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罗通将军:激战显豪情,热血铸传奇 文|01一线 罗通的故乡井冈山下吉安县富水河畔,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这里的孩子们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小时候字帖上练的就是《正气歌》。英雄正气的启蒙和孕育,使这里成为“十万工农下吉安”的英雄之乡。 1915年,罗通出生在吉安县云楼乡(今属青原区富田镇)厅上罗家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罗贞琼为他取名罗芬兴,小名文贵。他父亲略通文墨,虽然读书不多,但为人忠厚正直,而且无论种田做事,都认真细致,会讲《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的历史故事,在乡里深得大家尊重和信任。母亲肖喜莲,是一个要强、勤劳的人,因为娘家比夫家生活要宽裕一些,所以为了不沾娘家的光,她出嫁后从不回娘家,每日绣花织布,相夫教子。父母的认真正直、倔强顽强,给了罗通良好的启蒙教育。 因为贫穷,罗通两个姐姐很早就离世了,他和父母、哥哥罗和贵,一家4口人,只有3分薄田,靠父亲辛苦种田、母亲日夜织布、哥哥贩卖茶油支撑生活,同时还要偿还祖父去世时欠下的高利贷。 也许是因为先祖曾是武举人,所以即便是家里揭不开锅,罗贞琼也要让孩子们学点文化。哥哥罗和贵上过五年学,罗通上过一年学之后,家里实在交不起学费了,罗贞琼就找到当时的私塾先生亨时公,提出让小儿子跟着他当伙夫,不付工钱,只要让小儿子跟着读书就行。罗通十分珍惜这样的半工半读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打下扎实的文化功底。 ![]() 遗憾的是,母亲肖喜莲积劳成疾,在罗通12岁那年,累死在织布机上。被罗通形容为活活累死。这使得家中负债累累,成为当时穷人的常态。罗通再次中断学业。 一家三个强劳力,尚不能维持温饱生活,更何况其他乡民呢。“朱毛彭黄,穷人的希望”,一支流传家乡的歌谣,为凄苦乡农送来一丝曙光。 从小听惯了父亲的《薛仁贵征东》的故事和戏文,识文断字的罗通,1928年,当上了儿童团团长,上夜校,搞宣传,站岗放哨,成为大家公认的“火头将军薛仁贵”。罗通不久发展为共青团员,1929年,随着革命火种在吉安燃烧,东崮农民暴动,迅速点燃了吉安的革命热潮,衣食无着、走投无路的农民,看到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无不奔走相告,积极拥护。在革命热潮中逐渐成长的罗通,当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忠厚老实的父亲,面对反动派满墙的宣传,“闹革命就要掉脑袋”“参加共产党就要进鬼门关”,害怕儿子惹祸上身,想把儿子关在家里,求得一隅之安。但罗通如火的革命热情,不是一扇木门所能管得住的,罗贞琼只得接受儿子跟随毛委员闹革命的现实。 1930年,赣西南地区苏维埃政府建立后,分田分地全面展开。家乡掀起报名参加红军的热潮,罗通和哥哥同时报名参加红军。他们走上革命之路,唯一的目标是推翻那个万恶的旧社会,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新世界。由于家中无人,父亲希望留下一个人,于是哥哥改抬担架,没有参军。 那年,“妹妹送郎当红军”,一时成为最光荣的事情。在送行的队伍中,罗通的未婚妻高金娇披红挂花,满脸娇羞,牵着罗通的手,前来为他送行。没想到,此时一别,就是一生,二人不仅从未再见面,还错过了姻缘。 罗通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成为新四军老战士和将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瑞金特科学校排长。参加了长征。 后来,他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连政治指导员,陕甘宁边区关中保安司令部政治科科长,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第四团政治委员,中共豫鄂区委军事部副部长,路西指挥部参谋长,新四军第五师十四旅四十一团政治委员,中原军区第四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湘鄂赣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在抗日战争中,他立誓要像“罗通扫北”一样,与日军血战到底,为自己改名罗通。 他的战斗生涯波澜壮阔,诸多战斗经历彰显着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与坚定的革命意志,其中,一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斗尤为令人印象深刻。 ![]() 1939年,彼时,罗通担任新四军第5师14旅41团政委,面对日军的疯狂扫荡,他带领着部队,在艰苦的环境中顽强抵抗。 一次,情报传来,日军一支精锐部队正朝着根据地所在方向行进,企图对根据地进行毁灭性打击,妄图一举摧毁我军的抗日力量。 罗通深知形势危急,若不及时阻止敌人,根据地的百姓和部队将遭受巨大损失。他迅速召集各营连长,分析敌人的行动轨迹和可能的进攻路线。经过一番缜密研究,他决定利用根据地周边复杂的地形,在一条山谷设伏,给敌人来个迎头痛击。 战斗前夕,罗通亲自带领部队前往伏击地点。他仔细地部署每一个战斗小组的位置,确保火力能够相互配合,形成有效的包围圈。战士们在他的鼓舞下,士气高昂,纷纷摩拳擦掌,准备给侵略者一个狠狠的教训。 ![]() 当敌人进入伏击圈后,罗通果断下达攻击命令。一时间,枪声、手榴弹爆炸声交织在一起,响彻山谷。日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队伍瞬间大乱。但他们毕竟是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很快便开始组织反击,凭借着精良的武器和强大的火力,试图冲破我军的包围圈。 