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虞封唐,西周晋国之初肇,距今已近三千一百年了[ 叔虞封唐之年,据《竹书纪年》,在周成王十年,大约在公元前1054年。],但叔虞初封之地,究在何处?不乏争议之声。经历多日的努力,通过对《四库全书》等中国存世古籍的全面扫描查证,在唐叔虞初封地问题上,我们得到了更为准确的信息。 据对《四库全书》所收从“上古之书”《尚书》,到清乾隆年间约3500种79337卷古籍的统计[ 《四库》收书数目说法不一。],涉及唐叔虞初封地问题的文献[ 指明确提到具体地理位置者。],共58部(统计也许有遗漏)。认定叔虞初封地在今太原者,共48部。对太原说有异议,认为在今临汾一带(包括封翼、封平阳诸说)者,共7部。另有一些较奇特的说法:或谓唐叔虞初封在平阳,后燮父北迁太原晋水之畔,于是改唐为晋。或谓唐叔初封在翼,燮父北迁太原晋水之畔改唐为晋,然后再南迁至绛。这些暂未计在内。 一、叔虞封地太原论者48部典籍类析 认定唐叔虞初封地在太原地者,对异说者呈现压倒性优势,其48部典籍,大致可别为四个类型: (一)经部类之《春秋左氏传》解读系列,计共十一部: 晋杜预《春秋释例》卷九《世族谱》 晋杜预等《春秋左传注疏》卷三十九 唐陆淳《春秋集传纂例》卷十《国名谱》 宋胡安国《胡氏春秋传》三十卷《春秋诸国兴废说》 宋魏了翁《春秋左传要义》卷四隐公四年至五年 宋程公说《春秋分记》卷五十三《晋世本第一》 元俞臯《春秋集传释义大成纲领·春秋世次图说》 明人胡广《春秋大全·诸国兴废说》 明姜宝《春秋事义全考》卷五《僖公元年》 明熊过《春秋明志録》卷五《僖公》 清高士奇《春秋地名攷畧》卷四 (二)经部类之《诗经》解读系统,共17部: 汉郑玄撰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首 宋苏辙《诗集传》卷六 宋朱熹《诗经集传》卷三 宋范处义《诗补传》卷十 宋严粲《诗缉》卷十一 元朱公迁《诗经疏义会通》卷六 元梁益《诗传旁通》卷四 明胡广等《诗传大全》卷六 明梁寅《诗演义》卷六 明冯复京《六家诗名物疏》卷二十四 明季本《诗说解颐正释》卷十 清顾栋高《毛诗类释》卷二 清顾镇《虞东学诗》卷四 清姜炳璋《诗序补义》卷十 清朱鹤龄《诗经通义》卷四 清钱澄之《田间诗学》卷四 康熙帝《钦定诗经传说彚纂》卷七 (三)史部地理类或大型类书类,共13部: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六 唐杜佑《通典》卷一百七十九《州郡九》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五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十六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四十 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二百三十五 宋罗泌《路史》卷二十八《国名纪五》 宋潘自牧《记纂渊海》卷二十三《郡县部》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百十六 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十九 清吴任臣《山海经广注》卷三 康熙帝之《御定渊鉴类函》卷三百三十五 康熙帝《御选古文渊鉴》卷二十九 (四)可归为集部或子部注文类典籍,共7部: 唐太宗《帝范》卷一《建亲第二》 唐太宗《晋祠铭》 元释觉岸《释氏稽古畧》卷一 明谢肃《密庵集》卷一五言古诗《晋阳》 清徐文靖《竹书统笺》卷七 清吴兆宜《庾开府集笺注》卷七 清顺治帝《御定孝经衍义》卷七十三 太原论者基本观点:叔虞受封于今太原地之尧初都唐,其子燮父迁晋水附近而改国名“晋”,到第四代晋君叔虞之曾孙晋成侯,为避戎狄势力对国家的侵扰,将国都由晋水之畔迁往今临汾地区。