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歧杆菌属是人类肠道微生物群的关键成员,已包括婴儿双歧杆菌、两歧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和假小链双歧杆菌等几十个物种。 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是其中一个具有许多促进健康益处的双歧杆菌,革兰氏阳性菌、厌氧、不具备运动性,且不形成芽孢。能够通过代谢乳糖、低聚糖等碳水化合物生成乙酸和乳酸。 这种益生菌是最早定植于婴儿肠道的菌株之一,在新生儿和婴幼儿体内丰度高,但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B.bifidum作为益生菌被用于改善消化问题,研究发现其具有改善腹痛、腹泻、便秘、胃酸相关消化不良等益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研究发现其在治疗或改善其他疾病方面的作用。如:减轻炎症性肠病症状、改善肠易激综合征、减轻幽门螺杆菌感染症状、改善血脂状况,减少不健康胆固醇、减轻了乙酰对氨基苯酚引起的急性肝损伤、还有助于抗氧化、预防和改善婴儿湿疹等。 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作为一种肠道有益菌。它是如何工作的,它还有哪些其他好处?本文将带您了解更多。 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是人类肠道内的一种重要共生细菌,尤其在新生儿和婴幼儿肠道中占据重要地位,成年后丰度有所降低。它是典型的益生菌,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和肠道调节剂中。 细胞形态:B.bifidum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厌氧菌,形态呈分叉状或杆状,常见为Y形或V形,无鞭毛,不具备运动性,且不形成芽孢。 两歧双歧杆菌BGN4粘附在上皮Caco-2细胞上 ![]() doi: 10.3390/ijms17091544. (a)光学(放大倍数1000×);(b)扫描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为20000×) 厌氧性:B.bifidum是严格厌氧菌,不需要氧气,氧气可能抑制其生长。 大小:细胞长度约为1.0–3.0µm。 B.bifidum是母乳喂养婴儿中的常见菌种,通过代谢碳水化合物生成短链脂肪酸(如乙酸和乳酸),可以抑制有害菌增殖,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具有减少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和病原体感染等健康益处。 Bifidobacterium bifidum主要分布于人类肠道,特别是婴幼儿肠道,也存在于部分温血动物(哺乳类)的消化道中。 此外,它还存在于女性泌尿生殖道、母乳和一些发酵乳制品中。 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6℃-38℃,pH适宜范围为5.0-8.0,仅在严格厌氧环境下高效增殖。pH值低于4.5-5.0或高于8.0-8.5时不会发生生长。 发酵型代谢:特有的双歧杆菌途径(异葡糖酸旁路)代替糖酵解途径,代谢六碳糖(如乳糖、寡糖等)生产2分子乳酸和3分子乙酸作为主要代谢产物。 营养需求:营养要求较高,主要利用乳糖、低聚糖(如人乳寡糖)和葡萄糖作为能量来源。 饮食来源的糖类利用:B.bifidum也能代谢饮食来源的碳水化合物,如淀粉类食物,这得益于其多样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系统。 宿主来源的糖类利用:B.bifidum还能够利用宿主来源的糖类,如婴儿期的母乳低聚糖和成年期的粘蛋白中的糖类。这种能力是通过其基因组中丰富的糖代谢相关基因实现的,这些基因包括糖苷水解酶、糖基转移酶和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等。 注:一项研究比较了牛奶配方奶粉或母乳喂养的婴儿的粪便微生物群组成,结果显示,母乳喂养婴儿粪便中的两歧双歧杆菌丰度高于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这可能得益于母乳低聚糖可以被其利用。而在成人肠道中的存在可能得益于聚糖底物(如粘蛋白)的支持。 重要代谢产物:乙酸、乳酸、维生素(如硫胺素(维生素B1)、核黄素(维生素B2)、维生素B6和维生素K、叶酸、烟酸(维生素B3)和吡哆醇(维生素B6))。 