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岐黄之术,积淀了无数治疗疾病的良方,而中医中药不仅承载着治病救人的重任,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典故。 有些药材的发现,传说与仙人指引相关;某些方剂因治愈了历史名人的疾病,被赋予了一层传奇色彩。 比如古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相传神农的肚子是透明的,五脏六腑全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尝药中毒也能及时找到解救的方法。但有一株草毒性发作太快,还来不及解毒便发现肠子断成了两截,神农因此逝世,这种药就是断肠草。 《神雕侠侣》中也曾提到断肠草。书中杨过因情花三次中毒,情花之毒噬骨腐心、灼烧五脏。本以为无药可救,所幸万物相生相克,杨过用断肠草以毒攻毒,得以获救。 “断肠草”不是哪种植物的正式名称,而是民间对某些有毒植物的俗称。在广东,断肠草通常指的是钩吻,也被用来指雷公藤、草乌等具有强烈毒性的植物。 ▲ 钩吻 不少中药方剂还与皇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或是御医精心研制,专为帝王将相调养身体;或是民间秘方因机缘巧合被皇室采纳,从而声名大噪。 相传杨贵妃以“玉红膏”养颜、清宫用“龟龄集”延寿、宫廷妃嫔善用植物精华护肤以“三花液”(桃花、荷花、芙蓉花)煎水洁面。 这些故事真真假假难以稽考,但无疑为中药文化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浪漫,也让遥不可及的宫廷透出几分人间烟火气:原来皇亲国戚也要养生抗老,该生病时同样会生病,甚至还可能秃头脱发、不孕不育,到处求医问药。 本篇文章,大崔崔带大家掀开历史帷幕的一角,解析四种至今仍被津津乐道的宫廷秘方传说。 01 古代道家经常用炼丹吞服来“硬核养生”,把银、铅、砂、汞一类的矿物,以鼎炉之火来炼金,这可以视为近代化学的先驱。 东晋的炼丹家葛洪祖师,他的《抱朴子》集汉魏以来炼丹术的大成,其后有梁朝的陶弘景真人、隋朝的苏元明、唐朝的孙思邈真人,他们都是著名的炼丹家,也成为了著名的医药家。 炼丹的过程,自然会捣鼓出一些成果,比如颇为出名的七宝美髯丹。 “髯”在古代指须发,“美髯”是指须发秀美的意思,即须发乌黑亮泽。三国时,关公关云长因须长而黑,有“美髯公”之称。 七宝美髯丹最初可能是道士们护须养发的“形象工程丹药”——毕竟青丝长髯要是干枯分叉,实在有损仙风道骨,岂能放任不管? 不料这丹药竟在明朝嘉靖年间歪打正着,治好了皇帝的不孕不育,从此载入太医院金匮。 嘉靖幼时就聪敏过人、过目成诵,成年后学习《孝经》《大学》在齐家治国方面很有思想。他在位长达45年,这45年中嘉靖皇帝功过相抵,前半生力行改革、国家蒸蒸日上,出现了“嘉靖中兴”的好气象。 可他也糊涂,后来无故殴打宫女,导致以杨金英领头的16个宫女发动“壬寅宫变”,差点勒死嘉靖皇帝。这之后他就开启了长达20年不上朝的怠政时期。晚年做尽荒唐事,不胜枚举。 嘉靖14岁登基,但登基十多年后宫还是毫无动静,并未诞下一儿半女。这可是关于社稷传承的大事,于是嘉靖皇帝到处寻求得子良方。 峨眉山当时的一个有名的方士真人叫邵应节(一说为邵元节)。他听到消息,为嘉靖献上了一个秘方,那就是七宝美髯丹。 嘉靖连服此丹后“肾气充盛,嗣育绵延”,后来诞下八子五女,把大明国祚续上了保险。 邵应节在《积菩堂方》中说:“此方乃七宝之精华,能使须发乌黑,齿牙坚固,肌肤光泽,气力倍增,延年益寿。” 后来此方被李时珍收录,从而流传下来。 《本草纲目》(引《积菩堂方》)记载:赤白何首乌,米泔水浸三四日,瓷片刮去皮,用淘净黑豆二升,以砂锅木甑,铺豆及首乌,重重铺盖蒸之。豆熟,取出去豆,曝干,换豆再蒸,如此九次,曝干为末,各一斤。赤白茯苓去皮,研末,以水淘去筋膜及浮者,取沉者捻块,以人乳十碗浸匀,晒干研末,各一斤。牛膝去苗,酒浸一日,同何首乌第七次蒸之,至第九次止,晒干,八两。当归酒浸,晒,八两。枸杞子酒浸,晒,八两。菟丝子酒浸生芽,研烂,晒,八两。补骨脂以黑脂麻炒香,四两。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龙眼大。