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顶山的煤炭兴衰史(一)

 瑞德阁楼 2025-03-31
Image

在因煤而兴的平顶山,平煤集团是个扛把子。

2025年初,平煤集团在资本市场的标签魔幻而和谐:

降薪、减收减利、高分红高股息;

32日,平煤降薪:普通员工降薪35%,干部降薪45%

321日,2024年减收减利:收入303亿,降4.3%;净利润24亿,降41.4%

321日,公布利润分配预案:现金分红14.17亿,对应股息率6.5%

股息率6.5%,已可媲美华电REIT的稳定派息率。

需求疲软,让2015年初的煤炭价格跌到近4年新低。

新一轮煤炭价格下行,煤炭企业正在局中。


工业食粮

1851年,英国伦敦。

世界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伦敦海德公园举办。

英国用首届博览会逾14000件展品,向世界充分展示了其工业革命的成果及繁荣,并吸引多达620万人次参观。

专为展览会修建的水晶宫,超脱维多利亚时代笨重石质建筑风格,用工业原料留下了独特的历史印迹:

4500吨钢铁、10公顷玻璃;

粗钢玻璃织就的水晶宫,大门口显要位置展览的,并非引擎也非机械,而是一块24吨重的大煤块。

煤炭自1709年将人类带入沸腾的钢铁时代以来,便未再缺席人类工业史。

中国的第一炉钢水,姗姗来迟于1894年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

清朝时的铁厂苦“焦煤稀缺”久矣,乃至张之洞上奏直言:“湘、鄂各煤合式可用者,共有二十余处”。

而素有“中原煤仓”之称的河南平顶山,在焦煤领域,一直都是扛把子。


煤炭系统的美好岁月

平顶山,处中原腹地,过渡于黄淮平原与豫西山地。

虽有安阳、洛阳等古都环绕,平顶山祖上历史印迹同样富裕。

平顶山最早可追溯到商代以“鹰”为图腾的部落—应,并因“应鹰”通假,而在现代别名:

“鹰城”。

平顶山的城市名称,来源于豫州腹地的一座山。这座山海拔427米,顶部平坦,古志所载“绝顶平坦无峰峦”,便指此“平顶山”。

平顶山地区的采煤历史同样悠久,自唐代凿山取煤至今,已千年有余。

1953年,平顶山正式成立煤田勘探处;

1957年,平顶山市正式设立;

平顶山煤田作为新中国第一个特大型煤田,面积及原煤储量均相当可观。原煤储量占河南全省的51%,达103亿吨;煤田面积1044平方公里:

相当于2.4个北京市海淀区。

1964年,平顶山矿务局参与煤炭工业部组织的煤炭大会战,并从此归属部委直管。

在随后的30余年里,平顶山矿务局经历了部委分分合合的多次改革。

归部委直管期间,平顶山煤炭产量一直位列河南省第一,在国家统配煤矿中也位居次席。

1993年,政府机构开启新一轮改革,强调“政企分开、宏观管住、微观放开”。这轮改革中,国家物价局并入了国家计委。

同年,中国开放煤炭指导价(除电煤),煤炭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直到1997年以前,煤炭系统的日子一直舒心、惬意。

即便98年部委改革后,平顶山矿务局下放成为河南省管国企。仍不妨碍煤炭系统分享经济高速发展红利。

因煤而建的平顶山,是典型的资源城市。改革开放之初,煤炭产业的GDP占比,一度达到90%以上。

直到2013年之前,当地人还以进入煤炭系统为荣。许多人的青春梦想是:

端个铁饭碗,挖一辈子煤。

梦想来自煤炭部30多年直管带来的收入和福利。最隐形、也最显眼的福利,就是国有煤炭系统为职工提供的社会福利。

每个矿区从无到有的建设、投产,就会配套诞生一个健全的小社会。居住、繁衍于此的平顶山煤矿职工和家属,所衍生的小区数量一度多达:

278个;

200多个小区的13万住户,日常所需的“三供一业”(供水、供电、供热及物业)也由单位负责;

单位同样负责的,还有其他一切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

医院、幼儿园、小学、中学、消防、公安、驾校、公交系统等等。

平顶山煤炭系统的14家幼儿教育机构、41家医疗机构,只是时间的注脚;

书写剧本的,是煤炭系统职工子承父业的代代选择:

厂四代。

煤炭系统的美好生活,在平顶山延续了近一甲子的平静岁月。

60年后,当沿袭的厂四代接班时,煤炭系统的环境开始巨变。

这场巨变酝酿于199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

发酵于2011年的国内首个煤价高点;

并延续至今。


积重难返的社会成本

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决心,来自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

1998年,国务院启动机构改革,以前所未有的“拆庙赶和尚”方式,将3.23万行政编制,缩减至1.67万人。这次力度空前的机构改革,共减少编制

47.5%

倾覆之下,煤炭工业部被撤销。煤炭部所属94处国有重点矿务局煤矿,176个企事业单位,2397亿元资产,320万名职工,133万名离退休人员、系统内医院、高校、中学、小学等全部下放地方管理。如西安科技大学,便是原煤炭部直属的西安矿业学院。