虽有48部之多,但观点基本统一。 二、叔虞封地平阳论者典籍7部基本情况 对叔虞封地太原地有异议,认为在今临汾一带者仅7种,列如下: 宋郑樵通志卷四十一《都邑略·周·诸侯都》 宋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卷四《历代都邑攷》 明陈士元《论语类考》卷二《封国考·晋》 明章潢《图书编》卷七十八《历代帝王统系·晋》 明凌迪知《万姓统谱》卷首一《历代帝王姓系·晋·侯爵》注 明顾炎武《日知録》卷三十一《河东·山西·晋国》 清康熙帝《钦定春秋传说彚纂》卷首下《列国兴废说·晋》 临汾论者虽仅七种,但说法歧异,认识不统一: 宋人郑樵,或仅凭简单的推导:尧之都既在平阳,叔虞之封就应该在平阳。郑樵《通志》卷四十一《都邑略·周·诸侯都》曰: 晋都唐,谓之夏墟,大名也,本尧所都,谓之平阳,成王封母弟叔虞于此。初谓之唐,其子爕立,始改为晋,以有晋水出焉。其地正名翼,亦名绛,而平阳者是其总名。 明章潢《图书编》卷三十三《都邑》则把郑樵的语录又重新抄了一遍: 晋都唐,谓之夏墟,大名也,本尧所都,谓之平阳。成王封母弟叔虞于此,初谓之唐,其子爕立,始改为晋,以有晋水出焉。其地正名翼,亦名绛,而平阳者是其总名。 宋王应麟虽承认尧曾迁徙太原,但因平阳为尧之终都,故认为叔虞封唐在平阳,其《通鉴地理通释》卷四《历代都邑攷·帝尧都》曰: 《世纪》帝尧始封于唐,今中山唐县是也,尧山在焉……后又徙晋阳今太原县也,于周在并州之域。及为天子都平阳,于《诗·风》为唐国,武王子叔虞封焉。 明人陈士元,没有提到叔虞与燮父所都之处,仅提及“晋都于翼”。其《论语类考》卷二《封国考·晋》说: 元按:晋国姬姓侯爵,唐叔虞者,周武王子成王弟也。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灭唐,成王以封叔虞,是为唐叔虞。叔虞子燮是为晋侯。晋都于翼,自晋昭侯封文侯之弟成师于曲沃,翼与曲沃始为二矣……曲沃即今平阳府曲沃县地。 明凌迪知仅在其所编《万姓统谱》卷首一《历代帝王姓世·晋·侯爵》加了一个注,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他似乎把唐、晋、翼三地,混而为一: 武王幼,子成王同母弟叔虞封于唐,又号晋,都翼。昭侯封文侯之弟成师于曲沃,后灭翼。至景公乃迁新田。始叔虞,终靖公,四十君凡七百四十一年,三晋灭之。 康熙帝领衔之《钦定春秋传说彚纂·列国兴废说》所言与凌迪加近似[ 康熙帝在其领衔的另两部书中,是主张叔虞封地太原的,《御定渊鉴类函》卷三百三十五《太原府》:“周置并州,成王封弟叔虞于此,为唐国,春秋时为晋国,战国时属赵。”《御选古文渊鉴》卷二十九《唐》:“唐,古国名,周成王母弟叔虞封于唐,其地为帝尧夏禹所都之墟,汉曰太原郡。”]: 晋,姬姓侯爵,周武王少子唐叔虞之后也。成王封叔虞于唐,始都于翼,今平阳府翼城县是也。唐叔子燮父为晋侯,传十世至昭侯,昭侯封其父文侯之弟成师于曲沃,是为桓叔。 以上6种,因没有讲出封地平阳的任何理由,对探讨唐叔虞封地的真相几乎没有任何意义,更不足以撼动叔虞封地太原的根基。 三、明末顾炎武反对叔虞封地太原之五条理由 平阳说唯一有价值的是明末清初顾炎武的观点。 顾炎武在其所著《日知録》卷三十一中,用三篇短文,否定传统的叔虞封地太原论。 