制药勿犯铁器。每服一丸(一作三钱)至二三丸,空腹时细嚼,温酒或熟汤、盐汤、米汤送下。忌食莱菔、猪血、糟、醋。此方补肾元,乌须发,延年益寿,治血气不足,羸峋周痹,肾虚无子,消渴,淋沥,遗精,崩带,痈疮,痔肿等证。 晚年的嘉靖沉迷铅汞金丹追求长生,古代的提纯技术不够,丹药含有太多重金属等杂质毒性,最终反被“仙丹”噬了性命。 而今这古方褪去玄妙外衣,以治疗不孕不育,白发和斑秃、脂溢性脱发的效果仍在我们的生活里发光发热。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此方乃补肝肾之妙药,能使须发不白,齿牙不动,腰膝不痛,梦遗不泄,肾虚不育者皆可服之。” 肾藏精,其华在发;肝藏血,发为血之余。如果肝肾不足,精血损耗,就会导致机体养分不足,毛发护养无力。 七宝美髯丹的“七宝”是说它由七味药组成:何首乌、茯苓、牛膝、当归、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 ▲ 补骨脂 全方以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用量独重,为主药。 菟丝子、枸杞子滋肾益精,助何首乌以壮水;当归养血和血,配何首乌增强补血之功;牛膝补肝肾,强筋骨;补骨脂助命门之火而暖丹田,共为辅药。 ▲ 何首乌 茯苓益心气,交心肾,下行而渗脾湿,为佐药。 诸药配伍,肝肾两调,阴阳并补,共奏补肝肾、益精血之功,可以补益肝肾,乌发壮骨。 七宝美髯丹主治肝肾不足证,如须发早白,脱发,齿牙动摇,腰膝酸软,梦遗滑精,肾虚不育等。 已故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曾改良生发丸配伍(侧柏叶+当归),强调“脱发需分虚实,肝肾虚者必用七宝美髯丹固本”。 ▲ 侧柏叶 中医大师岳美中常用单味茯苓治脱发,但指出“若兼腰膝无力、白发增多,必合七宝美髯丹以补精血”。 但七宝美髯丹并非“速效生发剂”,而是通过调理体质来恢复精血,不仅能生发,还可改善睡眠等情况,实现“由内而外”的逆龄效果。正如《医方集解》所言:“此方专益肝肾,精血足则须发荣”。 如果由肝肾阴虚引起脱发和白发,可以试一试七宝美髯丹。需要提醒的是服用任何药品前,都应该咨询专业医师的意见。 02 五子衍宗丸被誉为“千古补肾种子第一方”。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最早记载于唐代道教的《悬解录》。此书中记载了五子衍宗丸的前身:骑着毛驴、逍遥自在的张果(即“张果老”)献给唐玄宗的圣方“守仙五子丸”。 唐玄宗年逾花甲初识杨玉环。彼时,唐玄宗早已不复壮年时的风采。 道士张果将守仙五子丸献给唐玄宗,并吟歌一首: 返老成少是还丹,不得守仙亦大难。 要见鬓斑今却黑,一日但服三十丸。 松竹本自无艳色,金液因从大制乾。 五子可定千秋旨,百岁如同一万年。 《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唐玄宗服用此方后感觉“神通气达,精力旺盛”,一生之中同众多妃子生育了30个儿子、29个女儿。 守仙五子丸也风靡唐朝皇室,成为唐朝宫廷养生保健上品,造就了大唐的子嗣连绵。此后该方一直被掌握在宫廷御医的手中,鲜见于市井之中。 到了公元755年,因为“安史之乱”爆发,宫廷秘方才流落民间。后续师徒相授、口耳相传,历经千年的风霜雨雪,最终演变成了我们今日所见的五子衍宗丸。 明代医家张时彻称其:“男服此药添精补髓,疏利肾气,不问下焦虚实寒热,服之自能平秘。有人世世服此药,子孙繁衍遂成村落。” 五子衍宗丸的五子是指枸杞子、菟丝子(炒)、覆盆子、五味子(蒸)、车前子(盐炒)五种中药材。 ▲ 覆盆子 菟丝子和枸杞子为君药,用来补肾精,壮阳道;覆盆子、五味子为臣药,覆盆子可以起到益肾固精缩尿的作用,五味子可以敛肺滋肾生血;车前子为佐药,利水通淋、渗湿止泻。 ▲ 枸杞子 全方总体以“补中寓泻”为特点,兼顾阴阳双补,疏利肾气。 它的组方精简,药性平和,被誉为“补而不峻,温而不燥”的典范。 五子衍宗丸补肾益精,可用于肾虚精亏所致的阳痿不育、遗精早泄、腰痛、尿后余沥,以及女性卵巢功能早衰、卵泡发育不良导致的不孕,腰痛、尿后余沥不尽等肾虚问题。 ▲ 五味子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五子衍宗丸不仅可用于肾精亏虚、肾阳不足、精关不固的男性不育症患者,对于因劳累出现滑遗不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精神萎靡等症状的患者也可应用。 五子衍宗丸这个方子比较平和,既无熟地厚重滋补之品,也未用附子燥烈阳刚之类,温养平和,不燥不腻。 它以补肾精为主,跟六味地黄丸一样适合日常保健服用。有肾精衰退的感觉,就可以用此方日常滋补。 03 相传公元1739年,乾隆皇帝下令由太医院右院判吴谦负责编纂一部医典。吴谦遵旨行事,广泛搜集历朝医籍,并精选了70余名既精通医学又擅长文学的官员共同参与编纂工作,历经三载,终告完成。乾隆帝亲赐此典籍名为《医宗金鉴》。 编纂期间,乾隆帝还另颁旨意,要求医官们研制一方,以解决后宫嫔妃因久居深宫而产生的情绪抑郁、月经不调等身心健康问题。 为了缓解后宫佳丽们的身心问题下诏开药,不得不说,乾隆还挺贴心。 面对皇命,医官们尽心竭力,深入研究历代医籍良方,历经数月,终于创制出一种集益气、补血、调经、舒郁于一体的药方,施之后宫,屡见卓效。 乾隆于是赐名“定坤丹”,寓意“坤宫得到安定”,同时下旨列为“宫闱圣药”,专供内廷皇族使用,不准载入《医宗金鉴》。 朝中颇得乾隆赏识的监察御史孙廷夔,因其母长期受妇科疾病困扰,久治不愈,孙廷夔设法从太医院获取了定坤丹的秘方,并连夜送回交由家族药铺配制,专供家眷使用。 后又几经辗转,定坤丹的方药逐渐流传至民间。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北京沦陷,慈禧太后西逃避难。途中历经艰辛,抵达山西太谷时,妇科疾病复发,腹痛难忍。幸得当地县令献上两颗定坤丹,服用后病痛得以缓解,才得以接着向西逃跑。 事后,慈禧太后深感此药神奇,留下御笔亲书:“平安富贵”。 2011年5月23日,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定坤丹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定坤丹的组成就没有那么简洁了,这是个大方子,含红参、鹿茸、西红花、三七、白芍、熟地黄、当归、白术、枸杞子、黄芩、香附、茺蔚子、川穹、鹿角霜、阿胶、延胡索、鸡血藤膏、红花、益母草、五灵脂、茯苓、柴胡、乌药、砂仁、杜仲、干姜、细辛、川牛膝、肉桂、炙甘草。 ▲ 白术 全方虽种类繁多,但只要稍加梳理,不难发现它融合了多个经典名方之精华。 比如补血养血的四物汤,由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组成;健脾益气的四君子汤,包含红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 茯苓 两者结合,即为气血双补的八珍丸,再添一味益母草,既能行气而不伤新血,又能养血而不滞瘀血,这便是后世广泛用于治疗妇科疾病的“八珍益母丸”。 枸杞子与阿胶滋阴养血,鹿茸、鹿角霜及肉桂扶阳化气。香附、延胡索、柴胡、乌药共奏理气舒郁调经之效,而茺蔚子、西红花、三七、鸡血藤、红花、五灵脂则能活血调经止痛。 ▲ 鹿茸 细辛、干姜、砂仁温煦上中两焦,化饮除湿,黄芩则用于清解郁热,消除烦躁,杜仲与川牛膝则强健腰膝。 ▲ 细辛 对于熟悉中药的朋友而言,可能会注意到其中的人参与五灵脂这一药对,按传统中药配伍原则,这属于“十九畏”之一,通常视为配伍禁忌。 ▲ 人参 但临床实践中发现,人参与五灵脂在特殊情况搭配得当时,能发挥卓越的浚血功效,一补一通,既益气摄血而不留瘀,又活血化瘀而不伤正气。 定坤丹用红参、当归、川芎以补气行血;西红花、鸡血藤等则疏经通络,活血化瘀;熟地、枸杞、阿胶等滋阴养血;鹿角霜则益精填髓,鼓舞气血运行。 ▲ 川芎 如今的定坤丹适用范围极为广泛,对于妇女身体虚弱、气血不畅、经期不适、月经不调、白带异常、情绪烦躁、腰膝酸软、更年期综合征、备孕助孕安胎等情况均有疗效。日常用以调理能滋补气血,美容养颜。 04 乌鸡白凤丸作为中医领域的经典名方广为人知,尤其受到众多女性的青睐,被誉为调经养颜的妇科圣品。 这一方剂可追溯至明代龚廷贤大师所著的《寿世保元》中,龚廷贤大师我们已经讲到过很多次,乌鸡白凤丸由他记载的“乌鸡丸”“白凤丹”等方子加减而来,经历数代临床反复修改,到了清代宫廷御医对其进行改进,并更名为乌鸡白凤丸,专供东、西太后及嫔妃使用,一度被视为女性的专属良药,用于治疗妇科杂症及虚损劳疾等疾病。 