铭煊

发布丨惠安文献馆

图片

【关于我们】

惠安文献馆一直专注于

大惠安地方文献征集、整理、开发、研究工作

形成和建立

较为完整的本地区地方文献收藏体系

保存并记录下惠安整的发展历史进程

关注本土文化,保护地方文献;

延续惠安千年文脉,留存更多乡愁记忆!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