首篇题名《晋国》,文如下: 晋自武公灭翼,而王命曲沃伯以一军为晋侯,其时疆土未广,至献公始大。考之于传灭杨、灭霍、灭耿、灭魏、灭虞,重耳居蒲,夷吾居屈,太子居曲沃,而公都绛,不过今平阳一府之境。而灭虢、灭焦则跨大河之南。至惠公败韩之后秦征河东,则内及解梁,狄取狐厨,涉汾而晋境稍蹙。文公始启南阳,得今之怀庆。襄公败秦于殽,自此惠公赂秦之地复为晋有,而以河西为境。若霍太山以北大都皆狄地,不属于晋。文公作三行以御狄,襄公败狄于箕而其患始稀。悼公用魏绛和戎之谋,以货易土,平公用荀吴败狄于太原,于是晋之北境至于洞涡雒阴之间,而鄥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为祁氏之邑,晋阳为赵氏之邑矣。若成公灭赤狄潞氏而得今之潞安,顷公灭肥灭鼓而得今之真定,皆一一可考。吾于杜氏之解绵上箕而不能无疑,并唐叔之封晋阳,亦未敢以为然也。 这一篇数百字的短论,实际上讲的是一个事:晋国在春秋时代晋献公主政时才开始强大,至晋平公时,晋国的势力才到达今天的太原。言外之意:五百年前叔虞受封时,不可能在今太原地[ “平公用荀吴败狄于太原,于是晋之北境至于洞涡雒阴之间”,按“洞涡”,指今太原市清徐县同戈站村附近之洞涡水,今称潇河。雒阴,位今太原小店区洛阳村一带。] 第二篇题名《唐》: 《左传·昭公元年》迁实沈于大夏,定公四年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服虔曰大夏在汾浍之间,杜氏则以为太原晋阳县。按晋之始见春秋其都在翼,《括地志》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尧裔子所封,成王灭之而封太叔也。北距晋阳七百余里,即后世迁都,亦远不相及。况霍山以北,自悼公以后始开县邑,而前此不见于传。又《史记·晋世家》曰:成王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翼城正在二水之东,而晋阳在汾水之西,又不相合。窃疑唐叔之封,以至侯缗之灭,并在于翼。《史记》屡言禹凿龙门通大夏,《吕氏春秋》言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则所谓大夏者,正今晋、绛、吉、隰之间。《书》所云维彼陶唐有此冀方,而舜之命臯陶曰蛮夷猾夏者也,当以服氏之说为信。又齐桓公伐晋之师,仅及高梁,而《封禅书》述桓公之言,以为西伐大夏。大夏之在平阳明矣。 在这篇短论中,顾炎武提出否定叔虞初封地太原的五个理由: 1.晋之始见《春秋》其都城即在翼,唐人李泰《括地志》故唐城即翼,“太叔封翼”与“叔虞封唐”就是一回事,其所封在今临汾之翼。 2.翼与晋阳相距七百里,即使迁都也不可能。 3.叔虞受封时,晋疆域未及太原:“霍山以北,自悼公以后始开县邑,而前此不见于传。” 4.《史记·晋世家》云“唐在河汾之东”,而晋阳虽在黄河之东,但在汾河之西,与《史记》记录不合; 5.据《史记》、《吕氏春秋》及齐桓公伐晋时之封禅书,“大夏”在晋绛一带的平阳。 第三篇题名《晋都》,谈“春秋”时代晋国都城问题: 春秋时晋国本都翼,在今之翼城县。及昭侯封文侯之弟桓叔于曲沃,桓叔之孙武公灭翼而代为晋侯,都曲沃,在今闻喜县【汉志闻喜故曲沃】。其子献公城绛居之,在今太平县之南绛州之北。历惠、怀、文、襄、灵、成六公,至景公迁于新田,在今曲沃县,当汾浍二水之间。于是命新田为绛,而以其故都之绛为故绛,此晋国前后四都之故迹也。 综合顾氏以上三个短论观点:《晋国》论核心,前已述及,认为:春秋中期后晋国势力才达太原,故五百年前的叔虞势不能受封太原。这个,即《唐》文中所述第3条理由。