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技领军企业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理与路径

 liuaqbb 2025-03-29

来源:《全球化》

作者:陈曦

转自:创新研究


摘要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是企业运用新要素、进行新组合、形成新产业的过程。其中,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强、产业引领能力强、产业链创新链整合能力强、国际竞争能力强四大特征的科技领军企业,对于牵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作用和意义尤为关键。本文认为,应围绕“强化顶层设计、促进要素聚集、打造良好生态”的总体思路,通过不断强化科技领军企业在国家科技决策和任务中的参与度、加大研发投入财税支持力度、持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切实举措,大力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切实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基本单元,更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微观基石。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领军企业,具有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的综合优势,是将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重要载体,是牵引现代化产业体系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的创新主体,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先锋队,是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通道的关键力量,更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先导力量和重要主体。

一、科技领军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主体


       


科技领军企业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肩负着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强、产业引领能力强、产业链创新链整合能力强、国际竞争能力强的突出特征,在关键技术突破、要素优化配置、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主体引领作用,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着有力支撑。

(一)科技领军企业肩负科技创新使命

科技领军企业既不同于一般的龙头企业、大型企业,也不同于通常的世界一流企业,而是担负着科技创新使命、依靠技术创新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创新型企业。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领军企业承担着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使命,立足中国、面向全球,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全球科技和产业制高点竞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作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跃升的重要载体,科技领军企业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能够聚焦国家战略、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和科技前沿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在具体产业和产业链的及时应用并实现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从而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二)科技领军企业具有显著的“四强能力”特征

一是科技创新能力强。科技领军企业具有高强度的科技投入和完善的创新组织体系,可持续开展自主创新和引领创新,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等方面拥有代表性的硬科技产出,并以此形成核心竞争力。
二是产业引领能力强。科技领军企业处于产业链主导位置,拥有对产业链上下游和产业生态的一定控制力和影响力,能够有效整合和利用外部资源,有效促进上下游协同发展,进而引领带动全产业链乃至关联产业实现迭代升级。
三是产业链创新链整合能力强。科技领军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的最紧密结合点,有意愿面向市场需求开展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创新活动,有能力组织产学研融合创新和促进科技成果在产业链上下游高效转化,有实力整合各方创新资源开展集成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四是国际竞争能力强。面对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竞争,科技领军企业在行业标准制定、发明专利掌控等方面位居世界同行前列或领先地位,其研发方向代表了所在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科技领军企业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科技创新在所在领域的全球竞争力。

(三)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引领作用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科技领军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彰显,已经成为研发投入、科技成果产出等方面的重要力量,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主体。

二、科技领军企业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理


       


科技领军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发挥引领性主体作用,可集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科技领军企业是统筹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培育的关键主体,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有力支撑。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可助力构建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一)以科技领军企业为主体引领科技创新,集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具有较强的自组织性,且有利于技术创新开发与外部技术合作。科技领军企业更是在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创新决策、成果转化等各个环节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
在技术创新决策方面,科技领军企业掌握前沿的产业技术,同时拥有较高的市场敏锐度,通过参与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和重大科技决策,可有效提高技术创新决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并高效迅速响应市场需求。
在研发投入方面,科技领军企业是最重要的研发资金来源之一,特别是其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和新技术研发,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尤为重要。
在科研组织方面,科技领军企业通过带动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联合攻关等项目组织机制,高效完成高水平目标导向的研发活动,可有效提升科技创新效率且精准匹配经济需求。在科技创新中,特别需要发挥领军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牵头作用。
在成果转化方面,科技领军企业是科技创新成果实现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经济落地应用的主体,通过其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能够迅速将最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必须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领军企业承担着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使命,也面临着全球产业激烈竞争的直接冲击,通过其牵头整合创新资源,与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共同组成高效能、高级别的创新联合体,能够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摆脱技术路径依赖和“卡脖子”的技术限制。我国科技创新处于由量变到质变、从点的突破向系统提升的重要阶段,作为重大科技方向的提出者和科技成果的应用者,科技领军企业是新技术新动能的重要策源地,在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开拓中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有动力、有能力解决高难度和长周期的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研发问题,是推动科技创新实现阶段转变和跃升的主力军及关键力量。