战斗陷入了白热化阶段,敌人的火力十分凶猛,我军的进攻受到了阻碍,部分战士出现了伤亡。罗通见状,心急如焚,但他依然保持着冷静。他深知,此时慌乱只会让局势更加不利。他迅速调整战术,命令一部分战士从正面继续吸引敌人火力,自己则带领一支突击队,从侧翼迂回包抄敌人。 ![]() 罗通身先士卒,手持驳壳枪,冲在突击队的最前面。他的身影在枪林弹雨中穿梭,犹如一把利刃,直插敌人心脏。战士们看到政委如此英勇,深受鼓舞,个个奋勇向前,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近身搏斗。 在罗通的带领下,突击队成功地打乱了敌人的阵脚。日军腹背受敌,渐渐陷入了困境。经过数小时的激战,敌人终于支撑不住,开始溃败逃窜。罗通抓住时机,带领部队乘胜追击,扩大战果。 这场战斗,我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不仅成功击退了日军的进攻,保卫了根据地,还歼灭了大量敌人,缴获了一批武器装备。罗通将军在战斗中的出色指挥和英勇表现,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抗日信心。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的担当,成为了吉安县人民心中的英雄,他的英勇事迹,也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奋进。 ![]() ![]() ——本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另外,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若作品中的文字、美术、摄影等有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取得联系,我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转载内容或作品! ![]() ![]() ![]() 作者简介:罗余作,男,汉族,江西吉安永和人,1965年11月生。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网络与信息管理师,江西省和吉安市制造业信息化指导专家,“中国优秀 CIO”获得者,高峰论坛特邀嘉宾,中国乡村作家、长青诗人。1986年毕业于江西工业大学(现南昌大学),曾任某央企设备技术科和企业管理科科长,信息科(中心)科长主任等职务。系全国科监委行业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首届烟草行业副理事长、中国烟草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诗词学会会员,江西省散曲研究学会会员,吉安市庐陵散曲社创始人,吉安市作家协会和吉安市庐陵诗词学会理事、散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散曲社常务副社长、吉安县作家协会主席兼诗词学会理事。黄河曲社及其原平曲社与大牛店农民散曲分社社员,深圳长青诗社与散曲学会会员,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七文学总社教学教研部和宣传部副主任、学术研究部成员、社刊编辑部副总编、四分社执行社长兼三总院院长、社刊部主任。《江西散曲》《庐陵诗词》微刊编委、《庐陵散曲》微刊主编、《庐陵文苑》《文山艺苑》主编《草塘馨风文学》、《井冈青峰》微刊总编。著有《01一线论文选》《罗余作原创散文》《罗余作原创诗歌》《罗余作原创散曲》等。科技和管理论文与作品散见于《青工研究》《中国经济与信息化》(原《中国计算机用户》)《价值工程》《新经济》《中小企业经济与科技》《科技经济导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工业A》《经营管理者》《中国企业文化》《中国烟草》《江西烟草》等杂志和《经理人报》《东方烟草报》《江西晨报》《井冈山报》等报刊。文学作品或散见于《中国作家文库》《当代散文精选》《当代诗文精品荟萃》《长江情》等10多个书目,或散见于《当代作家》《中国教育科学》《中华诗词》《中国乡村》《中华散曲》《当代散曲》《长青诗刊》《华人文学》《中华文艺》《诗文杂志》《新时代文学》等杂志,散见于《东方烟草报》《江西晨报》《井冈山报》《吉安通讯》等报刊以及《中华诗词》《九州散曲》《江西散曲》《诗国江西》《长青散曲》《原平散曲》等电子刊。早期复合肥和液体肥新产品研究曾荣获江西省新产品奖。50多篇论文收录在《中国经济技术优秀文集》,并曾荣获中国烟草学会年度论文评比二等奖,70多项科技和管理创新与QC成果在全国和业内获一、二、三等和优秀奖。1993年荣获吉安地区设备技改先进工作者。2004年荣获江西省企业QC活动卓越推进者。2003年、2004年、2005年荣获江西省企业信息化工作先进个人。2006年荣获江西省烟草工业系统宣传信息调研工作优秀通讯员。个人事迹于2005年入编《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辞典》,2006年入编《求真务实――“三个代表”践行风采录》和《中国劳模风采》大型纪实文献,同年被编入《世界名人录》和《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早期文学作品在国内各种活动赛事或政府部门评比获奖50余次。近期5年间,2022年荣获中华诗词学会用网先进个人。2022年、2024年两度荣获吉安市作协工作先进个人。2023年,荣获江西省和吉安市庐陵诗词学会工作先进个人,诗词作品荣获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全国诗词大赛被评为一等奖,并授予“全国优秀诗词作者”荣誉称号。20多件文学作品在全国媒体和文学组织活动举办的赛事或评比活动中获一、二、三等和优秀奖或入围奖。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