其他代谢物:如γ-氨基丁酸(GABA)和生物素。 一些研究表明,两歧双歧杆菌(B.bifidum)能够通过多种途径与宿主进行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机制为B.bifidum对宿主的有益作用提供了重要基础。 两歧双歧杆菌在人体肠道中发挥的主要特性 ![]() doi: 10.3390/microorganisms7110544. · 调节免疫蛋白和炎症因子的产生 ![]() -通过增加IgA、IgM和IgG,同时降低IgE。B.bifidum可能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和减少过敏。 -B.bifidum还可以通过降低促炎细胞因子IL-4和IL-5的产生,平衡IFN-γ的水平,增加抗炎细胞因子IL-10和特定免疫细胞类型(CD25 和 Foxp3)的产生来帮助治疗过敏。 -在衰老小鼠模型中,B.bifidum通过显著增加细胞因子IL-2和IFN-γ同时降低IL-6和TNF-α水平来刺激免疫系统。 · 影响免疫细胞活性和免疫反应 ![]() -在患有炎症性肠病(IBD)的小鼠中,B.bifidum通过抑制Th1反应和减少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和角质形成细胞衍生的趋化因子)、趋化因子(MCP-1)和酶(COX-2、MPO)来减少炎症。它还可以通过增加Toll样受体2(TLR2)和前列腺素E2(PGE2)的产生来减少细胞死亡。 -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小鼠中,B.bifidum抑制促炎性IL-8和NF-κB信号通路。 B.bifidum还增加了外周CD8+细胞的细胞毒活性,而不会降低淋巴细胞存活率。一些菌株可能会刺激Th17的产生。 B.bifidum是一种具有重要作用的细菌,它能够有效抑制一些致病性有害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维护肠道微生态的平衡。此外,已有研究表明,B.bifidum在下列疾病中发现了潜在健康益处,其表现出有助于改善疾病以恢复宿主健康。 1)改善腹痛、腹泻等胃肠道不适 ![]() 在一项针对37人的临床试验中,持续食用含有两歧双歧杆菌YIT 10347 的发酵乳可改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患者的胃肠道和心理症状。如腹痛、腹泻、便秘、胃酸相关消化不良、愤怒和敌意。 在另一项对300多名未服用药物的人进行的临床试验中,摄入两歧双歧杆菌可显著降低胃和下腹部症状的患病率。 含两歧双歧杆菌(B.bifidum)、动物双歧杆菌(B.animalis)、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的益生菌配方,在24名马拉松运动员的临床试验中降低了胃肠道症状的频率。 还发现B.bifidum通过增加大鼠粘蛋白的产生来减轻急性胃损伤。 2)调整肠道菌群 ![]() 在一项针对27名健康志愿者的临床试验中,摄入两歧双歧杆菌(B.bifidum)减少了Prevotellaceae和 Prevotella,增加了瘤胃球菌科和Rikenellaceae。 在另一项针对18名老年人的试验中,与两歧双歧杆菌和乳双歧杆菌共生可增加有益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粪便计数。 在一项针对53名慢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试验表明,两歧双歧杆菌是可有效防止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三种益生菌之一。此外,在66名酒精性肝损伤患者的试验中,它与植物乳杆菌联合改善了肠道菌群。 在另一项针对30例患者的试验中,两歧双歧杆菌(联合嗜酸乳杆菌)在抗生素治疗后也恢复了肠道菌群。 摄入两歧双歧杆菌可以通过增加益生菌(乳酸杆菌)的数量同时减少不需要的细菌种群(肠杆菌、大肠杆菌)来改善肠道的微生物群。 3)减轻炎症性肠病症状 ![]() 一项试验显示,抗炎药和益生菌包括两歧双歧杆菌和其他菌株的组合改善了溃疡性结肠炎,试验对象为60名服用2年的患者。 在一项针对15名老年人的小型试验中,一种含有两歧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的益生菌减少了肠道内壁的炎症。 ![]()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一种危及早产儿生命的疾病,由细菌侵入肠道引发严重炎症并损害肠道壁。