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天寿:画可不流于柔弱轻薄

 昵称32724401 2025-03-28

潘天寿先生,作为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的巨擘,其艺术理念与创作实践,尤其是他对笔墨运用的深刻洞察,至今仍对艺术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潘天寿先生曾言:“用笔须强其骨力气势,而能沉着酣畅、劲健雄浑,则画可不流于柔弱轻薄矣。古人用笔,所谓力能扛鼎,即言其气之沉着也,此与粗率蛮笨之笔线迥为二致。”这番论述,不仅是对传统笔墨技法的精炼概括,更是对艺术创作中精神气质与审美追求的高度提炼。

首先,我们来探讨“用笔须强其骨力气势”。在潘天寿看来,绘画的用笔,首要在于力度的展现。这里的力度,并非单纯指物理上的力量,而是笔墨间所蕴含的精神气质与生命力。它要求画家在运笔时,不仅要手腕有力,更要心手合一,将个人的情感、意志乃至对自然的感悟融入其中,使每一笔都充满张力与动感。这种力度,是画面生命力的源泉,也是作品感染力的基础。正如古人云:“笔力扛鼎”,强调的是笔墨间那股不可抗拒的力量感,它让画面显得生动而有力,仿佛每一笔都能穿透纸背,直击观者心灵。

“沉着酣畅、劲健雄浑”,则是对笔墨气质的进一步阐述。沉着,意味着用笔不急不躁,稳健而深邃,每一笔都经过深思熟虑,既体现了画家的内敛与深沉,也赋予了作品以厚重的文化底蕴。酣畅,则是笔墨在纸面上的自由挥洒,如同酒至半酣时的畅快淋漓,既展现了画家的激情与才情,也让画面充满了流动与变化之美。劲健雄浑,则是对笔墨风格的整体要求,它要求作品既有刚劲有力的线条,又有浑厚磅礴的气势,共同构成了一种既雄强又不失细腻的艺术风貌。

潘天寿先生强调的这种笔墨精神,与“粗率蛮笨之笔线”形成了鲜明对比。粗率蛮笨,往往指的是缺乏深思熟虑、仅凭直觉或习惯随意挥洒的笔墨。这样的笔触,虽然看似自由不羁,却往往因缺乏内在的逻辑与美感,而显得空洞无力,难以触及人心。相比之下,潘天寿所倡导的笔墨之道,更加注重内在修养与精神追求,强调在笔墨间展现出画家的学识、情感与人生哲理,从而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传统绘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潘天寿先生的艺术理念,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他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艺术的本质——对美的追求与表达——永远不会改变。因此,正如评论家王进玉所说,在学习和创作中,我们应当坚守传统笔墨的精髓,同时勇于探索与创新,将个人的情感与时代的精神融入其中,使作品既有传统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气息。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是加强笔墨基本功的训练,通过不断的练习,提升对笔墨的控制力和表现力;二是深入研读传统经典,理解并吸收前人的艺术智慧,为自己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关注现实生活,从中汲取灵感,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时代精神融入作品之中,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四是勇于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和媒介,如将数字技术引入传统绘画,为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潘天寿先生的艺术理念,不仅是对传统笔墨技法的深刻总结,更是对艺术创作精神的高度提炼。它启示我们,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既要尊重传统,又要勇于创新;既要注重技巧的精进,更要关注心灵的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浩瀚的艺术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星空,创作出既具有时代精神,又不失个人风格的艺术佳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实现个人艺术价值的提升,更能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梁晓燕)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