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帝王繁峙巡游历史掠影

 平型关杂志 2025-03-30 发布于山西

帝王繁峙巡游历史掠影

赵宏斌

繁峙,古称霍(suo)人,坐落于山西省太原市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地名早见于史册,乃帝喾之子实沈之封地,实沈在此成为霍人中心聚落的杰出领袖。约4300年前,此地已迈入古国时期,属尧舜治下的陶唐古国。历经夏商,归土方所辖,春秋时纳入晋国版图,战国时又成为赵国领土。秦汉时期,设立葰人县,奠定了其在中国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帝王巡游概览

1.历代帝王巡游繁峙

秦汉以来,繁峙凭借其关键的地理位置,成为历代帝王频繁巡幸之地。史籍记载,秦始皇与汉武帝均曾亲临繁峙,旨在强化边疆防务,巩固国基。唐宋时期,繁峙依然受到帝王青睐,据史书记载,唐宋两朝共有五位帝王巡游此地,其中宋太宗赵光义更是两度驾临,不仅增强了当地军事防御,还大力推动了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这些帝王的巡视,不仅提升了繁峙的战略价值,也为当地带来了繁荣与进步。

2.巡游目的与路线分析

古代帝王为表达对天命的崇敬,常举行祭天之礼。北岳恒山作为祭天的重要场所,吸引了众多帝王巡幸。如北魏孝文帝曾亲临古北岳恒山(今河北阜平大茂山,与五台山相连)祭天,彰显其对天命的敬畏之心。繁峙地处要冲,联结中原与北方,是帝王巡游的必经之路。史籍记载,众多帝王在巡游中均经过繁峙,利用其地理优势,加强中原与北方的联系。如唐朝帝王李渊、李世民父子多次经过繁峙,北行加强边防。这些巡游不仅体现了对天命的尊崇,也彰显了对国家边疆安全的重视。

3.繁峙在帝王心中的地位

繁峙自古便是帝王重视的重镇,史册记载,自秦汉至明清,逾二十位帝王曾巡幸此地。该地区凭借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始终受到帝王的青睐。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多次驻跸繁峙,五次巡游此地,不仅扩建寺庙,还推动文化交流,使繁峙成为北魏时期北方的重要文化中心。明清两朝,繁峙的巡游更为频繁,据统计,明清两代共有十多位皇帝巡游此地,这充分显示了繁峙在帝王心中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文化价值。

二、自然地形与历史古道

1.两山夹一川的独特风貌

繁峙地貌与山西省大地风貌相呼应,展现出两山夹一川的显著特征。南望太行山北端的五台山山系巍峨耸立,北顾北岳恒山山系雄浑壮观,中间则是滹沱河冲刷出的肥沃米粮川。这独特的地形既是自然之杰作,又是天然屏障。太行古道作为贯穿晋冀蒙三省太行山脉的关键通道,以其险峻的地貌和重要的战略位置,成为历朝帝王巡游繁峙等地的必经之路,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意义。

2.山川壮丽,地形千变万化

繁峙被大自然赋予无限魅力,南拥五台山,北倚雁门十八隘之十个关口。山峦起伏,连绵不断,叶斗峰海拔3061米,耸立云端,成为标志性自然景观。山间云雾缭绕,溪流潺潺,构成动人山水画卷。

繁峙地形地貌丰富多样,融合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地形,形成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这些地形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不仅为帝王巡游增添了色彩,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滹沱河谷地土地肥沃,河流蜿蜒,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繁峙地形复杂,河谷纵横,滹沱河穿境而过,形成多条历史古道,与太行八陉之一飞狐陉相连,便于帝王车队巡狩通行。古道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文化走廊,唐宋时期此路贸易文化交流频繁,促进了地区发展。

3.历史古道,承载千年风华

太行古道承载着悠久历史,曾是古帝王巡游的必经之地。它穿越繁峙多条古道,连接中原与北方草原。古道见证了千年风云变幻,其战略地位在历史长河中至关重要。古道两旁古迹遗址依旧可见,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帝王巡游之旅彰显皇权威严,如康熙、乾隆皇帝南巡虽未涉足太行,但巡游繁峙等地亦充分彰显了皇权的威严。此类巡游亦借助古道网络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