一项针对400多名婴儿的临床试验显示,含两歧双歧杆菌(B.bifidum)和嗜酸乳杆菌的益生菌有助于预防该病。 在小鼠研究中发现,两歧双歧杆菌减轻了小鼠炎症性肠病(IBD)的症状,例如肠壁增厚、炎性细胞浸润和高水平的炎性细胞因子。 ![]() doi: 10.1016/j.jnutbio.2020.108353. 4)改善肠易激综合征(IBS) ![]() 在一项针对122名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的临床试验中,两歧双歧杆菌有效缓解了IBS症状(疼痛/不适、腹胀/腹胀、尿急和消化系统疾病)并改善了生活质量。 注:大约47%服用两歧双歧杆菌的受试者报告症状明显缓解,而服用安慰剂的受试者中只有11%出现症状缓解。 但在另一项针对52名IBS患者的试验中,一种含有乳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的多菌种益生菌同样有效。 5)预防或减轻急性腹泻 ![]() 在一项针对4400多名婴儿的临床试验中,添加到婴儿配方奶粉中的两歧双歧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益生菌有助于预防急性腹泻。 同样,在一项针对63名患有癌症的女性的临床试验中,两歧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的联合用药预防了放疗引起的腹泻。 ![]() 在另一项针对67名已经患有这种疾病的婴儿的试验中,两歧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的组合缩短了腹泻的持续时间,并减少了排便次数。 另外两种混合物(两歧双歧杆菌与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嗜酸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的混合物,以及两歧双歧杆菌与长双歧杆菌、嗜嗜酸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和屎肠球菌的混合物)在2项针对近700名急性腹泻儿童的试验中也有效。 6)减轻幽门螺杆菌感染症状 ![]() 在一项针对79名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临床试验中,两歧双歧杆菌(B.bifidum)改善了上消化道和总症状的发生率。 在另一项针对89名儿童的试验中,两歧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增强了幽门螺杆菌标准三联疗法(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和质子泵抑制剂)的有效性。 在小鼠模型中发现,两歧双歧杆菌(B.bifidum)减轻了幽门螺杆菌对小鼠胃组织的损伤。 总而言之,上述这些证据表明两歧双歧杆菌(B.bifidum)可能有助于解决消化问题,如肠道生态失调、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和幽门螺杆菌感染。 但需要与医生讨论,是否可以将其作为您当前治疗方案的补充。重要的是,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服用这种益生菌,永远不要用它来代替批准的疗法。 两歧双歧杆菌(B.bifidum)不仅在改善多种胃肠道疾病方面表现出显著效果,还被发现对一些肠外疾病的治疗具有辅助作用。 7)控制血糖、减轻糖尿病危害 ![]() 在4项针对200多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试验中,两歧双歧杆菌与其他细菌菌株联合使用,降低了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改善了血糖控制和抗氧化状态。 益生菌与两歧双歧杆菌(B.bifidum)的混合物在4项针对250名妊娠期糖尿病女性的临床试验中同样有效。 两歧双歧杆菌降低了糖尿病大鼠和健康小鼠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增加了高密度脂蛋白(HDL)和胰岛素。 它还通过减少脂质过氧化和增加谷胱甘肽、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还原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水平来改善糖尿病大鼠的氧化应激。 