这一古代宫廷的养生必备品,如今成了现代女性的“闺中密友”。 经过长时间的临床实践,人们逐渐发现乌鸡白凤丸的适用范围不仅限于女性,男性同样可以受益。近年来还有研究显示,乌鸡白凤丸在应对痛风方面也展现出了疗效。 乌鸡白凤丸里包括乌鸡(去毛爪肠)、鹿角胶、鳖甲(制)、牡蛎(燔)、桑螵蛸、人参、黄芪、当归、白芍、香附(醋制)、天冬、甘草、地黄、熟地黄、川芎、银柴胡、丹参、山药、芡实(炒)、鹿角霜。 ▲ 当归 方中重用乌鸡,补阴血,滋肝肾,清虚热,为君药。 人参、黄芪、山药补气健脾,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丹参养血调经,鹿角霜、鹿角胶补肝肾,益精血,鳖甲、地黄、天冬滋补阴液,清虚热,共为臣药。 ▲ 黄芪 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银柴胡清退虚热,芡实、桑螵蛸、牡蛎收敛固涩止带,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 香附 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养血,调经止带之功。 乌鸡白凤丸以补肾养精血、养血为主,适用虚寒的病人,针对肝肾精血不足导致的诸多疾病有效。 它适合用于多种与肝肾气血亏虚相关的病症,比如女性的中年后出现的月经量少、月经淋漓不止的情况,以及气血双虚引发的崩漏;同时它也能缓解不论男性还是女性因气血亏虚所导致的腰膝酸软、头晕眼花及记忆力衰退等身体不适症状。 女性进入更年期后,若有心烦意乱、睡眠不安、月经不调及手足心热的困扰,乌鸡白凤丸同样能发挥调节作用。 对于不论男性女性因为气血亏虚引起的脱发、掉发及发质枯槁问题,乌鸡白凤丸也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而痰湿、湿热、脾虚湿蕴的人群则应该谨慎使用乌鸡白凤丸。 痰湿体质的特点是体型肥胖,营养过剩。乌鸡白凤丸更适合营养不足、身体瘦弱的人群;湿热体质的人群应先清后补,否则容易加重湿热的症状;脾虚湿蕴的人群脾胃运化功能不够,水湿内停,过食滋腻的补品容易助湿,食后会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下降等症状。 乌鸡白凤丸不是妇科“万能药”,并不是任何一位女性都能吃。这款药本就是适合女性也适合男性,但必须契合“肝肾精血不足”的病机才可以起效。 现代研究证明,该药能增加男子前列腺和精囊重量,缓解男性性功能减退,对因气血两亏、身体虚弱所引起的ED患者有一定作用。此外,对肾阴阳俱亏引起的不育,能促进前列腺分泌,通过缩短精液的液化时间和降低黏稠度来调理。男性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05 厚重的历史,沧桑的变迁,丰富的人物,都为中医增添了很多哲学历史的色彩。 昔日帝王为求一剂良方不惜倾举国之力,得益于社会进步,如今大家随时都能便捷地买到各种药材和成药。这些曾被朱墙黄瓦垄断的方药也不再神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我们问止中医的日常工作中,也在尽力收集中医散佚的文物文献、挖掘传承于世的名方和秘方、展示中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 人生如白驹过隙,但中医药的智慧却能在代际更迭中生生不息。如今人工智能中医大脑的不断学习和迭代,也让我们看见了许多中药新药被研发出来的可能。 我们探寻诸多古方,不仅是为了了解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更是为了挖掘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应用。 本文篇幅较大,行文码字至此已有些疲惫。 最后,愿这些古今名方能继续为人间带去健康与福祉,愿千年药香始终能萦绕在人间疾苦处,愿中医不断发扬光大,永远历久弥新。 · · · END · · · |
|
来自: 悠悠岁月ab8vni > 《问止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