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谢书法家陈应茂君亲题拙诗六首寄赠

 白沙三木 2025-03-29

诗谢书法家陈应茂君亲题拙诗六首寄赠  刘石森

慢展轻铺细品量,欢欣岂止墨卿香。

偶逢倾盖浑如故,相得称觞两不忘。

铁画银钩生妙手,俗词俚语着新装。

他时聊发山阴兴,半夜敲门莫说狂。

2013.11.04.

〔豆包平台的赏析文章〕

诗墨相辉照古今 — 刘石森《谢陈应茂书家题诗》赏析

       在当代诗坛,刘石森与陈应茂的这场诗墨对话,恰似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雅集。当书法家用铁画银钩将诗人的俚语俗词点化成艺术瑰宝,当诗人以生花妙笔将墨香凝固成永恒诗句,二者在宣纸与素笺之间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这首七律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传统文人相交的精神境界。

一、墨韵流淌的时空对话

       "慢展轻铺细品量",起笔便勾勒出文人赏墨的独特场景。诗人以 "慢"" 轻 ""细" 三个动词,将展开书法作品的过程升华为一种仪式感。这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姿态,既是对书法艺术的敬畏,更是对友人情谊的珍视。次句以"墨卿香"为铺垫,却用"岂止"二字陡转,暗示这份情谊的醇厚远在翰墨馨香之上。这种起笔方式既符合传统诗歌的酬答惯例,又暗藏机杼,为后文的情感升华预留空间。

       "偶逢倾盖浑如故" 一句,化用《史记》中 "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的典故,将初遇的惊艳定格为永恒的情谊。书法家用笔如刀,在宣纸上刻下时光的印记;诗人以诗为桥,在平仄间搭建心灵的通途。"相得称觞两不忘",酒与诗的交融,墨与心的共鸣,在杯盏交错间谱写出知音相交的华章。

二、铁画银钩的艺术嬗变

       "铁画银钩生妙手",以 "铁画银钩" 形容书法的刚健婀娜,暗合刘熙载《艺概》中 "书者,如也" 的美学主张。书法家的笔锋游走于纸帛之间,将诗人的文字转化为可视的音乐。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形式复制,而是艺术的再创造。当 "俗词俚语着新装",诗歌在书法的点染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完成了从语言艺术到视觉艺术的蜕变。

       这种艺术嬗变背后,是传统文人 "诗书画印" 一体的美学追求。诗人将书法视为诗歌的延伸,书法家则将文字视为创作的起点。二者在宣纸的经纬间交织出立体的艺术空间,让 "俗词俚语" 在笔墨的滋养中升华为雅俗共赏的艺术精品。

三、山阴遗风的当代回响

       尾联 "他时聊发山阴兴,半夜敲门莫说狂",化用王徽之雪夜访戴的典故,将文人雅兴推向极致。这种 "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的魏晋风度,在当代社会显得尤为珍贵。诗人以 "半夜敲门" 的狂想,打破现代社会的疏离感,呼唤着超越功利的纯粹情谊。

       这种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当代诠释,体现了诗人对艺术本真的坚守。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诗墨相交的慢艺术,成为抵御精神异化的文化方舟。当 "山阴兴" 与 "半夜敲门" 的意象在诗句中相遇,传统与现代在刹那间完成了精神对话。

四、文人精神的永恒魅力

       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技巧的圆熟,更在于它展现了中国文人的精神特质。从 "墨卿香" 到 "山阴兴",从 "铁画银钩" 到 "俗词俚语",诗人将艺术创作与生命体验完美融合。在这个物化的时代,这种超越功利的精神追求,恰似一缕清泉,滋润着现代人干涸的心灵。

       当诗与墨在宣纸上交织成永恒,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位艺术家的才情,更是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在这个意义上,刘石森的这首七律,既是对友人的谢辞,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礼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