证据表明两歧双歧杆菌(B.bifidum)可能有助于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如果您的医生推荐,您可以将它们用作补充方法。但切勿用两歧双歧杆菌(B.bifidum)代替医生开的抗糖尿病药物。 8)减轻了乙酰对氨基苯酚引起的急性肝损伤 ![]() 研究发现,两歧双歧杆菌(B.bifidum)可以减少氧化应激并改变肠道菌群,以减轻N-乙酰对氨基苯酚引起的急性肝损伤。B.bifidum给药显著减轻了N-乙酰对氨基苯酚(APAP)暴露诱导的肝酶升高——特别是ALT、AST和ALP。 注:血浆ALT和AST水平可作为指示急性肝损伤和不同程度肝坏死的生化标志物。 我们对文献总结得出两歧双歧杆菌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减轻急性肝损伤: (1)B.bifidum减少急性肝损伤(AILI)中活性氧的产生; (2)B.bifidum激活AILI中的肝脏KEAP1-NRF2通路; (3)B.bifidum通过降低血浆脂多糖和减少结肠炎症来减轻急性肝损伤中APAP诱导的肝细胞凋亡; (4)B.bifidum通过调节结肠微生物群来改善急性肝损伤。 B.bifidum抑制急性肝损伤中的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 ![]() Yin J,et al.BMC Microbiol.2025 9)改善血脂状况,减少不健康胆固醇 ![]() 在2项针对80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试验中,B.bifidum和乳杆菌益生菌(单独或与干酪乳杆菌联合使用)改善了血脂状况,尤其是“好”胆固醇(HDL) 同样,在两项针对130名妊娠期糖尿病女性的临床试验中,这些组合降低了甘油三酯和“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 在一项针对64名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肥胖儿童的临床试验中,两歧双歧杆菌、乳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的组合降低了血液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坏”胆固醇(LDL)。 在动物模型中也发现了相似的结果,两歧双歧杆菌(B.bifidum)降低了糖尿病大鼠的总胆固醇、“坏”胆固醇(LDL和VLDL)和甘油三酯,同时增加了“好”胆固醇(HDL)。 10)增强免疫力、调节免疫因子水平 ![]() 在一项针对近600名压力大的学生的临床试验中,两歧双歧杆菌增加了每个参与者的健康天数比例,并降低了干预期间报告感冒/流感的学生百分比。 另一项针对55名老年人的研究表明,两歧双歧杆菌补充能降低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调节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同时提高抗炎细胞因子TGF-β1的水平。 在一项针对77名感染艾滋病毒(HIV)的儿童临床试验中,一种含有两歧双歧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的益生菌配方增加了CD4+细胞的计数,可能有助于改善免疫系统。 在一项针对32名老年人的临床试验中,一种含有两歧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和加氏乳杆菌的益生菌混合物维持了CD4+淋巴细胞的产生,同时减少了促炎细胞因子。 在一项针对33名训练有素的运动员的临床试验中,一种含有两歧双歧杆菌的益生菌混合物预防了上呼吸道感染。 两歧双歧杆菌(B.bifidum)延迟小鼠轮状病毒相关性腹泻的发作;由两歧双歧杆菌产生的低聚半乳糖可减少鼠伤寒沙门氏菌及其相关病理的定植。 两歧双歧杆菌(B.bifidum)通过增强胸腺和脾脏的抗氧化活性和改善免疫功能来延缓小鼠的免疫衰老。 总而言之,证据表明,两歧双歧杆菌(单独使用和与其他益生菌联合使用)可以增强免疫系统,从而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如果您的医生确定它可能有帮助,您可以服用它来增强您的免疫系统。 11)抗氧化作用 在针对40名重度抑郁症患者、60名健康孕妇、60名糖尿病孕妇、120名糖尿病患者和43名超重妇女的6项临床试验中,将两歧双歧杆菌与其他细菌菌株(如动物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结合的益生菌干预措施改善了抗氧化状态(以谷胱甘肽水平升高和MDA水平降低衡量)。 两歧双歧杆菌(B.bifidum)在小鼠中也表现出抗氧化活性。