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克时艰需要公司与员工双向奔赴

 与管理者同行 2025-03-30 发布于湖南

前段时间,我到内陆拜访某国企,这家企业人员规模约3500人,是典型的智力密集型企业,企业负责人前年年底上任,因为预计到市场环境的挑战和压力,他上任伊始,和我沟通过想将公司人员进行较大幅度精简,我甚至还提供了一个初步的建议方案,预计2024年精简三分之一员工……

去年我在不同的场合碰到过这个负责人两次,当时就感觉到他“精简人员”的种种压力,但是他说,他仍然希望推进之前我和他沟通的方案。有意思的是,这次我到现场了解下来,发现他并没有刻意地精简人员,公司目前还有3200余人,过去一年他们的策略基本就是:自然裁员+严控人员进入,前者包括退休人员和主动辞职人员,其中又以退休人员为主,这样一来,公司约减少了十分之一的人员。

但是公司的确实如他刚上任时的判断,经营下滑很明显,我问他为什么没有实施之前的裁员方案?他说,在准备实施方案前,他进一步做了调研,他发现单位绝大多数员工都是家里的顶梁柱,如果突然失业了,很可能家就塌了,而且在这样的环境下,这些失业的人员,多数可能短时间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所以他们班子集中商议后,认为还是要承担起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更是要对很多跟着公司较长时间的员工负起责任来,所以,公司没有主动裁员,但是毫无疑问,员工的绩效薪酬整体上有了较大的下调。

我经常讲,在形势不好的时候,企业如果要实施“裁员降薪”,其本质就是一个数字游戏,理论上是一笔简单和清晰的账,但是其背后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这背后是无数个家庭和无数的情感在里面,真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就能够处理掉和处理好的。事实上,也没有一家企业负责人是主动就想裁员的,裁员通常都是“被逼”的。

无独有偶,本周,我拜访某中型企业,这是一家地方性企业,人员规模不到300人,刚刚上任的总经理,想要大刀阔斧改革,他盘了一个公司人员现状,发现有不少混日子的“老油条”,认为首先要“处理”他们,事实上,其他领导者也认为应该处理这些“老油条”,但是责任的董事长不同意,董事长的意思是他从这家企业10来个人的时候,一步一步带领企业走到今天,这个过程中完全离不开这些“老油条”们的支持,所以,不能在企业面临压力的时候,就首先把这些“老油条”处理掉。

这事闹得还比较僵,最后的妥协是,董事长在任的时候,总经理不要大规模裁员、降薪,等董事长退休了,总经理想怎么处理他管不着,总经理也尊重董事长的意见,毕竟他也是董事长一手提拔起来的……总经理和我讲,他也不知道等董事长退休了,他是不是真就有能力的魄力马上裁员——处理“老油条”,他也知道裁员是有种种和压力和“不仁义”的,但是他也更知道,如果不走这一步,很可能就只能眼看着公司一步一步走向衰落和死亡,他现在也非常头痛和纠结。董事长还有不到3个月时间退休……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发现很多企业内部出现了一种非常矛盾的情绪,就是所有人,几乎是所有的纵向来看,都比以前付出得更多、更为辛苦,而回报却往往下降,不少企业里下降更明显……在我看来,这本质上是我们处所的时代变了、环境变了,过去那种“赚快钱”“赚轻松钱”的时代几乎是一去不返了,今天更需要踏实地做事、扎实地投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有更好的定力和长期思维!

对于企业而言,需要给员工希望,需要有长期的布局思维。不能只看眼前回报,不能总是秉持过去那种“赚快钱”的思维方式——今天投入,明天就要回报。以过去很多企业开展外地市场布局为例,通常都是年初有这样的布局,年中往往就有回报了,有些企业甚至是“先有看得见的回报了,再在相应的区域布局”,但是近一两年,很多企业这样的“策略”都失效了,于是我看到很多企业一看到不行,没有短期的回报,马上就撤了,当然,这样的行为往往也能找到恰当的理论——及时止损,但事实的结果是,企业做了很多事,却“一事无成”,这有点像那幅挖井的漫画,甲挖了很多个口,但每个都挖得很浅,而乙只挖了一个口,挖得很深、很深,最后乙挖到了水……

这样的行为,往往也暴露出企业的“短视”。还有一种现象,很多企业都把吸引高层次人才挂在嘴上,但是当真正把“高层次人才”吸引进来后,多数企业都希望他们在短期内马上带来最直接的产出,否则就会认为要么这人并不货真价实,要么是自己被骗了,这样的人很快也就会被企业“请走”甚至是被环境逼走。

实际上,无论是开拓区域市场,还是引进高层次人才,华为都有其“成功经验”,当年华为在开拓俄罗斯市场的时间,连续三年没有任何产出,合同额都是零,第四年合同额是38美元……但是任正非坚信俄罗斯会有机会,所以持续的投入,从内部的分配机制来看,当年任正非提出“盐碱地”法则,就是新市场不以短期的产出为分配依据,外部市场的投入要有长期思维,同样的,华为每年会花很多资源引进和留住高层次人才,尽管这些高层次人才或者并非都有“惊人”的产出,但是实际上每个技术上的大跨步都离不这些高层次人才,所以,华为在持续的为“高层次人才”买单,甚至是“养着”一群“仰望星空”的人。

企业要给员工希望,本质是企业领导者要给员工信心,给员工安全感,一是要有长期思维,不要干杀鸡取卵的事,不要干过河拆桥的事,二是要有系统的战略布局,坦率地讲,得益于过去良好的市场环境,很多企业最缺的就是战略课,欠下最多作业的也是战略课

对于员工而言,要能够给公司信心,信心体现在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是对待任务的积极态度,是在困难面前的坚韧不拔。员工的创新思维与高效执行力,能够助力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当员工全身心投入工作,以主人翁的姿态为公司出谋划策,公司的决策层才能更有底气去规划未来,敢于在风浪中扬帆远航。值得注意的是,员工长期思维的前提是其对公司、对上级、对领导者要有很好的信任基础,公司领导也要不断构建和强化这一信任基础。

有一次,我问一位刚上任不久的年轻的央企领导者是不是压力很大,特别焦虑?他说,他目前心态还是放得比较开,他刚毕业的时候,在一个非常国家工作过,那里的状况非常糟糕:人均寿命只有39岁,女人生小孩的死亡率是20%,国家GDP的7成靠捐赚,总统要做CT还要坐飞机到别的国家去……有了这样一段经历,他处事的态度会平和很多,他也更知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