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锐利迅疾、能疏肝宣滞的白蒺藜

 曹俣的岐黄之术 2025-03-30 发布于陕西

 斗指西南,维为立秋

    中医

取象思维

白蒺藜植株

锐利迅疾、能疏肝宣滞的白蒺藜

蒺藜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成熟果实,原植物生于荒丘、田间地头,叶子呈羽状对生,棱条样茎蔓平卧于地面,多伏于杂草丛中不被发现。

当昂首阔步走过草丛时,常猝不及防而受伤,只因蒺藜果实由五个果瓣组成,放射状排列,呈五棱状球形,边缘各有锐刺。蒺藜刺触人时迅疾犀利,新鲜时青绿,成熟干燥时,则色泽略青黄而泛白,故得名刺蒺藜,亦称白蒺藜。

白蒺藜性微温,味辛苦,其成实于深秋,得金开破之气,果皮坚劲,一身锐刺能行将军之威,善行能破,专入肺、肝、肾三经。白蒺藜能宣肺之滞、疏肝之郁,故主风痹眼疾、乳痈积聚、皮肤风痒,可明目、去燥热、疗小儿头疮、消痈肿以及止遗泄。

白蒺藜性温味辛,能泻肺气、散肝风、升肾阳。金生水,水生木,肺是肾之母、肝为肾之子,子母皆疏利,能通关调和的肾水自当受其益,所以,白蒺藜可入肾益精明目,止遗尿与泄精。

白蒺藜质坚利而具攻伐之力,金能平木,故治肝木所瘀之恶血、破肠胃留滞之腹中结块与积聚;急宣火结于喉导致的咽部不适及肿痛;女子乳房属胃,因而能疏利乳汁不通;肝开窍于目,眼目疾病常为风木之邪,肝木条达,则风去而目明,所以白蒺藜在《神农本草经》中“主恶血,破症结积聚;除喉痹,治乳难;可明目。”[1]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就是说辛入肺,肺合皮毛,肾与肺通,所以肾燥之证,可用辛味药宣肺气、开腠理、调里滞,使气机流通,从而津液得以气化敷布而润养肾之燥。

白蒺藜温苦劲急,性升善行,《神农本草经》称久服“长肌肉,轻身”,[2] 因其能入肾益精气。

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走经足心而环绕足跟,沿小腿内侧缘而上行。

先师孙曼之先生常用白蒺藜十六克,加风药羌活独活、防风各三克,举陷升提,治肾气下陷导致的足跟疼痛。

白蒺藜全草

孙曼之先生使用白蒺藜医案二则:

1. 闭经五年

刘某,女,40岁,陕西渭南人。

初诊日期:2011年6月24日。

察形中,面色淡黄。舌正红、苔白湿润腻,脉双手沉弦滑数。

诉白带多、瘙痒一月余。询纳正、二便正,宫外孕手术后,已闭经五年。

处方:

地肤子10克    椿白皮10克    荆芥10克

防风10克       黄芪15克       白果10克

白蒺藜10克    土茯苓15克。

水煎服,五剂,每日1剂。

二诊日期:2011年6月29日。昨天经汛至,量少而色正。脉双手沉虚洪大,舌红苔薄白腻。

处方:守上方,去椿白皮,加当归10克。

水煎服,5剂,每日1剂。[3]  

本案闭经与手术后损伤气血关系莫大,又白带多、瘙痒,脉象沉弦滑数,可知属于湿热下注阻于肾与膀胱,虚实均有。

方中白蒺藜温升肾阳黄芪益气升陷、提振脾气;防风、荆芥可疏风除湿;用地肤子、土茯苓、白果清热利水、收涩除湿以止痒;椿白皮直入厥阴可清热凉血、燥湿涩肠而止带。

二诊月经来临,加味甘质重,能行血、补血之当归,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风熄而痒自消。

