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气倔的孩子,是父母的福报

 AI_LYS_999 2025-03-30
图片
前两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大学同学深夜发文,附带了满地散乱的课本和摔碎的花瓶图片。

朋友圈内容大致是——

孩子刚跟自己吵完一架,她反思为什么自己学了那么多亲子教育的课,还是没有办法应对孩子的叛逆。


这条朋友圈很快就引起其他同学的共鸣,大家一边在安抚,一边也在抱怨:

现在孩子不知道是不是手机玩多了,叛逆期提前了;

以前他们都是乖乖女,男生也就是高中才开始特立独行;

怎么现在孩子小学没有读完,就开始有对抗意识了。

但与此同时,我在咨询中却观察到另一种现象:

那些没有被过度打压的叛逆孩子,他们长大后因为更清楚自己要什么、不惧怕权威等,生活和工作反而更加顺利。

借着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和大家聊聊:

为什么说小孩子叛逆,未必是件坏事?



图片
想消灭叛逆的家长们



先说我观察到的普遍情况——

很多家庭里,孩子身上的叛逆就像是病一样的存在,父母躲避不及,到处找各种良方想消灭它。

比如,家长使用高压严管的方式,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为自己的喜好争取。

特别是一些获得了社会意义上成功的父母,他们自信地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知道怎么样才是对孩子好。

而一直处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长大,孩子很容易要么畸形,要么枯萎。

一个典型案例就是《新警察故事》里面由吴彦祖饰演的阿祖。

阿祖的父亲是香港总警司,他很在乎纪律、荣誉,也将警队的“命令-服从”的做事方式强加给儿子,不允许阿祖做自己想要的事情。

一旦他想要顶嘴,父亲就打骂他,说他是废物。

阿祖的母亲也是商界有名人物,但她只会用钱哄好阿祖,让他不要再叫嚷着坚持自己想要的东西;

她从来没有看到过阿祖的需要。

活在有名、有利、有权势的父母的阴影下,阿祖从来就没有办法真正地为自己争取成功过。

图片

因此,阿祖走上了一条替代性复仇的道路:

他跟几个受到同样创伤的有钱子女组成虐杀小队,专门猎杀像他父亲一样的警察,抢劫像他母亲一样的有钱人。

阿祖这么做,是将父亲对自己的否定(比如废物、丢脸)转移到警察身上,

通过给警察队伍带来恐惧,间接毁灭父亲的价值体系。

另一方面,他报复父亲的方式跟父亲施暴的行为如出一辙,这体现出他对父亲的过度认可:

既然我没有办法发展出自己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意义,

那么我就要用父亲的方式,做得比他过分,以此来证明自己是能战胜他的。

最终当阿祖被警察包围时,他的父亲怒不可遏地向他走去,但阿祖听到的还是父亲气急败坏的咒骂声。

阿祖知道自己的暴行让父亲颜面扫地,

这一刻,他成功地用父亲的方式打败父亲,也强迫那个一直看不起他的父亲,正眼看着他。


图片
不被允许叛逆
会带来两种后果


当然,大多数的家庭不可能遇到如此戏剧性的经历;

但类似剧本却屡见不鲜,即便孩子没有明着对抗,他们也会采取其他的方法去表达自己。

其一是孩子会意识层面配合、潜意识搞砸;

其二是孩子通过过度认可父母来实现报复。

但无论是哪一种,它们所引发的后果都是消耗彼此的。

图片

我们以孩子的学习问题为例。

一个特别在乎成绩的家庭,父母都特别关注孩子学习,把孩子逼得喘不过气。

每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例如参加音乐会,练习手工,做一些与学习不相关的事情,都会被业为重”这个理由压下去。

结果,平时学习尽管很认真的孩子, 但是一到大考就生病,或是陷入情绪障碍,最终搞砸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战。

很多孩子并不是故意搞砸——

在意识层面,他们也特别想要考好,以避免打骂。

那么怎么解释每次考试都会肚子疼、记忆力衰退、晕倒?

其实是他们潜意识中实现的替代攻击。

正是因为父母特别在乎孩子的学习成绩,那么没有什么比搞砸他们最重视的东西,更能体现对父母的报复了。

另外有一些孩子,会过度认可他们父母对于分数的看法,在与人交往中,只关注对方的外在成绩:

只看得起有分数高、有钱、有名气的人;

愿意巴结能帮助他们提高的人,功利式交友。

他们认为只要自己足够优秀了,就会有很多人喜欢自己,看不上真诚互惠的行为,也难维持友谊和亲密关系。

一个人如果一直没有办法完整走过叛逆期,那么他们就只能以他们父母的规则指导生活,而这并不是他们自己选的。

但是不能叛逆的孩子,自我意志不会消失,而是会化作一把钝刀——

要么刺向自己,要么刺向关系。

无论如何,结果都是两败俱伤。

图片


图片
善用叛逆
提升孩子的主体性


很多父母深受叛逆期孩子的伤害困扰,在咨询室里,我会适时提醒他们:

有没有发现,其实人类发展的历史里充有大量对于叛逆的描述,最经典的是哪吒和孙悟空。

如果他们因为被权威压制而一蹶不振,变得温顺驯服,那么就没有办法实现完整的成长。

所以我会更推荐,大人们借助孩子叛逆的契机,来帮助孩子发展主体性。

通俗地说,「主体性」就是一个人做自己生活的主角,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期望、社会的标准来规划自己的生活。

这其实是一个很难得的品质。

图片

我们或许看到过这样的例子:

进入社会工作之后,那些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的人,往往会发展的比「乖孩子」快很多;

后者倾向于听话、服从,也更容易被当做垫脚石。

这是因为——

有主体性的人会更加确信自己的选择,第一反应是“我可以试试”;

而缺乏主体性的人会更愿意做保守的、熟悉的、别人建议的选择,更多时候是思考“我可以吗?”

