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特别想预告一下,受到澳洲这边的邀请,这个暑假(七月中旬)我们将招募30位孩子参加当地的研学营,内容丰富而扎实。 既会有沉浸式英语课堂的中澳文化深度交流,也会有悉尼大学内部体验和超酷炫的哈雷机车城市巡游,还能让孩子第一视角亲临观看座头鲸迁徙……还有更多,直播间分享: 因为市面上研学营非常多,到底怎么才能选到货真价实,真正适合孩子的?前一天,我也会专门邀请到了国内研学领域的大咖来,和大家分享一下避坑指南! 有心理专家说,现在的娃来学校的心理咨询站倾诉成长的烦恼,已经不像过去10年前那样了。 10年前他们发愁的是“早恋”,现在呢,一张张稚嫩青葱的小脸都失去了生气,张口闭口就是“活着没意思”,“迷茫,找不到目标”,“只想躺平”…… 这段话看得我五味杂陈,这不就是我儿子这一代的娃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吗? 幼儿园的时候还有点雄心壮志,一会儿艺术家一会儿美食家,一晃到了小学高年级,每天喊“好累啊,想天天躺平”! 最近有朋友给我推荐了一档新出的纪录片《我家的孩子不想上学》,我找空档刷了全片,发现了很多共鸣和感动,还一边看一边忍不住抹泪。 ![]() ▲共4集,可以去b站、三联周刊微信视频号免费观看 片子的记录场景是以一个家庭心理治疗工作坊为主,由知名的儿童心理医生林红带领,十几个家庭聚在一起集体探讨养育孩子遇到的糟心事儿,不止是标题中提到的“孩子因为情绪病抗拒上学”,还有要不要打孩子,孩子撒谎怎么办,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要不要一味的满足,怎么和高敏感的娃沟通等一系列的问题…… ![]() 我想这些问题,每个正在看这篇文章的妈妈一定也会遇到过,一定也备受折磨,一定也会因为自己在矛盾爆发的当下没有处理好而深深的后悔和自责。 所以今天就把其中几段我最有感触、也是平时和大家交流发现比较高频的问题分享给大家。 ![]() 一场短暂的“圆桌交流”或许并不能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但一定会暂时抚平你内心的“乱麻”,因为你会发现,原来大家的痛苦都是那么类似,你并不是一个人…… 孩子累了,但妈妈更累 纪录片第一集中,探讨的就是家长们高票投出来的问题“孩子就想躺平,现在家混吃等死怎么办?” 这个问题看起来再寻常不过,但提问的当事人妈妈讲述的故事,却让我止不住流泪。 她家有两个儿子,弟弟今年10岁,在8岁时被检查出了中度抑郁,经常威胁爸妈要跳楼。 弟弟从小就是那种高敏感、难搞的娃,3岁读幼儿园的时候,每天都要哄着才去。干什么都没意思,是弟弟的口头禅。 ![]() 后来有一阵子,因为哥哥哮喘过敏严重,就在家养病,有3个月没上学,弟弟的情绪就到了顶点,每天放学就歇斯底里地大哭,说什么都不肯再去学校。 ![]() 但其实弟弟本身真的讨厌学习吗? 并不是!相反,老师还评价弟弟是一个学习的材料,人非常善良,会积极主动的去请教老师问题。唯一的问题就是不怎么合群。 除了弟弟的状态让妈妈焦虑,哥哥也开始逆反。 哥哥在早期的时候一直很照顾弟弟。弟弟一回家东西乱扔,哥哥就跟在他后面收拾残局,但现在哥哥却对妈妈说:“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弟弟,我想让他去死。” 这句话真的太扎心了,妈妈一边回忆一边忍不住抹泪。 ![]() 所以这个家到底是怎么了?或许弟弟是因为从小性格敏感的关系一步步走向了心灵的“黑洞”,那为什么原本正常的哥哥也变得不可理喻?问题的根结在哪里? 在梳理这位妈妈家庭问题的时候,林红老师用了一个非常新颖的心理治疗方式,“家庭塑型”,她让妈妈随机选择在场的几位陌生小伙伴,扮演爸爸,妈妈,姥姥,哥哥这些家庭成员的角色,同时还有哥哥的过敏症,弟弟的自杀倾向…… ![]() 这些小伙伴根据妈妈的建议选择好了自己的站位,在沉浸了五分钟体验角色之后,依次回答妈妈的提问。 ![]() 这些陌生人的回答,给到了这位妈妈很大的启发。 比如在问到扮演“过敏症”的女士的时候,她会告诉妈妈,“我站在哥哥的身边,好像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让我一直想扒在他身上,因为只要这个病他一直带着,爸爸妈妈就会给到我很多关注”; 问到“自杀”,答案却截然相反,“我不想黏在弟弟身上,我感觉这只是一个选择,就是他能够逃避烦恼的一个选择,我不是一个必需品。” 最触动我的,是扮演“妈妈”的那位女士的回答,注意看图中的站位,妈妈站在了所有的旋涡中心,扮演者在谈到自己的感受时,是这样说的,“我觉得我站在这里的几分钟,好难受,无法呼吸,我想要逃走。” ![]() 你看,姥爷,明明是她的父亲,却离这个家庭这么遥远;姥姥和丈夫都分居两侧,她的后背空空如也。或许一个家庭没有能量的关键,是因为这个家的主心骨,早就已经被掏空了一切。 