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兆和,现代人物画家,是现代卓越的人物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西画之长,创造性的拓展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技巧,其造型之精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之深刻,在中国人物画史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曾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卖小吃的老人》 他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西画之长,创造性的拓展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技巧,其造型之精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之深刻,在中国人物画史上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他直面人生,以毫不掩饰的画笔表现了20世纪中国人民命运的变化,开启了中国现代现实主义人物画的新风。他创立了中国画造型基础课和水墨人物画教学体系,直接培养或影响了一大批卓有成绩的人物画家,被称为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他的作品不仅充实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也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瞩目,成为整个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 《朱门酒肉臭》 蒋兆和具备有伟大艺术家所共有的、最为可贵的品质——真诚。他的苦难人生,使他独忠于社会的苦难,灼热而正直的良心,使他独忠于劳苦大众。“于茫茫的沙漠中,看看那慢慢奔走的骆驼”,“当炎威烈日的时候,听听那不可忍受的苦蝉。”触动他的灵魂的是人生。“于是我知道,有些人是需要一碗苦茶来减渴。”“……如果其然,我当竭诚来烹一碗苦茶,敬献于大众之前,共茗此盏。”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人物形象,穷愁悲苦的难民,都有着纯朴、善良和不屈服于命运的个性,天真的儿童和纯情的少女,于美丽可爱之中总包含着苦涩。在那倾注着情与血的画幅上,或许见不到“一波三折”的优柔和“墨分五色”的绚丽,但细心的观众都可以从那频繁顿挫的勾勒中和苍劲、枯涩的皴擦中,用心灵体察到那个时代悲怆痛苦的节奏。我的一位朋友曾经把蒋兆和画中那“黝黑、粗壮的线条”比喻为“伤痕”,蒋兆和就是这样真诚地发挥着属于他自己的艺术个性。如果说现实主义的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创造的美是庄重而幽深,那么现实主义的人物画大师蒋兆和创造的美是崇高而苦涩。如果说,法国世纪的现实主义画家米勒,通过和平、温馨的日常生活表现劳动者的圣洁、纯朴,那么蒋兆和在20世纪通过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表现了劳动人民那悲壮的凄凉。 《阿Q像》 《 流浪小子》 《卖子图》 《小子卖苦茶》 《一篮春色卖人间》 《敬老》 《耍猴图》 《拾荒图》 《老父操琴岂奈何》 《报童图》 《流民图》画稿 《 战后余生》 《婆婆媳妇》 《拄杖老人》 《迷途的羔羊》 《百龄老叟》 《老乞妇》 《囚徒》 《卖花生》 《街头男孩》 《施舍一个》 《少女》 《执扇人像》 《女孩滇淋》 《哈杀黄像》 《天趣图》 《 靳极苍夫妇》 《 小家碧玉》 (张大千补柳) 《给爷爷读报》 《休息的时候》 《母爱图》 《工地》画稿 《在毛主席身边前进》 《展翅迎春》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志愿军像》 《九兰打夯》 《竹林女子》 《中山像》 《朱屺瞻肖像》 《杜甫像》 《屈原像》 《张仲景像》 《东坡行吟》 《流民图》 其它作品 蒋兆和现代水墨人物画欣赏播报文章 蒋兆和的画笔下,流淌着中国近代最沉重的泪水与最坚韧的呐喊。他的人物画不是风花雪月的文人雅趣,而是直面苍生的现实主义宣言。从上海滩的广告画师到抗战时期的救亡艺术家,他的艺术始终扎根于人民的苦难,用笔墨记录时代的阵痛。 30年代的《卖小吃的老人》、40年代的《流民图》,无不以震撼人心的笔触描绘战乱中的底层百姓。他的人物瘦骨嶙峋,眼神里却燃烧着不屈的生命力。蒋兆和不满足于表面的写实,而是深入挖掘人性的尊严与悲剧。他的线条如刀刻般锋利,水墨的浓淡之间,既有西画的体积感,又有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徐悲鸿的写实主义主张在他笔下得到升华,形成一种更具批判性的艺术语言。 抗战时期,他绘制抗日宣传画,用艺术唤醒民族斗志。1949年后,他的风格转向对新社会的颂扬,但依然保持着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晚年,他致力于中国画教学,将素描的精准与水墨的灵动完美融合,奠定了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基础。蒋兆和的艺术,是苦难与希望的交响,是现实主义在中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丰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