2. 全身骨头发痒

涂某 ,女,36岁,四川阆中人。

初诊日期:2011年4月22日。

察形瘦,面色淡、唇红,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小弦滑。

诉突然全身骨头发痒两天,犹如虫蚁爬行,从足至头复又从头至足,上下不定。由于无法挠痒,情急之下大口喝冰水,则能稍微缓解。

询经常头晕,时发时止已有两三年。平素纳差但易饥,时有胃脘空虚感、心烦,口干喜饮,喜甜食。眠差。小便清亮、频急,起夜小便四次,大便干燥,数日一行。

处方:

人参3克    茯苓3克      炙甘草3克

枳壳3克    柴胡3克      前胡3克

羌活3克    独活3克      川芎3克

黄芪10克  巴戟天7克   白蒺藜7克

加鲜生姜三片。

水煎服,5剂,每日1剂。

二诊日期:2011年5月2日。服上方,全身骨头发痒大减,仅昨天发生一小会。仍有头晕,产后左胯至足疼痛已经四年。脉小弦软短,舌红苔薄白滑。

处方:

人参3克    茯苓3克        炙甘草3克

枳壳3克    柴胡3克        前胡3克

羌活3克    独活3克        川芎3克

黄芪20克  巴戟天10克   白蒺藜10克

枸杞15克

加鲜生姜三片。

水煎服,5剂,每日1剂。[4]

本案患者经常头晕、平素纳差易饥、胃脘空虚感、喜甜食,均为脾胃中气不足表现。

气虚则下陷,既陷于阴分,郁而化火则消铄津液,引水自救,故大口喝冰水而稍能缓解。

阳气内陷于里,则不能周润全身,所以骨头发痒如虫蚁爬行。

脉沉属于气陷;因郁而弦脉;脉小滑,缘由壮火食气及炼液成痰。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出自《灵枢·口问篇》,[5]中气即中焦脾胃之气,为后天之本而主运化,乃气血生化之源。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二便能正常排泄,皆赖中气为之推动转输,故中气虚惫可导致二便异常,因而小便清亮、频急,起夜小便四次,大便干燥,数日一行。

清阳内陷于阴,销铄阴精,因而眠差,正如清医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所称:“如寐神倦,阳陷于阴何疑?”[6]

用局方人参败毒散柴胡、甘草、桔梗、人参、川芎、茯苓、枳壳、前胡、羌活、独活,研为粗末,每服二钱,加生姜、薄荷各少许,水煎,去滓服。原方治伤寒时气,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疼等,但究其方意机理,是为升举风陷,透邪外出)[7]等一众风药,并加能补中土、又具升散宣通之力的黄芪,巴戟天能入肾经补元阳而疏风,白蒺藜可散郁透邪,从而大升大举脾胃之清阳,脾气一升,则肺能水津四布,全身得以润泽而痒自止。

二诊加质润味厚之枸杞,原因为产后血虚不能濡养,故而左胯至足疼痛迄今,所以用生生之气甚强的枸杞,以峻补肝肾与冲督之精。

白蒺藜药材

明医周子干在《慎斋遗书》中称:“阳痿,少年贫贱人犯之,多属于郁证,宜用局方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各一两,炙甘草半两,共为粗末,每服二钱,加生姜一块、薄荷少许,水煎服)以疏肝解郁,再服炒白蒺藜,以通其阳。”[8]

《素问·厥论篇》云: “前阴者,宗筋之所聚。”[9]即阴器(亦特指男子阴茎)是众多筋脉聚集的地方,肝主筋,肝气郁滞而血瘀,血不养筋,故而弛纵痿软,所以白蒺藜所治郁证导致的阳痿,属于治本之法。

白蒺藜辛散能润,质轻能宣散厥阴风木之邪,以平肝阳。

大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治一切疔肿,用白蒺藜一升,烧为灰(另一法,用火熬并捣烂),用醋调合,适量涂封于患处;或挑破疔头涂封,效果更佳。[10]

明医李时珍《本草纲目》治白癜风,“用白蒺藜六两,生捣为末,每煎汤服二钱,一日二次, 服至半月,白处见红点,神效。”[11]

清医叶天士《临证医案指南》中,用白蒺藜以开郁透邪。

1.高(六八),脉小带弦,知饥不欲食,晨起吐痰,是胃阳不足,宜用外台茯苓饮

处方: 人参白术茯苓,广皮,半夏,枳实皮,白蒺藜,荸荠。[12] 