最后林红老师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妈妈最需要首先解决的,是自己的问题,允许自己短暂的逃离这个家一会儿,只有让自己先舒服了,才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每一个人都需要自己的空间,一个我自己呆着很舒服不被打扰的空间。 每两个人也需要这样的链接,比如爸爸和妈妈,哥哥和弟弟,每三个人同样也如此,爸爸妈妈一起和老大,爸爸妈妈一起和老二,都需要这样的空间。 老大也并不是希望弟弟消失,就是想要独属于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间。所以这并不是有多难的事情,只是以前我们并不觉得这有多重要。 02 孩子撒谎,有必要“挨揍”吗? 工作坊里有一个穿着黄色上衣、特别显眼的小男孩,他一直被旁边的大人交口称赞,因为这个工作坊对小孩子来说挺枯燥的,他就一直默默陪在妈妈旁边,只因为妈妈对心理学很感兴趣。 ![]() 但妈妈也有着养育上的苦恼,“通常在我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我会忍不住动手打孩子。 孩子爸爸工作很忙,大部分时间都是我自己带娃。儿子最大的问题就是爱撒谎,比如考试卷子拿回家,考得差的就藏起来,考得好才给我看;还有在厕所偷偷玩电子产品,我一过去他就藏起来…… 我怕他撒谎这件事,会形成一个惯性,以后到了社会上也是这样的。” 林红老师很肯定地告诉她—— 小孩子没有不得不揍这个事。 孩子为什么会撒谎呢?可能是孩子只报喜不报忧,只想展现自己光鲜亮丽的一面。我们要把道德标签撕下来,去看到孩子背后的压力。 大人也在每天撒谎,用良好的动机去美化自己,给自己开脱,成年人就特别的双标,到了孩子这里变成了撒谎。” ![]() 小朋友现在的成长环境和我们那一代很不一样,我们从父母辈身上学来的那一套,放在现在的娃身上就行不通了。 他们很多时候并不会把内心全部的想法表达给爸妈听,因为自己已经很苦恼了,每天被学习和生活按在地上“摩擦”,说出来非但得不到理解,还会再被大人“毒打”教训一顿。 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学会了给自己穿上一个盔甲,会“撒点小谎”,还会“假装听不见”,但,请一定一定不要把孩子的盔甲卸掉,卸掉之后他会很痛很痛的,各种躯体化症状都出来了,头痛肚子痛,我们的身体是很智慧的,会触发这些反应来保护自己。 如果这时候你还不允许他逃离,要让他站着挨训,用道德来审判他,那是不是很残忍呢? 照顾好孩子的情绪前,先照顾好自己 在这个心理工作坊里,妈妈们提到最多的话题,就是“孩子没有能量了,那该怎么办呢?” 每一位妈妈都有自己的解决方案: 比如有一位妈妈说,我会带孩子到处去玩,到处去旅游; 另一位妈妈说,我会先把自己调动起来,即便我自己也很低气压,但我会声音很高亢,情绪很饱满地回应孩子; 还有一位妈妈说,我就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她突然想养宠物了,我就给她买,觉得一只不够就买两只、三只,我家都快变成动物园了…… ![]() 对,积极地回应孩子的需求,看到ta有什么兴趣点就紧紧抓住,带他们去玩去散心。这些方案都看似很合理,但唯独忽视了一点—— 在疲惫地应对孩子应对生活的时候,我们把自己给忘了,自己真的开心吗,自己真的幸福吗,自己真的还能坚持下去吗? 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孩子需要什么,孩子在想什么,孩子啥时候能开心一点……但只有先学会爱自己,才能知道怎么去爱孩子;面对低能量的孩子,唯一的解法就是先让自己有能量。 ▼ 最后,我想分享一个在李诞直播间看到一封粉丝来信——一位特别的开明的妈妈,带着“丧丧”的儿子一点点找回幸福感的故事: 我儿子目前上三年级,去年某个晚上,孩子冷不丁对我说了句:妈妈,我觉得活着好没劲。 我内心却很惶恐,虽然我也觉得生活本来就无趣,但小孩子觉得无趣,我会反思: 第一:虽然我不会特别严厉地对他,但是整个环境氛围还是有点紧张的。 我在这种环境下,每天辅导作业也很累,他每做一道题我就会焦虑的让他举一反三。 第二:虽然也会带他玩,但是同龄的小伙伴真的很少,他更需要跟同龄小孩玩。 分析之后,我就开始改变。 只要有时间,我就带他上山下海,也允许他约小朋友一起联机打游戏,他玩疯了,我也玩的很开心。我和孩子每天都在商量,下次去哪儿玩? 当然不出所料,到期末时,孩子成绩退步不少。但我很平静,退步就退步吧,只要长大饿不死就行,家里蹲她也养得起。最重要的是,孩子有一天写着作业,突然抬头说:妈妈,我觉得活着好幸福。 我想人终极目标,也就是这些口腹之欲,人与人的交往,安全的住所和情感价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