虽然研究有限,但证据表明两歧双歧杆菌益生菌可能会改善抗氧化状态。进一步的研究应该确定如何在治疗上使用它们。 12)预防和改善婴儿湿疹 在一项针对40名婴儿的临床试验中,两歧双歧杆菌(B.bifidum)预防和改善了湿疹。 ![]() 在对200多名孕妇进行的2项临床试验中,孕妇及其新生儿补充两种益生菌混合物(一种含有两歧双歧杆菌、乳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另一种含有两歧双歧杆菌、乳双歧杆菌和乳酸乳球菌)可以预防湿疹的发展。 然而,在另一项针对400多名孕妇的试验中,另一种益生菌(含有两歧双歧杆菌、动物双歧杆菌、唾液乳杆菌和副干酪乳杆菌)并没有帮助预防婴儿湿疹,但确实预防了皮肤对常见过敏原的致敏。 尽管证据有限,但表明两歧双歧杆菌可能有助于预防婴儿湿疹。 两歧双歧杆菌(B.bifidum)在其他健康方面也有潜在益处,但证据尚不充分,包括以下几点: 1)减轻压力 在一项针对近600名学业压力大的本科生的临床试验中,两歧双歧杆菌减少了自我报告的压力和与压力相关的腹泻/消化问题。 尽管结果很有希望,但单一的临床试验不能被视为支持双歧杆菌使用的充分证据。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 2)减少上呼吸道感染 2015年进行并发表在《英国营养学杂志》上的一项双盲研究表明,与安慰剂治疗对照组相比,服用两歧双歧杆菌可显著降低上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3)改善过敏 在一项针对173名季节性过敏症患者的临床试验中,两歧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和加氏乳杆菌的组合改善了呼吸道和眼部(鼻结膜炎)症状和生活质量。 两歧双歧杆菌还显著降低了小鼠的气道高反应性、肺部炎症和Th2反应;口服两歧双歧杆菌显著抑制了抗原诱导的豚鼠过敏性鼻反应,如打喷嚏和鼻塞。 结果很有希望,但只进行了一项临床试验。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调查两歧双歧杆菌对过敏的影响。 4)可能有助于狼疮恢复 肠道菌群失调,其特征是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率降低,已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报道。此外,补充两歧双歧杆菌可防止CD4+ 淋巴细胞过度激活,并可能有助于恢复狼疮中发现的Treg/Th17/Th1失衡。 5)可能对抗癌症 两歧双歧杆菌(B.bifidum)提取物在实验室中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生长。 1)饮食因素 高脂饮食: 长期摄入高脂肪食物会抑制B.bifidum生长; 低纤维饮食: 缺乏膳食纤维(尤其是菊粉、低聚果糖等益生元)导致B.bifidum缺少能量来源; 精制糖和加工食品: 大量摄入会抑制B.bifidum生长; 蛋白质摄入过量: 可增加肠道内蛋白质发酵产物,不利于双歧杆菌生长。 2)药物因素 抗生素使用: 广谱抗生素会非选择性地杀死肠道菌群,包括两歧双歧杆菌;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长期使用可能损害肠黏膜,影响微生物组成; 质子泵抑制剂: 降低胃酸可能改变上消化道微生物组成,间接影响两歧双歧杆菌; 泻药: 频繁使用可冲洗肠道菌群,减少两歧双歧杆菌。 3)生理因素 年龄增长: 随着年龄增长,双歧杆菌自然减少; 长期慢性压力: 压力激素可直接影响肠道菌群组成; 睡眠不足: 破坏昼夜节律,影响肠道微生物多样性; 缺乏运动: 久坐不动会降低肠道菌群多样性; 吸烟: 香烟中的毒素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过度饮酒: 酒精对肠道菌群有直接毒性作用。 4)疾病状态 肠道炎症性疾病: 如炎症性肠病(IBD)、肠易激综合征(IBS); 代谢性疾病: 如糖尿病、肥胖症;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慢性肝病: 肝脏功能障碍会影响肠-肝轴; 胃肠道感染: 病原体感染可能改变菌群平衡。 以上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两歧双歧杆菌(B.bifidum)减少。 相关阅读: 人群检出率较高的粪便拟杆菌(Bacteroides stercoris),你了解它吗? 主要参考文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