三、帝王事迹与历史文化

繁峙地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历代帝王无论是中央王朝的君主还是分裂时期的割据政权,均有至少20位涉足五台山、恒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足迹。他们或为朝圣,或为巡视边疆,或为军事征伐,这些历史事件在繁峙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1.舜帝巡狩与德政文化

舜帝,远古圣明君主,秉持德治之道,启用贤能,创立禅让制度,以德化民,巡狩四方,推动民族融合,成为华夏文明基石上的圣王楷模。《文献通考》记载舜帝曾巡狩至古北岳恒山(即今河北阜平大茂山,与五台山相接),繁峙代县是必经之地。

代县舜王寺村相传有舜山、舜井等遗迹。繁峙县内亦发现多处舜帝巡狩遗迹,如老泉头村滹沱河源头碑刻、平型关镇横涧村南白庙石刻碑记等。考古研究显示这些地点与古代交通线路相契合,见证了历史的巡游。相传舜帝首巡繁峙,考察民风,德治理念在此初露端倪,奠定了德政文化的基石。

2.周穆王西巡的传奇故事

周穆王西巡扩疆,堪称远古帝王中的“旅游巨星”。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抵达滹沱河北岸后攀登古北岳恒山的一座险峰,与山中犬戎部族首领畅饮欢歌。后因天降雨雪道路泥泞难行,穆天子在繁峙(古霍人邑)休整数日后再度踏上西行之路。周穆王西巡至昆仑山与西王母相会,展现国威,拓展周朝疆域,促进文化交流,为后来丝绸之路、玉石商道的开通奠定了基石。

3.赵氏家族的权力较量

赵襄子,春秋末年晋国显赫重臣,以卓越的军事与政治才智著称。他推动晋国三家分立,为赵国的建立奠定基础。赵襄子在守丧期间邀请代王至夏屋山会盟,并设伏兵于繁峙南峪口沟中刺杀代王,一举占领代地。

赵武灵王,赵襄子之孙,战国时期改革家,倡导“胡服骑射”使赵国跃升为战国七雄中武力最强的国家。他领兵越过代县勾注塞、繁峙铁橛岭等地攻克云中、朔方、代郡等地,并修筑赵长城以巩固边疆。繁峙民间至今仍流传着赵武灵王的故事,县城西南及紫荆山顶的赵武灵王庙香火旺盛。

4.秦皇汉武开疆拓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长生不老产生浓厚兴趣,曾欲使鞭指石自动搭桥通往蓬莱仙岛,鞭繁峙憨山不动,呼名“憨山”。刘邦,草根逆袭的帝王楷模,从亭长一路走来成为开国皇帝。他在葰人县(今繁峙圣水头村)痛击匈奴左右贤王联军后又在广武城平叛,却因轻敌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七日七夜。汉武帝元封四年冬季率领大队人马出萧关巡查边疆,返程时途径繁峙北楼口曲折的山路疾驰至山西河东地界,次年春天还在那里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后土祠祭祀。

四、宗教信仰与帝王崇信

1.北魏帝王的佛教信仰

北魏开国雄主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对佛教极为尊崇,从草原霸主转变为中原文化的领航者。其汉化改革举措如风起云涌,堪称南北朝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帝王。其后裔接力推进,山西云冈石窟与河南龙门石窟的辉煌成就,如璀璨明珠照亮了文化的天空。

386年,道武帝亲率大军,于山西勾注山北的马邑大败刘显。至396年,他更是亲率四十余万大军,自马邑南进,跨越勾注山、北楼口,旌旗如云,鼓声震天,沿途村舍为之震撼,一举攻克繁峙。

北魏明元帝,继承父业后,表面淡然治国,实则暗中蓄力。这位草原之子以坚韧不拔之志,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位“稳如泰山”的帝国整合者。泰常四年,明元帝尤为繁忙,四月南巡,五月观漯水渔猎之盛景,八月东巡代地,过勾注塞,于繁峙遥望北岳恒山(即今河北阜平大茂山,与五台山遥相呼应)行庄严祭祀之礼。

