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史氏曰】《教育脑科学:提升教学与学习效果的实践指南》中谈到12项有效的教学策略。
12项有效的教学策略包括老师应该做的事和学生应该做的事。与以往相比,老师在指导学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甚至可能是更为积极的作用。家长在支持、指导和鼓励学生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他们采取的方式并不常见。
1.在设计上课时间时老师应该知道:学生记忆最清晰的首先是课堂开始时发生的事情,其次是课堂最后几分钟发生的事情。
2.老师应该对学生实施高频率、低风险的形成性学习评估。
3.老师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以元认知的方式思考他们的学习和表现。
4.学生需要知道,他们选择的普遍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正在损害他们的长期学习能力,而自我测试比阅读笔记更有效。
5.学生、家长、老师和学校管理者都需要明白,睡眠对记忆的巩固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充足的睡眠,我们就会出现学习错觉。
6.学生需要知道努力是最重要的,并且了解神经可塑性,知道他们有能力重新连接自己的大脑神经通路,使自己成为更好的学习者和获得更高的成就。
7.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更多可以进行自主选择的机会,而且这些选择都是经过精心设置的,这可以提升他们的参与度和激发他们的内驱力。
8.学生需要爱护自己大脑的边缘系统,了解压力、恐惧和疲劳对大脑高级思维和记忆的影响。
9.学生需要有能通过视觉和表演艺术展现他们所学知识的机会。
10.学生需要老师能根据内容和时间的不同调整教学和评估的方式:什么方法最适合这个主题、我已经使用了哪些方法及即将使用哪些方法以提供一系列的挑战。如果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并且根据教学内容而不是根据学生去选择教学模式,那么所有学生都能学得更好。
11.学生需要了解大脑的结构,特别是前额叶皮层、杏仁核和海马体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12.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充足的玩耍时间。
“在设计上课时间时老师应该知道:学生记忆最清晰的首先是课堂开始时发生的事情,其次是课堂最后几分钟发生的事情。”我的理解这要求教师结合记忆曲线和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有效地安排教学活动,确保学生能够在最佳时间段内吸收核心知识,并通过合理的复习巩固所学内容。换个说法就是课堂节奏的调控智慧。
课堂时间设计的认知心理学依据
1.首因效应 课堂前5-10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阶段,适合呈现核心概念或关键问题。 可以采用"问题导入-认知冲突-概念建构"的三步法,例如通过生活案例引发认知冲突,再引出新知识。
2. 近因效应 课堂最后5分钟是记忆留存率第二高的时段,适合进行知识结构化梳理。 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学生复述”的双重强化策略,例如让学生用可视化工具绘制知识网络。
3. 注意力衰减曲线 课堂中段(第15-30分钟)学生注意力显著下降,需通过教学法创新激活思维。 也就是说一般而言15分钟后可以插入“同伴互评-实践演练-情境模拟”等动态活动,引发学生的注意力,策略是切换不同的教学方法策略。
基于记忆规律的课堂时间模型
1. 黄金5分钟(导入阶段) 目标:激活前摄知识,建立新旧联系 方法:使用“预测-验证”策略,如先让学生猜测实验现象再演示
2. 核心10分钟(讲解阶段) 目标:精准传递关键概念 技巧:采用“样例教学法”,每个概念配2-3个典型示例 3. 动态20分钟(练习阶段) 目标:促进知识迁移 设计:基础→进阶→挑战三级任务,支持差异化学习
4. 升华5分钟(总结阶段) 目标:形成认知图式 创新:使用“3-2-1”反思法(3个要点/2个疑问/1个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