(二)以科技领军企业为主体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任务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及时将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加快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由此,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和重点任务。科技领军企业是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关键主体,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引领性微观主体,是科技创新和产业现代化的最大交集。
一方面,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等新技术,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科技领军企业在产业链融通创新中具有引领作用,通过牵头整合集聚创新资源,组织产学研、大中小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深度融合融通,加快突破产业共性技术,并通过产业链的传导赋能上下游企业,带动全产业链研发创新,最终引领行业整体提质升级。
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且知识技术密集的产业,未来产业则是由前沿技术驱动,呈现引领性、战略性、颠覆性、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科技领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掌握行业内前沿技术和未来发展方向,能够带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一体化攻关机制,共同探索前沿科技、发展新兴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通过科技领军企业的引领,能够形成自下而上的产业创新动能,实现从传统优势产业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再到未来产业的依次递进,加快建立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围绕其布局产业链,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确保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现代化产业体系也需要满足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要求。科技领军企业的科技创新使命明确,其成长和发展受到国家战略和重大需求的影响较大,也是直面国际化挑战和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的竞争主体。科技领军企业掌握的产业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是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之一,其主导的各类创新主体融通创新可聚焦弥补技术空白和解决瓶颈制约,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是保障产业链安全、掌握发展主动、提升供应链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同时,科技领军企业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依托其自身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技术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才、资金的一体化配置,叠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对产业链整体跃迁的促进,不但能够支撑高端产业的发展和突破,还可对所在地区和产业产生辐射作用,促进产业聚集和产业升级,有效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三)以科技领军企业为主体构建新模式,探索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与之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特别是要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质优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其中,建立围绕企业特别是科技领军企业配置创新资源的体制机制,对于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尤为重要。科技领军企业不仅是新质生产力的供给者,还能够以新技术、新组织模式等助力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在科技体制方面,重点就是要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的引领作用。科技领军企业充分发挥其研发投入大、技术水平高、人才储备足的综合优势,通过参与重大科技专项决策和攻关,参与重大应用场景和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等,牵引完善创新链、汇聚整合创新资源、充分激发要素活力、打造创新良好生态、提升创新体系综合效能,能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共性技术加快突破,推进自主创新、开放创新、集成创新一体布局,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使科技领军型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和重大创新场景建设者,有助于让科技创新资源充分涌流,促进各类主体迸发创新活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在经济体制方面,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作用,有利于提升市场配置资源效率,为各类先进质优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提供渠道和载体。在资源集聚、创新孵化和生态构建等方面,科技领军企业的引领作用更为明显,既是构建企业牵引、高校科研院所支撑、各类创新主体协同的高能级创新联合体的主导力量,有效链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全面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又可为产业链内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重要的应用场景和产业化平台,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牵引各类企业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完成新任务、布局新场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由点到线及面的系统性的微观主体支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科技领军企业为主体,可利用市场内在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作用,促进各类先进质优生产要素向最有效率的部门和地区流动聚集,实现最佳组合和效益提升。以创业投资为例,科技领军企业比之传统投资方更加了解和关注“专精特新”等创新型企业的长期发展,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进行企业筛选,而且除资金以外,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产业资源和平台支持,更有利于科创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
在对外开放方面,作为开放创新的主体,科技领军企业通过参与全球市场和高水平的国际合作,有助于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包括制度型开放在内的高水平开放是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纵观世界科技领军企业,大部分是通过跨国经营、重组整合、上市融资等方式,并经过市场竞争检验逐步形成的。结合科技领军企业自身发展,通过跨国并购、海外上市、建立境外研发机构、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研究等形式,可有效促进形成开放包容、互惠互利的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生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三、促进我国科技领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围绕“强化顶层设计、促进要素聚集、打造良好生态”的总体思路,通过不断强化科技领军企业在国家科技决策和任务中的参与度、加大研发投入财税支持力度、持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切实举措,大力支持科技领军企业,以企业的蓬勃成长促进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

