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 刚 || 合阳古村落:莘村记

 作家董刚 2025-03-28 发布于陕西

  

/董刚

黄河西岸,古莘旧邦。东望三晋云霞,西眺华岳烟岚,北枕梁山之巍巍积翠,南邻洽川之汤汤流玉。斯地也,商相伊尹耕莘之野,犁开华夏第一垄;周文太姒德配河洲,织就关雎千古章。千载风流,孕此灵壤;万象更新,毓此嘉禾。今之莘村,承古韵而焕新章,居百良而冠一方。村名取"莘野"遗意,犹存三代遗风;民风秉耕读传家,更续六经绝学。槐荫匝地,疑是阿衡经行处;阡陌纵横,分明太姒采荇踪。

昔者商汤三聘,伊尹负鼎而来。耕此沃野,教民稼穑。《国语》云:"时雨既至,挟其枪刈耨镈,以旦暮从事于田野",遂开中华农事之先河。村东五里有尹庄遗址,石镰陶鬲尚存,黄土深处,似闻耒耜破土之声;垄亩之间,恍见玄鸟衔穗之影。东南十余里,太姒故里,古柏森然。窈窕淑女之德,化育乡里三千秋;河洲雎鸠之鸣,犹在蒹葭白露间。

明清以降,文脉昌炽如虹。村中马氏宗祠,匾牌高悬,有"九世同居"之训,字字鎏金;巷陌深处,榜额林立,多"五经传家"之铭,墨香透石。尝闻老辈言:昔时东门洞上,夜夜书声与松涛相和,字字皆成珠玉;关帝庙前,岁岁桃符共明月争辉,笔笔俱带风雷。今虽楼毁坊湮,然崇文重教之风,犹在蒙童课诵之间,笔锋所至,可见汉唐气韵。

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岐黄圣手马敬轩,师从关学大儒牛兆濂,悬壶济世之余,更传"为天地立心"之志;才子程养正,文思敏捷,倚马千言,锦绣文章曾动洽川;书法名家罗平初,笔走龙蛇,纤秀飘逸,当年挥毫写标语,观者如堵,墨迹未干已传为美谈。烈士王虎民、程同信,血沃边塞,魂归故里;抗美援朝王贵珍,跨江作战,勋绩长存。革命志士马积祥、马震、董纯、董作瑞、吕音明诸君,或执笔从戎,或毁家纾难,皆可谓莘村之赤子,民族之脊梁。今观《莘村志》遗照,虽布衣芒鞋,而目光如炬,令人想见当年慷慨。

今逢盛世,古村新貌如画。青砖黛瓦,修旧如旧,古民居变身村史馆,檐角犹悬汉代日;阡陌交通,管网入地,新巷道巧纳旧时月,窗棂仍雕秦时云。莘村人不忘根本,岁岁清明,伊尹祠前献五谷,新麦陈醴祭先贤;日日清晨,文化广场有歌舞,秦腔陕韵绕画梁。更立农耕博物馆,碾磨犁耙述沧桑,一器一物皆故事;非遗传承,令游子记取乡愁,一招一式总关情。

若论市井之盛,当推昔日国道。自锋娃踅面始,经麦旺、忠茂、守信诸家,面案列阵,荞香盈鼻,老汤氤氲间,犹见伊尹调和之艺。荟禧阁中,八珍列鼎,宾客举觞话丰年;卫刚花馍,三牲呈祥,巧手捏出万象春。古莘、青丽、红芳、永智、鑫欣五超市星布,货通南北;晓冰果蔬,椒香盈巷,收购加工一条龙,俨然现代"千耦其耘"。红梅日杂与小卫正泰,杂货电工并陈,便民利民;打字复印与家电维修,古今技艺交融。此间晨起,面香与油墨齐飞;向晚归来,电焊钢花共夕照一色。

更见专业市集,各擅胜场。风航家具,榫卯新裁,传承鲁班技艺;农车修理,铁臂铜心,续写农耕新篇。面粉加工,钢磨隆隆,碾出雪浪千叠;美容美发,巧手纤纤,理就云鬓万般。钢构门业,火星飞溅处,锻造安居屏障;复印部里,纸张翻飞间,复制时代文章。可知干部勤政,村有贤能之吏。

至若珍馐美馔,尤见天赐丰饶。红薯粉条,承古法而焕新彩:三蒸九晒,玉丝悬霜,沸汤翻雪,柔韧含香。昔伊尹调和鼎鼐之艺,今化寻常灶火之味;羊肚菌者,林下奇珍,状若云锦,质比琼瑶。春雷初动时,菌伞破土如莲座;夜露未晞处,清气盈裳胜兰薰。此二味者,一为黄土精魂所凝,饱含日月精华;一得雨露灵秀所钟,尽纳天地清气。并称"莘村双璧",远飨九州之客,近悦四邻之宾。

赞曰:黄河之畔有古村,耕读薪火传至今。伊相遗风沐桑梓,克远诗魂化甘霖。褐椒岁岁映红日,文脉代代守素心。莫道经商务农事,从来大道在民勤。

——岁次乙巳荷月作于古莘故地

图片

作者简介:

图片

董刚,陕西省合阳县百良镇莘村人,西安市东方中学高中教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长篇小说《空桑之子》,散文集《一路艰辛是寻常》等二百多万字,参编《莘村志》。曾获西安市教师专著特等奖,首届世界华文小说奖。相关介绍搜索“莘村董刚”或关注公众号“飞火陈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