北魏孝文帝,鲜卑族的汉服倡导者,这位铁腕中原之主,力推汉化政策,将北魏铸造成民族融合的熔炉,成为南北朝时期最具文化魅力的帝王。孝文帝的传奇故事令人叹为观止,他曾在五台山繁峙大柏谷偶遇文殊化身的老僧,老僧求一修行之地,座具展开,竟有方圆五百里之广。孝文帝策马疾驰,而山却如影随形,直至孝文帝轻声呼唤“憨山”,山方才停驻。此后,孝文帝如获神佑,重修大孚灵鹫寺(即今显通寺)、佛光寺、清凉寺等十余座古刹。传闻繁峙公主寺亦是他为拓跋氏公主出家修行而精心建造的。

北魏帝王因深信佛教,常巡游繁峙。史书记载孝文帝曾五次莅临此地,朝拜名刹古寺,推动佛教文化的蓬勃发展。繁峙境内寺庙林立,多达三十余座,帝王巡游时多驻跸礼佛,见证了佛教文化的繁荣昌盛。佛教艺术亦随之广泛传播,帝王巡游繁峙时,携带佛教艺术家同行,石雕壁画等艺术形式蔚然成风,为当地的文化底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隋唐诸帝与五台山的深厚渊源

悲情帝王隋炀帝杨广,雄心壮志,开凿大运河、征战高句丽,怀揣开疆拓土、连接南北的宏伟抱负,却因操之过急,导致隋朝江山土崩瓦解,成为一位才华横溢却未能善用其力的悲情人物。

杨广三度巡视边关,本想彰显皇威,却不料615年突遭突厥重围,雁门郡城池包括繁峙(当时称武州)等十之八九沦陷。若非太原留守李渊、李世民父子率军驰援,杨广几乎命丧黄泉。这场“雁门之变”无疑成为其帝王生涯中最为耻辱的一页。《广清凉传》中记载,杨广曾巡游五台山,其崇佛之举促进了当地佛教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彰显了五台山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

唐太宗李世民,帝王中的翘楚,战场上的全能战神。以玄武门之变开启贞观之治的辉煌时代,将凌烟阁功臣铸就为大唐的荣耀天团。连草原部落亦尊称他为天可汗,堪称帝王之路上的传奇人物。

秦王时期的李世民,在代县勾注山繁峙北楼口一带,屡败突厥,将其击退。贞观九年十一月,李世民颁布诏书,宣称五台山为文殊菩萨的秘密圣地,众神仙汇聚于此,与太原之地渊源深厚,更是李氏祖先积善行德之所。遂下令兴建寺院、安置僧侣,当年便迅速建成了十所寺院。其中繁峙的兰若寺、证空寺等名刹至今仍熠熠生辉。

在隋唐时期,佛教得到了皇室的极力推崇。诸位帝王不仅在精神上对佛教表达了深厚的敬仰之情,还在实际行动上给予了佛教大力的支持。他们频繁巡游至五台山这座被传说为文殊菩萨居所的佛教圣地,认为这里具有极高的宗教意义和神圣地位。为了表达对佛教的虔诚信仰,隋唐的皇帝们在五台山大兴土木,建造了许多宏伟壮观的寺庙,并度化了大量僧侣,使得这里成为了佛教徒朝圣的圣地。

隋唐帝王们在巡游五台山的过程中,不仅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文碑刻,记录了他们对佛教圣地的赞美和对文殊菩萨的敬仰之情;还亲自参与了寺院的修葺工作,使得这些古刹得以保存至今。这些活动不仅强化了对佛教圣地的尊崇之情,也加深了民众对帝王的崇拜与敬仰。通过这些举措,帝王们不仅展示了他们对佛教的虔诚之心,也巩固了他们的统治地位,赢得了民心。