(一)强化促进科技领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

一是建立科技领军企业常态化参与国家科技决策和任务的机制。围绕科技创新政策、重大科技项目等事项,定期与科技领军企业开展研讨交流,提高项目设立和评审中科技领军企业专家的比例,引导科技领军企业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开展研发。在国家科技计划年度指南编制中,针对重点产业领域技术方向,征求科技领军企业的需求和意见,增加国家科技专家库中科技领军企业专家的数量。强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需求导向,对于产业技术类的重大战略科技任务,可考虑采取“业主制”模式直接委托给科技领军企业或通过“揭榜挂帅”机制,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科研院所参与、政府支持进行联合攻关。
二是完善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以科技领军企业为龙头,积极推进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战略性合作,支持其牵头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加大对其布局创新平台、技术创新中心、重大科研基础设施、重大科研项目等的支持力度,促进大中小企业间的业务协作、资源共享和系统集成,形成良好的产业创新生态。摸清重点产业的龙头企业底数,重点分析其创新能力和全球产业链位置,引导有条件企业加快向科技领军企业转型。结合重点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锻长板”“补短板”,筛选一批技术基础好、品牌和产品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在技术开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升级、成果转化、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引导企业长期专注且深耕于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关键产品,积极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后备力量。
三是构建科技领军企业主导型的科技创新模式。建立科技领军企业与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对接机制,促进各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紧密协作,特别是在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上,形成科技领军企业出题、答题、阅卷,其他力量配合完成的研发机制。支持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各创新主体,打造高效协同、优势互补的高能级创新联合体,牵头建设跨行业、跨领域、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商业化协同推进的创新基地、创新平台和孵化器,形成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共性技术和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持续突破的技术供给体系。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围绕科技领军企业提出的产业重大和关键共性问题开展科研活动,完善专利交易制度,加强技术经理人和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形成以“向企业转移”为导向的成果转化体系,切实提升产学研合作整体效能。

(二)促进创新要素向科技领军企业集聚

一是加大对科技领军企业研发投入的财税支持力度。对研发投入强度高且技术成果突出的企业,考虑加大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重,加大对基础研究投入较多企业的支持力度。对于完成质量较好、攻关效果明显的科技攻关工程项目承担方,予以适当奖励。加强政府采购政策支持,针对关键核心技术、重大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采购力度,加快推进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等的示范应用。通过财政补贴、担保等方式,建立新技术新产品使用保险机制,促进市场应用推广。在全社会广泛提倡消费自主创新产品,以市场机制促使科技成果产业化。
二是拓展多元化研发投入渠道。建立中央与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共担机制,中央与地方共同投入国家科技重大任务、重大工程、重大基础设施和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采取政府与社会合作、技术由政府采购等方式,建立面向关键核心技术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多元化投入新机制。鼓励地方政府利用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国有资金,建立引导性基金,带动企业投入基础前沿研究和技术攻关孵化。鼓励地方政府设立面向企业的技术发展专项基金,围绕卡脖子技术、社会公益性技术、行业大数据中心、前沿产业技术标准等联合开展基础前沿研究和技术攻关孵化。
三是优化对企业创新的金融支持。畅通和扩大创新型企业在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渠道,完善创新型企业上市制度,优化资本市场对创新型企业的科创属性评价机制和上市认定条件,对承担重大攻关任务的科技企业进行重点支持。适当延长政府投资基金存续期,完善国有企业支持创投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长期资本对创业投资的支持。
四是大力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建立科技人才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流动机制,完善校企、院企科研人员交流机制,支持科技人才到企业挂职锻炼,吸引企业家到高校担任兼职导师,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畅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人才流动渠道。将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入企服务成效纳入个人职称评审和绩效考核,健全企业科研人才职称评价制度,推动企业项目纳入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大人才引进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科技领军企业面向全球招才聚才。

(三)打造有利于科技领军企业发展的创新生态

一是持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统筹推进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侵权快速反应机制,严格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围绕新兴领域和特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构建更加合理的规则体系,密切对接国际前沿领域技术演进最新情况,研究制定相关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推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紧密衔接、标准统一的工作协调机制,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调解组织、仲裁机构、公证机构。
二是优化企业创新市场环境。加快建设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适时适当加大部分重点领域的开放程度,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完善战略型企业家参与科技创新相关重大政策、规划和项目筛选的工作机制。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建立包容企业家创新的制度体系。定期开展优秀企业家评选表彰和宣传报道,营造尊重企业家价值、鼓励企业家创新的良好舆论氛围。健全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切实倾听诉求,在标准制定、专利布局等方面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三是加强与全球创新体系联系。发挥我国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多、产业链配套完整、人力人才资源丰富等优势,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高地。吸引世界科技领军企业和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及扩大生产,支持国外先进技术和优秀团队到中国产业化。依托现有国际多边合作平台和机制,加强与其他经济体的技术经济合作,为国内企业有效应对外部打压封锁创造条件和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