仲景外台茯苓饮(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水煎,分温三服)“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水出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13] 

      外台茯苓饮治吐后胃阳损伤,气满不能食,本案虽知饥,但却不能食,为内有伏热,所以弃用生姜,加甘淡性寒之荸荠(bí qi,又称马蹄)以清热生津,可除腹中热痰;因吐痰在晨起,故用白蒺藜宣透外邪

2.某,眩晕恶心,胸脘不爽,脉右弦左弱,面色红亮,此乃痰饮上泛,有厥中之事。

处方:炒半夏,制蒺藜,橘红,煨天麻石菖蒲茯苓,姜汁。[14]

厥中之事,即中焦胃脘之事,故用天麻养木以熄风,白蒺藜能宣肺之滞半夏豁痰、橘红利气、茯苓入于中焦降气斡旋,姜汁生用,能通胸中痰沫,兼可通神明、去秽恶。

石菖蒲在水石之中横行四达,芳香辛冽,大部茎叶挺立于水面之上,叶片尖锐如剑,故能扫涤浊邪,昌发清阳之气。

本方亦寓解表通里、畅达气机之意,所谓“治痰先治气,气顺则痰消”。

清医谢映庐“治傅毓尚长子牙关紧闭案”,病机是胃中伏火,用宋医钱乙的泻黄散藿香叶七钱,山栀子仁一钱,石膏五钱,甘草三两,防风四两,共捣碎,同蜜酒微炒香为末,每服一至二钱,水煎,温服清汁)专除脾胃蕴热。[15]加白蒺藜、升麻、大黄,方中最妙防风、升麻,有升阳泻木之用,所以能启发胃中伏火,不致清阳、邪火两遏其中,使之尽行舒畅。又以白蒺藜诱之……服药休息后,牙关即开。”[16]

“诱之”一语,在此为动词, 火郁发之,意思是用少量白蒺藜,取其锐利横行,以引胃中伏火尽情散去,用药如用兵。

白蒺藜性温味辛,锐利宣扬,锋颖四出,古方中用其补肾治风,但总以泻肺气而散肝风为功。阴亏、孕妇均不宜,缘由蒺藜疏散攻破之性颇强。

清医陈士铎在《本草新编》中道:“白蒺藜泻多而补亦多……白蒺藜补肝肾而明目,乃泻实邪之目;又可补虚火之目,使眼睛更加光明,泻实邪之目则眼睛更清爽。”[17]

陈先生意思是,白蒺藜补肝肾明目,一是可宣散实邪,实邪祛除,眼睛自然净澈而倍清爽;再就是入肾益精而虚火不扰,则明亮,充满神采。

参考文献

[1] 沐之著.神农本草经彩色图鉴[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91

[2] 沐之著.神农本草经彩色图鉴[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91

[3] 陈盈霖主编.孙曼之中医讲演录[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56-57

[4] 陈盈霖主编.孙曼之中医讲演录[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57-58

[5] 佚名著.全本黄帝内经[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414

[6] 潘华信,朱伟常主编. 叶天士医案大全[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4:547

[7] 陈盈霖主编.孙曼之中医讲演录[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52-153

[8] 周之干著.慎斋遗书[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16

[9] 佚名著.全本黄帝内经[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136

[10] 孙思邈撰;高文柱,沈澍农校注.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392

[11] 李时珍撰.本草纲目[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508

[12] 潘华信,朱伟常主编. 叶天士医案大全[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4:136

[13] 李克光主编.金匮要略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43

[14] 潘华信,朱伟常主编. 叶天士医案大全/临证医案指南/卷三[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4:271

[15] 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47-48

[16] 孙乃雄,赵红军著.谢映庐医案评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33

[17] 陈士铎.本草新编[[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89

后语 :

只有频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见彼此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优雅,懂得你的言外之意,理解你的山河万里,尊重你的与众不同。

真诚感谢同行者,希望高抬贵指不吝点赞、点“在看”并转发,非常在意您的鼓励支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