第三个《晋都》条,已不涉及唐叔虞初封问题,且首句“春秋时晋国本都翼”,与前所论重复。集中三个短文,顾炎武否定叔虞封太原说的理由实际在《唐》文已全部概括。 四、顾氏五条“理论”能否推翻叔虞封地太原说? 下面对顾氏五条理由逐条进行分析。 第1条,顾氏以唐人李泰《括地志》故唐城即翼,否定叔虞封地太原:“晋之始见春秋其都在翼,《括地志》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有没有杀伤力?答曰:没有!为什么?因为同样是唐人李泰,同样是李泰的《括地志》,他不但说过“故唐城”在翼,同时也说过“故唐城”在太原的话:“故唐城在并州晋阳县北二里,《城记》云尧筑也。徐才常《国都城记》云:唐叔虞之子燮父徙居晋水旁,今并州故唐城。唐者即燮父所徙之处。其城南半入州城,中削为坊,城墙北半见在。《毛诗谱》云:叔虞子燮父以尧虚南有晋水,故曰晋侯。” 第5条与第1条一样,顾氏用“大夏”这一地名,指晋绛一带的平阳,否定叔虞封地太原,同样是没有任何杀伤力,因为“大夏”其地,有更多的资料证明,即指太原。顾氏对大夏的论述,不但于其无助,反而有害。 如杜预《春秋左传》卷四十注曰:“大夏,今晋阳县。”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亦曰:“《春秋》晋荀吴败狄于大卤,即太原晋阳县也。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大卤。按晋,太原、大卤、大夏、夏墟、平阳、晋阳六名,其实一也。” 顾炎武的朋友阎若璩就曾针对顾氏“大夏”说,反驳顾炎武,其《潜邱札记》卷二《释地余论》曰:“顾氏《肇域记》左传桓二年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大夏者吾乡太原县也。又后十三年曲沃灭、翼王立,哀侯之弟缗于晋。晋亦太原县。”顾氏,指顾炎武。《肇域志》其书系顾炎武写的一部地理著作,成书于康熙元年。 下面再看顾氏证据2:翼“北距晋阳七百余里,即后世迁都,亦远不相及”。 试问:迁都对距离的远近有何忌讳?多少里的距离才属迁都的范围?七百里的距离能成为迁都的障碍吗?况晋国之迁都,只不过是由今天之晋中盆地迁到临汾盆地,这两个盆地紧密相连,越过今天灵石县境内之山,即进入“翼”所在地临汾盆地,这个距离能成为迁都的障碍吗?迁都只能允许在七百里范围之内吗?而后世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又有几个七百里?顾炎武用这一条否定叔虞封地太原论有任何说服力吗?答曰:没有。 除去1,5,2,这三个不成为其理由的理由,顾氏否定叔虞封地太原论者实际上就只剩下3与4这两个理由。 顾氏这两个理由能否成立?且看传统的叔虞封地太原论者的认识。 鉴于48部有关文献资料难以一一遍举,略举最早的一部:东汉郑玄撰《毛诗谱·唐谱》开头一段: 唐者帝尧旧都之地,今曰太原晋阳是,尧始居此,后乃迁河东平阳。成王封母弟叔虞于尧之故墟曰唐侯,南有晋水,至子燮改为晋侯。其封域在《禹贡》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太原太岳之野。至曾孙成侯,南徙居曲沃,近平阳焉。 郑玄明确指明,今山西境内曾存在尧的两个都城:一个在太原,一个在平阳。尧先居太原,再迁平阳后,太原之尧都,遂成“故墟”。西周初年叔虞所封“唐”,就是这个“故墟”。因封在“唐”,就称“唐侯”。其子燮父因其地有晋水,改国名遂成“晋侯”。到叔虞的曾孙成侯时,就把都城迁到曲沃,这个曲沃,就与平阳很近了。 