而大多数的成就,本质都是冒险和勇气的结果。

所以,如果想养出以后更具竞争力的孩子,一定要注重他们的主体性培养。

对事物的好奇心、规则的批判、权威的挑战,这些能力早应该在更前面的叛逆期里得到磨练。

叛逆是孩子探索自我、尝试独立、摆脱父母依赖的表现,目的是确认“我是谁”

家长可以做的,就是让孩子在叛逆期里,能够伸展手脚,甚至能够“战胜”自己。

图片

例如——

妈妈以前给孩子选择出门要穿衣服,孩子都会穿;

到了某一个阶段,孩子会质疑“为什么我穿什么都要你替我做决定?”

在这个僵持过程中,孩子发现自己想穿自己的衣服,意味着妈妈会不喜欢。

很多时候,孩子会受不了这种内疚感,而选择不情不愿地服从。

而这位妈妈本可以有另一种选择,就是让孩子“战胜”自己。

妈妈只需要回应:

哦,原来你有自己的决定了,那我以后就不多管你穿衣服了;

但是你要注意保暖,不然会着凉。

穿衣服其实是生活中很小的细节,但它对孩子传递出一个重要的意义:

TA没有想法的时候,妈妈能够帮助TA;

但是TA想要试试一个人去做的时候,妈妈是会退让的。

孩子在跟父母在这些小事的对抗中,不断获得胜利的感觉,拼凑在一起,就能形成她与这个世界的感觉。

用武志红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我基本是可以的”


图片


图片
父母如何渡过叛逆阵痛期?


当然,很多父母会说——

 这些道理我也懂,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孩子跟我们对着干,这样的拉锯战让当爹妈的身心俱疲。


父母粗暴地对待孩子,他们事后也会很后悔,意识自己做错了。

可是,这种循环还是不断发生。

那么,这里我分享两个方法,尝试缓解父母的痛苦。

第一个方法是:转念。

家长的很多痛苦和烦恼,其实来源于心理落差——

 以前我家女儿是听话可爱的,怎么上了初中之后就天天凶我。

这个想法的潜台词是,孩子会回到听话顺从的状态,只是现在“出了些问题”。

然而,叛逆并不是一个可以跳过的阶段。

在家庭治疗里,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家庭生命周期”

家庭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求这个家庭的成员形成新的相处方式。

如果我们一直用不变的思维去看待家庭关系,那么关系就会僵住。

图片

而面对叛逆期的孩子,替代性的理解方式可以是——

孩子怼你烦你,不是因为你不好、也不是他们不爱你了,而是因为他需要。

怎么理解呢?

因为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在经历心理上跟父母分离的过程;

他们需要向所有人,包括他们自己,作出一个标识:

我不是你,你也不能控制我。

但他们缺乏经验,于是会用到一些粗糙、过激的方法。

这个时候,孩子真正攻击的不完全是父母,而是以“我”为代表的“他者”。

这个过程确实煎熬,也是各方最脆弱的时刻。

父母由于比孩子更能扛住压力,所以只能请父母多承担这些无名的怒火和怨气。

图片

第二个方法是:抓大放小。

很多父母害怕孩子在叛逆期出现人身危险、断送前程,于是无时无刻都在说教孩子

但,这样很容易出现一个恶性循环:

孩子发现自己在父母眼中做什么都不对,那么也就意味着他可以做任何坏事,因为他们已经不能更糟糕了。

担心孩子叛逆的父母,会引导孩子变得更加叛逆。

所以在这个阶段,父母更重要的是要想好:

什么性命攸关的原则,是作为权威必须要捍卫的;

其他事情必须要让步,分清楚主次。

在大多数事情上,父母可以秉持一种与孩子商量的态度,尊重孩子通过犯错的方式学习。

例如,

孩子偶尔晚睡,父母不用唠叨,让孩子熬几个夜,第二天他上课打瞌睡,被老师

点名批评了,孩子感觉到自尊受损了,自然就会睡多一些。

但是对于那些最重要的事情,要狠抓死抓。

这样是给孩子一个很明确的信息:这是红线底线,不能够逾越。

例如,

孩子放假回家,不能够去水库里面游泳,因为这是会危及生命的,无论孩子怎么

大吵大闹,父母也不能放松。

所以,即使孩子叛逆,心里也会盘算——

在什么问题上,反对父母是容易成功的;

在什么问题上反对,是没有效果的。

这给与孩子一种对于自己能力的真实感知:我是有能力的,但不是全能的。

在沟通的过程中让孩子看到不同规则的重要程度之分,反而能够降低他们危害自己的可能性。



 写在最后 


孩子的叛逆期可以说是一个很难熬的时期,是他们成长过程中“黎明前最暗时刻”。

孩子要成长,他们需要展现出自己的攻击性、征服欲;

作为父母需要忍受一段时间,会过得很不舒服。

这个阶段的处理,影响孩子以后在这个世界中生存的能力;

也更会直接影响亲子关系究竟是走向亲近还是疏远。

但我们可以期待的是——

顺利度过这段艰辛之后,双方都能以一种更加成熟的方式来表达对彼此的爱。

图片

作者:黎响,资深心理作者,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擅长人际关系、家庭系统、职场等议题,个人公众号:黎响David。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