3.少年皇帝元英宗的虔诚佛教信仰

少年皇帝元英宗,心怀大汉文明的辉煌历史,立志推行一场名为“汉化2.0”的宏伟改革。然而,天妒英才,年仅二十一岁的他却不幸遭遇了“少年天子改革猝逝”的悲剧命运。

1323年,元英宗乘坐龙辇抵达繁峙南峪村的寿寺,虔诚地参拜了华严菩萨正顺。他不仅亲自安排中书省右丞相拜住、宣政院使拨付中统钞二万五千缗以修缮寺院,更是在五台山宣称亲眼见证了文殊菩萨的化身,如同身临其境一般神奇。感念于此,他又下令重修了王子寺与普门寺,以彰显其虔诚之心和对佛教的深厚情感。

4.康熙乾隆的巡游与传奇故事

千古一帝康熙,才智卓越,文武双全,缔造了辉煌的康乾盛世,被尊称为“千古一帝”,其丰功伟绩惠及子孙万代。

康熙大帝实为天下之福祉,海内安宁,国库充盈。他每隔一二载便巡幸五台山,曾有一次在繁峙西台顶迷失路径,文殊菩萨灵感显现,化身为桥协助其渡河,更有执灯笼的老者引领前行。由此,五台山流传下了“清凉桥灯笼文殊”这一美妙传说,令人叹为观止!

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国力鼎盛,文化繁荣。他六次南巡,主持编纂《四库全书》,被誉为一代英主。然而晚年沉迷奢华享乐,也留下了一些争议。但无论如何,他的功绩仍然不可磨灭。

值得一提的是,1749年,乾隆皇帝在繁峙西台阐释圣义,造福百姓。他留下了《御制法雷寺碑》,碑文正面镌刻汉文与满文,背面则有蒙文和藏文,见证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和谐共处。此碑文价值连城,堪称珍宝。

史册所载,康熙大帝六度驾临五台山,彰显其对宗教信仰的尊崇与敬畏之情。他进一步密切了皇室与百姓间的精神纽带,使得佛教文化在民间更加深入人心。乾隆皇帝亦在此留下墨宝,为古迹留下了不朽的印记。乾隆帝所题《御制法雷寺碑》,见证了皇权与地方信仰文化的完美交融。帝王的巡幸不仅助长了宗教的繁荣与发展,更激发了当地宗教文化的复兴与蓬勃生机。康熙与乾隆两位皇帝巡幸五台山之际,资助繁峙重修了大量寺庙,使得这里成为了佛教文化的瑰宝之地。他们的举措影响深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五、帝王巡游的影响与遗产

帝王巡游繁峙,对区域经济产生了深远的推动作用。历史文献显示,帝王巡幸路线及朝台古道所经之城镇经济繁荣兴盛,商贸活动络绎不绝。在隋唐帝王的巡幸过程中,基础设施如道路和宫殿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升,带动了当地手工业与商业的兴旺发达,税收也随之增长。

帝王巡游还激发了繁峙手工业的全面振兴。巡幸期间,手工艺品需求大增,冶金、陶瓷、丝绸等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考古发现表明,当时的繁峙金银器打造、冷兵器制造、刺绣手工业技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展现了当地手工艺人的精湛技艺和无穷智慧。

此外,帝王巡游还催生了繁峙旅游业的兴起。帝王的巡幸足迹成为了后世旅游的热点景点,如砂河古驿、天延村岩山寺、公主村公主寺与南峪口村寿宁寺皇家行宫等地方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服务业的发展繁荣。

帝王巡游还提升了繁峙的文化影响力。通过帝王的巡幸活动,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得繁峙成为了多元文化交汇的圣地。文献资料表明,当地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吸引了众多学者前来研究探索,间接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进步。

最后,帝王巡游还提高了繁峙的旅游品牌价值。帝王巡游的传奇故事使得繁峙成为了享誉海内外的旅游胜地,年接待游客量超过百万人次,成为了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发展引擎。

本文作者:赵宏斌,字善金,号憨山逸叟,山西繁峙下永兴村人,本科学历,文化学者,忻州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员,繁峙作家协会会员,清凉书院院长,北灵书院山长,憨山文化研究会会长,世昌教育基金会会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