郑玄所指,包括叔虞封唐、燮父改晋、晋成侯由太原地区迁都曲沃,都是西周初年的事。时间大致是公元前1054——公元前964年。 叔虞已封唐地、燮父迁晋水改国名为晋,但为什么仅到第四代晋成侯时就开始迁都?答曰:“避戎狄”,为初建的国家安全考虑!商末以至西周,戎狄势力极其强大。“周古公避戎于岐山”(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八十),“周平王东迁雒邑以避戎寇”(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三) 从最早历史文献谈,叔虞封唐之说始于《春秋左氏传》,但其书没有提及叔虞所封唐之具体地点,仅提及叔虞所封其地戎狄势力强大,故晋之建国方略共8个字:“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左传·定公四年》子鱼语:“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竹书纪年》载:周穆王十七年:“秋八月,遷戎于太原——王北征行,流沙千里,積羽千里,征犬戎,取其五王以東。”《后汉书·西羌传》引《纪年》:“穆王西征犬戎,取其五王,王遂迁戎于太原。”不知周穆王迁戎太原,是发生在晋成侯迁都之前还是之后。或者成侯迁都是奉了周王之命?或者成侯迁都太原成统治的空白,周王迁戎太原有类于汉代迁南匈奴之众于太原?由于中国准确的历史记年从公元前841年开始,在此之前的事,我们不便做过多的悬想,但有一点是肯定无疑的,晋成侯迁都曲沃后:太原地区戎狄势力愈加强大。 而顾炎武所述,又是何年之事?答曰:晋悼公、晋平公时。按晋悼公,公元前573年-前558年在位。晋平公,悼公之子,公元前557年—前532年在位。这个阶段,距叔虞封唐已过去将近五百年了。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晋国开始强大,逐步向故都之地反击——这就导致了顾炎武所言的情况。 顾炎武的过错在于避而不谈西周时晋都曾经南迁的事实,把五百年后呈现出的现象当作了真实的历史。 另,当年晋都南迁,叔虞家族是否全部随而南去?答曰:没有。证据何在?证据就在《国语·晋语四》一段记载:“公子(重耳)过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今晋公子有三祚焉,天将启之:同姓不婚,恶不殖也。狐氏出自唐叔,狐姬,伯行之子也,实生重耳。” “狐氏出自唐叔”,三国吴韦昭注曰:“狐氏,重耳外家,与晋俱唐叔之后,别在犬戎者。”就是说,晋国都城由今太原向晋南迁移后,唐叔虞的族人并没有全部随着南下,而是有不少人留在当地,在戎狄势力日盛之时,与戎族相混合,因此才有了姬姓(叔虞之姓)狐氏这一支。晋文公重耳的母亲家族就是这样一批人。“狐姬,伯行之子也,实生重耳”,“伯行”是谁?伯行即重耳母亲他爹、重耳的外祖父狐突。韦昭注曰:“伯行,狐突字。”今天古交清徐交城文水各县都有其纪念地都有其庙就是明证。 通过以上分析,顾炎武用来反击叔虞封地太原论之3.能站住脚吗?答曰:不能! 如此,剩下的只有第4条:顾炎武引司马迁《史记·晋世家》观点“唐在河汾之东”,而晋阳虽在黄河之东,但在汾河之西,与《史记》记录不合…… 这个可以说是顾炎武质疑叔虞封地太原论唯一可成立的理由,这又是怎么回事? 五、叔虞封地太原论者的致命缺陷 我们说,所有的唐叔虞封地太原论者认定叔虞所封及其子燮父由唐改晋之地都在今太原地域,这一点是确定不移的事实,无可令人怀疑。但几乎所有的太原论者都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即把太原郡所在地当作了叔虞的初封地,同时也把太原郡的所在地,当作了叔虞子燮父改唐为晋的所在。 