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凯瑟琳·德·美第奇的大儿子弗朗索瓦二世在1560年去世,年仅16岁。他的统治时期受到其妻子玛丽·斯图亚特的舅舅吉斯公爵的强烈影响,导致宫廷权力失衡。凯瑟琳的二儿子查理九世在10岁时继位,凯瑟琳通过在法国的主要贵族之间维持权力平衡等措施成为实际上的摄政者。 2、查理九世在1574年去世,死前因圣巴托罗缪惨案感到愧疚和悔恨。圣巴托罗缪惨案标志着凯瑟琳宗教政策的重大转折,也就是从以前的一味绥靖转为全力镇压。凯瑟琳的三儿子亨利三世在查理九世去世后继位。 3、亨利三世在成为国王之前已经有军事经验,他继位时已经21岁,但凯瑟琳很快失去了对他的控制。亨利三世有自己的主见,但这些主见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4、法兰西和德意志的宗教战争虽然都因教义分歧而起,但从一开始就掺杂了政治和经济动机。法国的贵族、中产阶级和下层阶级在战争中的目标各不相同,贵族追求的是政治权力,中产阶级关注教会的财产,而下层阶级则梦想着宗教上的救赎。 5、在德意志的宗教战争中贵族更关注经济利益,主要是教会的财富。而在法国的宗教战争中贵族的目标是政治权力,他们更关心如何影响或控制国王。 6、凯瑟琳在经历了十年的尝试后,意识到绥靖政策行不通,因此在1572年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后,决定彻底剿灭胡格诺派。而有主见的亨利三世则倾向于继续凯瑟琳之前的绥靖政策,尽管凯瑟琳已经尝试并失败。 7、亨利三世首先是重新启用蒙莫朗西,疏远吉斯家族。蒙莫朗西家族属天主教温和派,与吉斯家族的激进立场形成对比。重用未参与1572年圣巴托罗缪大屠杀的蒙莫朗西,旨在构建'清白中介者'形象。 8、但此举激怒了吉斯家族,1576年以吉斯家族为首的神圣同盟已控制法国东北部12省,王室失去关键军事支柱。吉斯家族通过掌控洛林走廊(年均过境税收入48万利弗尔)与西班牙驻尼德兰军团形成战略联动,会大大削弱王室财政能力。 9、其次,1577年亨利三世在有限礼拜权、司法合议庭和八城安全区等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对胡格诺派的让步。然而,1572年的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已彻底毒化了宗教互信,这样,1577年的有限妥协根本无法弥合创伤。胡格诺派对短期安全区缺乏信任,天主教派对任何让步视为背叛。 10、结果是1577年三级会议彻底失败。三级会议选举规则要求代表宣誓效忠天主教会,直接排除新教徒参与可能。胡格诺控制的南部14省集体缺席,占应到席位的37%。1572年大屠杀阴影犹存,胡格诺领袖纳瓦拉的亨利拒绝赴巴黎参会,选择在涅拉克建立平行议会。 11、天主教阵营乘机激进反扑。与会代表中,教士阶层(第一等级)要求恢复什一税特权,贵族(第二等级)主张没收新教财产,市民(第三等级)则以停缴盐税相挟。三级会议最终通过《全面镇压异端法案》,但亨利三世拒绝签署,导致1578年王室税收实收率仅43%。 12、吉斯家族在香槟、勃艮第自行任命总督,1580年截留税款达220万利弗尔;胡格诺派在朗格多克建立自治关税同盟。英格兰伊丽莎白一世借机向胡格诺输送军火(年均4000支火绳枪),西班牙腓力二世则通过教皇宣布亨利三世'信仰不纯',煽动天主教领主叛乱。 13、在1584年,法国的王位继承问题变得非常复杂。凯瑟琳的最后一个儿子,亨利三世的弟弟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去世后,瓦卢瓦家族面临绝嗣的风险。根据当时的继承法,王位应该由波旁家族继承,而波旁家族的族长是纳瓦拉国王亨利,他是一位胡格诺派(新教)信徒。 14、由于纳瓦拉的亨利是新教徒,这引起了法国天主教徒的强烈不满。为了阻止新教徒继位,天主教徒在波旁家族中找到了一个信奉天主教的成员,即枢机主教查理·德·波旁,并提议由他继承王位,甚至预先为他准备了封号“查理十世”。 15、然而,亨利三世在这个敏感的时刻公然表示如果自己无子嗣,应由纳瓦拉的亨利而非查理·德·波旁继位,这一表态激怒了天主教势力,导致他们对亨利三世的仇视。巴黎的天主教市民宣布不接受亨利三世的统治,将巴黎划分为五个区,成立十二人委员会接管政务,各省也纷纷响应,亨利三世的王权受到严重挑战,国王权力被大大削弱,几乎成为摆设。 16、此时,吉斯家族宣称自己是查理曼大帝的后裔,借此强调其相较于波旁家族在血统上的优越性。波旁家族祖先是路易九世次子,而吉斯家族认为自身高贵血统远胜波旁,主张在亨利三世去世后应由他们家族继承法国王位。吉斯家族希望通过这种王位继承的诉求,扩大自身影响力,巩固天主教在法国的地位。 17、吉斯公爵为实现家族夺取法国王位的野心,与西班牙的腓力二世达成协议。腓力二世全力支持吉斯家族继位,作为回报,吉斯家族承诺将纳瓦拉王国割让给西班牙。吉斯家族与西班牙国王签订协议,这一严重威胁王权的举动,让亨利三世意识到局势的严峻,只好交由母亲凯瑟琳出面处理。 18、凯瑟琳在1588 年 10 月召开三级会议,试图通过废除之前对胡格诺派的让步,来安抚天主教势力,以挽回局面。然而,此时局势已失控。吉斯家族因与西班牙结盟,利益绑定难以回头;天主教联盟鉴于亨利三世此前的种种表现,不再信任他;而胡格诺派,因亨利三世废除对他们的让步,将其视为叛徒。亨利三世在各方势力的对立与不满中,彻底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19、1588 年 12 月 23 日,绝望的亨利三世采取极端手段,公然刺杀了吉斯公爵,并于次日将其弟弟当众斩首。这一激烈的举动,反映出亨利三世在权力斗争中的孤注一掷,他试图通过铲除吉斯家族核心人物来恢复自己的王权。刺杀成功后,他得意宣称自己成为“真正的国王”,但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 20、吉斯家族在法国天主教势力中有深厚根基和广泛影响力。亨利三世的刺杀行为,引发了天主教阵营的强烈反弹。索邦神学院作为当时天主教神学与学术权威机构,宣布亨利三世为暴君和杀人犯,并宣告所有法国人解除对国王的效忠。这一宣告在宗教层面否定了亨利三世统治的合法性,进一步加剧了他众叛亲离的局面。 21、在所有儿子中,凯瑟琳最偏爱亨利三世。但亨利三世在处理复杂政治局势时的一系列不当举措,让凯瑟琳又急又气。在吉斯兄弟被杀后不到一个月,凯瑟琳便撒手人寰。她的离世,不仅是亨利三世个人的巨大损失,也象征着瓦卢瓦王朝失去了一位重要的政治斡旋者与权力平衡维持者。 22、1589 年 7 月 31 日,众叛亲离的亨利三世被一名狂热的天主教修士刺死。这名修士以替吉斯公爵兄弟报仇为理由,实施了刺杀行动。亨利三世的死亡,标志着瓦卢瓦王朝的终结,法国陷入更加动荡的权力真空期,也为后续波旁王朝登上历史舞台埋下伏笔。 ![]() |
|
来自: Ztiger1980 > 《欧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