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国反日?揭秘二战前纳粹对华援助的真实动机

 天承办公室 2025-03-29 发布于北京
德国反日?揭秘二战前纳粹对华援助的真实动机

希特勒会见孔祥熙等访德高层

我们都知道,在抗战前及抗战初期,中德关系经历过很长一段蜜月期,德国满足了我们派遣军事顾问团,大规模军火交易等一系列迫切的要求。甚至抗战爆发后仍然推动武器援助,陶德曼调停,试图促进两国和平。种种迹象表明,德国曾对援华具有非同寻常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细数一下这背后的原因。

列强凌辱下的惺惺相惜

德国反日?揭秘二战前纳粹对华援助的真实动机

巴黎和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意志帝国战败,巴黎和会上英美日等战胜列强公然分赃,签订了让德意志咬牙切齿的《凡尔赛和约》,饱受欺凌的德国人突然发现,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却主动废除了同德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并且也惨遭出卖,失去了山东的权益,最终拒绝在合约签字。自然,他们对中国这个饱受侵略的国家,感同身受。

这份同情在民间形成了一股亲华舆论,九一八事变后,德国政府宣布中立,但社会舆论,却一边倒地支持中国,后来,德国人还参与救助中国平民,比如南京大屠杀过程中,卡尔·京特博士就挺身救助过中国难民,约翰·拉贝更建立“南京安全区”,保护了数十万难民。来自民间的支持一定程度影响了政府的对华政策。

中国的两样宝藏

一战中英法联军首次将坦克搬上了战争舞台,吃了大亏的德军在战后积极反思,形成了以古德里安为代表的机械化闪电战理论,大力推进装甲部队和空军建设,要制造防御性能优秀的坦克,就必须有一种稀缺资源——钨,而要对付坦克,制造优质的穿甲弹,更是少不了钨。恰好,中国产出了全球百分之七十的钨,是德国最大的进口来源。

另外,想要制造军人的雨衣,或是汽车轮胎等大批军用产品,橡胶不可或缺,可当时的橡胶生产基本被英法荷垄断,一旦开战,供应中断,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德国大力发展人造橡胶技术。好巧不巧,合成的关键原料——桐油,又是一项几乎被中国垄断的工业原料,几乎是德国唯一的进口渠道。

德国反日?揭秘二战前纳粹对华援助的真实动机

双方一拍即合,工业国德国以军火换取农业国中国的桐油,稀有金属等原料,双方互利互惠,满足了国防建设和军备重整的不同需要,手握两张王牌,中国自然能得到德国的青睐。

3, 德国反对日本侵华

1936年,德国与日本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约定共同反苏,日本倒好,转头就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把德国气得够呛,自己需要一个能牵制苏联,同时不会对德国造成太大威胁的东方盟友。一旦日军陷入中国战场,两国结盟的战略意义就会大打折扣了。

于是有趣的一幕出现了,德国政府的亲华派和普通民众自然反对侵华,亲日派同样反对,他们不希望日本的实力消耗在中国战场上。工业界的保守派势力也不希望日本完全占领中国,因为日本正在侵略一个供给德国战略资源的友好国家,基于顾问团传回的战争长期化的报告,如果因此失去中国的原料,实在得不偿失。整个德国似乎都反对日本侵华。

德国反日?揭秘二战前纳粹对华援助的真实动机

训练德式火炮

因此,德方在内心中是对日本侵华很不满意的,只不过为了“盟友”面子,只能宣称“中立”罢了,但暗中依然采取了一些实际援华措施,1937年10月中旬,戈林指示德国供应商可以继续向中国提供军火,但需由丹麦货船运送,并通过新加坡的一家英国公司中转。在卢沟桥事变半年内起码有1.44亿马克的德国军火运抵中国。包括马克沁MG-08式重机枪(即1935年我国仿制的民24式重机枪)、MG15航空机枪、37毫米反坦克炮、105mm榴弹炮、一号坦克等等,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中日两国的装备差距,缓解了缺枪少弹的燃眉之急。

4, 最后的努力

陶德曼调停失败被视作中德关系走向破裂的转折点,但是在此之前,中德日三方均对此给予厚望,从纳粹德国的战略需要出发,德国希望跟中日两国同时交好。与日本结盟,希望能在远东牵制苏联;跟中国合作,是为了获得丰富的矿产资源。如果中日爆发大战,这两个战略目标都将落空,对德国是双输局面。蒋介石在淞沪会战失败后抗日的决心有所动摇,开始谋求停战。

德国反日?揭秘二战前纳粹对华援助的真实动机

时任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

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受命开始调停中日战事,第一次日本提出了七项条件,包括内蒙古自治、扩大在华北和上海的非武装区、停止抗日、减低日货关税、尊重外侨权利等等。较苛刻的条件和国内舆论的压力让蒋介石不敢直接答应,仅对陶德曼表示感谢。愿意继续谈判。

随着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布鲁塞尔和会也未达成任何对日制裁措施,蒋介石态度软化,表示愿意接受日本条件,但此刻日军刚刚攻占南京,气焰嚣张的开出了新的条件,包括承认伪满洲国,在必要地区建立非军事区和特殊政权,对日赔款甚至包括蒋下台,面对形同投降的谈判条件,他已经不可能答应,1938年1月18日,国民政府发表对日声明,正式拒绝对日妥协。至此,陶德曼调停失败。

此后,两国越走越远,召回顾问团,中止武器输送直至互相宣战,中德合作正式宣告终结。

很多人对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德合作抱有很大期望,评价极高,但依我之见,国与国之间以利益为合作基础,说白了,德国需要中国的原料,中国需要德国的军工,在国家层面不存在其他利益之外的东西,不需要特别的感激,当然,双方做到了地位上的平等,不失为一次较为成功的合作。过于孱弱的民国难能可贵。

此外我们还必须认识到,一味争取外援是不可取的,蒋介石曾对陶德曼调停信心满满,这也是他组织南京保卫战的底气,一旦外援失效,付出的就是血的代价,求人不如求己,指望外部力量,而不是从自身出发,等于把命运交给别人,对国防来说是致命的。

当然,国家之间的利益交换并不能掩盖个体的人性光辉,对于真诚帮助我们的德国友人,如法肯豪森将军,拉贝先生等等,我们应该对他们送上最高的尊敬和礼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