如宋魏了翁《春秋左传要义》卷四《隐公四年至五年·晋始封至韩赵魏分晋》: 晋国侯爵。谱云:姬姓,武王子唐叔虞之后也。成王灭唐而封之今太原晋阳县是也。燮父改之曰晋。燮父之孙成侯徙都曲沃…… 又如宋苏辙《诗集传》卷六《唐·国风》:“唐者帝尧之旧都,成王以封母弟叔虞,谓之唐侯,南有晋水。至子燮改为晋侯。其地在禹贡太行恒山之西,太原太岳之野。晋侯燮之曾孙成侯始徙居曲沃……” 再如宋范处义《诗补传》卷十《国风·唐》:“周成王封母弟叔虞于尧之故墟曰唐侯南有晋水至子燮改为晋侯曾孙成侯又南徙曲沃……” 甚至朱熹都是这样说的,其《诗经集传》卷三《唐一之十》曰: 唐,国名,本帝尧旧都,在禹贡冀州之域,大行恒山之西,大原大岳之野。周成王以封弟叔虞为唐侯,南有晋水。至子燮乃改国号曰晋,后徙曲沃,又徙居绛。 为什么形成这种认识?因为这些论者没有几个真正勘探过太原这个地域。他们只知道太原郡这个点,只知道太原郡这个地方是晋水的发源地,故他们把唐叔虞的分封地也归入这个点上。其实这两地虽都属诸人所处时代之太原郡,但具体地点却不在一处。在48部古籍所主张的叔虞封地太原论中,唯一的清醒者是清人钱澄之,其《田间诗学》卷四曰: 愚按太原,今太原县也,晋水所出,故春秋战国时皆曰晋阳。尧为诸侯时居此,后为天子即都平阳矣。周成王以封其母弟叔虞曰唐侯,今清源县有陶唐故城,俗谓之姚城,是尧之故都……考太原与清源接壤,皆为晋阳,则当时叔虞所封之唐,未必即今太原县治也。因唐有晋水,故叔虞子燮改为晋。侯燮孙成侯,徙居曲沃。《地里志》云即闻喜县,亦非今曲沃也。 言外之意:叔虞所封唐尧之初都,乃今清源尧城。后其子燮父,将治理地由尧城北迁数十里,到晋水之畔建城,遂将国名由“唐”改为“晋”。到燮父孙晋成侯,再将国都由太原晋水之畔,迁往曲沃。 今存国家图书馆藏山西太原之《清源乡志》与钱所论正相合,其卷十一《古迹》:“陶唐城在城东南三十里,旧传陶唐氏自涿鹿徙此……” 另,宋人潘自牧也隐约提到了这一点。其《記纂淵海》卷二十三《郡縣部·河東路·太原府》形勝:“陶唐城在清源縣,俗謂之姚城。唐城即平晉城治,本唐叔虞子燮父徙都之所。”这数句,我的理解是:唐叔虞所封地就在清源县陶唐城(俗谓之姚城),后来燮父迁都,在晋水之畔的平晋城建了新的唐城。按“平晋县”,宋人对古太原地的称呼。宋灭北汉,毁古太原晋阳城。太平兴国四年(979)。于晋阳故城北筑新城置平晋县。 结语: 学术上颇多无谓之争,何谓“无谓之争”,理据充分证据确凿且前人已有定论的东西,而非要有人标新立异,以奇特观点耸动世人,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者也。 早有定论的叔虞封唐太原,顾炎武非要以“惊人之论”否定之,算不算一种“无谓之争”?笔者以为,顾氏之为,不但属“无谓之争”,且属一种“徒劳无益之争”! 注释: 1、叔虞封唐之年,据《竹书纪年》,在周成王十年,大约在公元前1054年。 2、《四库》收书数目说法不一。 3、指明确提到具体地理位置者。 4、康熙帝在其领衔的另两部书中,是主张叔虞封地太原的,《御定渊鉴类函》卷三百三十五《太原府》:“周置并州,成王封弟叔虞于此,为唐国,春秋时为晋国,战国时属赵。”《御选古文渊鉴》卷二十九《唐》:“唐,古国名,周成王母弟叔虞封于唐,其地为帝尧夏禹所都之墟,汉曰太原郡。” 5、“平公用荀吴败狄于太原,于是晋之北境至于洞涡雒阴之间”,按“洞涡”,指今太原市清徐县同戈站村附近之洞涡水,今称潇河。雒阴,位今太原小店区洛阳村一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