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570-胃壁坚硬且弥漫浸润伴溃疡,需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和临床病史明确诊断。关键线索是“临床病史至关重要”,提示需依赖特定病史才能优先考虑的诊断。 ![]() ![]() 571-基底细胞癌低危与高危类型中BCL2、P53及CD138免疫组化表达的数字研究 引言: 基底细胞癌(BCC)被公认为全球白种人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尽管存在漏报可能,其发病率仍在持续上升。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非侵袭性BCC,侵袭性BCC的发病率增幅更为显著,即使在较富裕的发达国家,其医疗系统的经济负担也日益加重。 BCC起源于毛囊或毛囊间表皮的皮肤基底细胞。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复发风险将BCC分为低危与高危类型(表1)。临床上可见混合型BCC,若存在高危成分则会改变治疗方案。BCC的不同组织学类型并非仅是表型差异,而是被认为反映了潜在的病因学异质性——遗传、表型与环境风险因素(以日光暴露为主)间复杂的相互作用。BCC携带的基因突变负荷远超其他癌种,约90%的BCC存在Hedgehog(HH)信号通路相关分子异常,70%存在TP53失活。 多项研究已揭示不同BCC类型间免疫组化蛋白表达的差异,包括BCL2、P53及CD138等标志物。这些蛋白在BCC肿瘤细胞中普遍表达,且在低危与高危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 本研究旨在通过图像分析技术量化BCL2、P53及CD138在BCC中的免疫组化表达,建立可重复的评分体系;同时探究这些标志物在低危与高危类型间的表达差异,以及各蛋白表达水平在两类中的相关性。 ![]() 图1. QuPath阳性细胞检测 背景:基底细胞癌(BCC)中P53核表达的免疫组化染色。插图:QuPath软件中阳性细胞检测的参数设置。 注:强度阈值参数(底部):蓝色对应<1+;黄色对应1+至2+;橙色对应2+至3+;红色对应>3+。该阈值标准应用于所有抗体检测以提高结果可重复性。 ![]() 图3. 基底细胞癌组织学类型的H&E染色图像 A. 结节型BCC(1.25倍放大);B. 浅表型BCC(5倍放大);C. 浸润型BCC(5倍放大);D. 硬化性/硬斑病样BCC(5倍放大);E. 微结节型BCC伴浆细胞丰富间质浸润(7.5倍放大);F. 基底鳞状细胞癌,左下区域示鳞状分化成分(5倍放大)。所有图像由奥林巴斯VS120数字玻片扫描仪(日本奥林巴斯公司)以20倍原始放大倍数扫描生成。 ![]() 图4. 混合型基底细胞癌组织学特征 A. 鼻部混合型BCC切除标本H&E染色全玻片低倍视图:蓝色框标注低危成分,红色框标注高危成分;B. 低危结节型成分(5倍放大);C. 高危硬化性/硬斑病样成分(10倍放大)。所有图像由奥林巴斯VS120数字玻片扫描仪以20倍原始放大倍数扫描生成。 ![]() 图5. 低危与高危型BCC肿瘤周围间质CD138染色结果 A. 低危结节型BCC:间质细胞以1+染色为主,间质无染色(总阳性率51.97%,2.5倍放大);B. 高危浸润型BCC:间质细胞与基质以2+染色为主(总阳性率94.06%,10倍放大);C. 另一低危结节型BCC:间质细胞与基质以2+/3+染色为主(总阳性率95.21%,0.74倍放大)。 讨论: CD138 CD138(Syndecan-1)在多种肿瘤中,肿瘤区域表达降低与肿瘤周围间质表达升高均提示不良预后。本研究中所有BCC均显示肿瘤区域CD138表达,符合其上皮源性特征,且绝大多数呈强阳性(与既往数据一致)。高危型BCC的CD138评分显著低于低危型(p=0.0035),证实了此前一项未达统计学显著性的类似发现。具体而言,高危型中CD138“3+”强度比例显著减少,而“1+”及“0”强度比例显著增加。 所有病例的肿瘤周围间质均表达CD138,且多数表现为间质基质与细胞共染,这一比例高于既往报道,可能与本研究同时评估间质和细胞成分有关。间质CD138染色以弱强度为主,但高危型BCC的间质CD138平均阳性比例显著高于低危型(p<0.0001),表现为“2+”及“3+”强度比例显著升高,“0+”比例显著降低。推测高危型间质CD138高表达可能由肿瘤细胞诱导间质表达所致⁵⁷。 结论 BCL2局限性:本研究中BCL2普遍呈弱且局灶性染色,提示其在小型活检标本中辅助诊断BCC的价值有限——弱表达易被漏检或低估。尽管BCL2低表达可能提示侵袭性行为,但其在个体肿瘤中的异质性削弱了预后价值。因此,BCL2免疫组化难以超越组织学类型、神经侵犯等现有指标提供额外预后信息。然而,针对功能性BCL2的促凋亡疗法可能对侵袭性或复发性BCC具有治疗潜力,值得进一步研究。 P53治疗潜力:突变型P53作为新兴治疗靶点,未来需探索免疫组化能否替代分子检测预测无法手术的侵袭/复发性BCC中P53突变状态。目前尚无研究系统分析BCC中P53染色模式与突变类型的相关性。 CD138预后意义:本研究证实,CD138在BCC中呈现与其他肿瘤一致的预后特征——肿瘤区域表达降低与间质表达升高均提示不良预后。 研究局限性 样本量未达预期(因排除不合格标本且受时间限制无法补充) 未采用双盲法评估组织学类型 仅选取代表性区域而非全瘤评估蛋白表达 仅评估细胞核P53表达,未分析胞浆表达 缺乏P53及BCL2突变分子数据与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de Stadler JL, Ramburan A, Roberts R. Basal Cell Carcinoma: A Digital Study of Immunohistochemical BCL2, P53 and CD138 Expression in Low- and High-Risk Types. Int J Surg Pathol. 2025 Feb 26:10668969251314120. doi: 10.1177/10668969251314120.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007456. 2-基底细胞癌(BCC)的描述性变量可从以下多维度进行分析,结合不同证据中的分类和特征:
572-诊断是什么? 🔬 NAB2-STAT6 🔬 血管外皮细胞瘤样血管 🔬 无模式排列 ![]() ![]() 诊断: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 SFT) 1.分子标志物(🔬 NAB2-STAT6): NAB2-STAT6基因融合是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分子特征,导致STAT6蛋白核表达,免疫组化中STAT6核阳性是确诊标志。 2.血管特征(🔬 hemangiopericytoma-like vessels): 典型的“血管外皮细胞瘤样血管”(分支状、鹿角状薄壁血管)是SFT的经典组织学表现,曾被称为“血管外皮细胞瘤”,现归为SFT谱系的一部分。 3.组织学结构(🔬 patternless pattern): 无模式排列(梭形细胞杂乱分布,间质胶原化)是SFT的特征性形态,细胞形态温和,核异型性低,但偶见恶性转化。 鉴别诊断排除: 滑膜肉瘤:可有分支状血管,但表达TLE1、EMA,且存在SYT-SSX融合基因(STAT6阴性)。 纤维肉瘤/恶性周围神经鞘瘤:无NAB2-STAT6融合,STAT6阴性。 胃肠道间质瘤(GIST):CD117(c-KIT)和DOG1阳性,无STAT6核表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