平顶山矿务局,被下放河南省政府管理。同行的还有焦作、鹤壁、义马和郑州矿务局。

内部机构改革+外部WTO机遇,让中国在21世纪前10年赶上了经济高速的列车。

煤炭系统虽未大幅改革,但也被时代裹挟着大步前进。

煤炭产量从2000年的13亿吨,猛增到2010年的32亿吨。

同样被经济发展和旺盛需求裹挟前行的,还有煤炭价格。

在煤炭量、价两旺的背景下,煤炭系统的综合成本即便再高,内部日子仍然过得挺好。

然而患难之时,才见真压力。

2012年经济结构转型开始,经济增速由高速放缓,煤炭系统由此开始承压。

2013年,煤炭开启了跌跌不休的走势。到2015年,煤价跌幅已经超过了:

50%

煤层深,采掘和安全成本高;

开采久,社会运营成本高昂;

平煤集团吨煤成本因此一直居高不下。

而煤价下跌,也快速击穿了平顶山煤炭系统高企的盈亏平衡点。, 

平煤集团2014年盈利收窄到2亿,2015年干脆亏损20亿。

与平煤集团同处黑暗时刻的,还有煤炭行业八到九成的兄弟们。

国企兄弟们的社会成本同样昂贵。2016年末,全国各级国企办社会职能机构1.66万个,其中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管理机构约4900个。

国企因办社会职能,每年需要承担的费用高达:

1400多亿。

平顶山煤炭系统的职工们,在享受了几十年的工资和福利后。自2013年开始的回忆,也增加了频繁关停,降工资,人员分流的新内容。

如果只是皮肉伤,贴个创可贴还可以止血;要是内伤,就需要开刀动手术了。


断臂求生的改革

2016年供给侧改革中,国企改革特别是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是重点之一。

平顶山共有4家省属企业分离社会职能,涉及供水13.2万户,供电13.1万户,供热3.2万户,物业服务12.8万户,退休人员7.3万人需要分离移交。

而平煤集团,不仅是平顶山市的佼佼者,在河南省都相当突出。

退休人员89125人,约占全省企业退休人员总数的1/3,占平顶山市的90%以上;

基层单位56家,职工生活小区278个,居民超13万户;

“三供一业”维修改造任务量,占全省任务总量1/3多、全市任务总量的95%多;

自行管理的医疗保险参保职工22.8万多人,超过全省总数的40%

一家社区管理机构(84栋楼6780人)、14家幼儿教育机构、41家医疗机构需要分类处置。

平煤集团各基层单位在后勤职工工资之外,每年为“三供一业”补贴的资金达1.2亿。

2017年,为推进平煤集团的企业办社会职能顺利移交,河南省成立了平煤改革指导组。指导组组长,由河南省安监局局长

张雷明兼任。

2017427日,河南省政府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调度会,可以窥见平煤集团工作的庞杂繁琐:

供电、供热、供水的维修、改造、移交工作;

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第一批档案移交便有55517人。

煤炭去产能:全部18对矿井启动关闭程序;

职工分流安置:1633人;

完成8万多名退休人员移交工作。

动员起来的行政力量强大无比,平煤集团在2017630日前,顺利完成企业办社会职能移交任务。

随后的7月年中工作会议,平煤集团隆重表彰了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中的:

先进集体。

看来任何工作都是有价值的,也是可比的。

与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交叉进行的,还有平煤集团的关停与分流。

而关停与分流,则来自于顶层设计的统一安排。

2016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明确未来3-5年,退出煤炭产能5亿吨、减量重组5亿吨。十三五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决心及压迫感体现在:

压减10亿吨产能。

国务院表达改革决心的半个月后,人社部表示将利用1000亿左右的工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解决煤炭130万职工和钢铁50万职工的下岗分流问题。

为了配合改革,中央财政还是要掏出真金白银的。

论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有钱的重要性。

而平煤集团矿井关停后,采掘一线的员工得以保留安置。

集体工和全民合同制员工,在内部退养和转岗分流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近乎全面兜底的下岗分流政策,给平煤集团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

每安排一万名员工分流,企业至少需要支出4亿,而平煤集团2016年的分流计划是

2万人。

经历多次降薪后,平煤集团2016年的人工成本已经显著降低。根据2016年审议通过平煤集团的《职工放假办法(试行)》、《职工内部退养办法(试行)》。

员工放假期间,最低工资标准为

410/月;

满足内部退养条件的员工,生活费基数为:

1120/月;

同一年,平顶山市平均工资为3705/月,新房均价约5000/平米。

分流的同时,关闭亏损煤矿也成了必然选择。2016年开始,平煤集团在1年半时间,陆续关停了7家原煤生产单位、11对矿井。矿井多为永久性关停,涉及煤炭产能554万吨。关停的目的是为了:

止亏。


后记

根据河南省工作安排,2016年全省退出煤炭产能2111万吨,分流安置职工4.8万人。平煤集团的职工分流安置人数约2万。

4.8万人,分流安置工作集中在2016年下半年。

4.8万人,也具备相似的人物画像:

年龄偏大、技能单一、观念陈旧,转岗难度较大,择业和创业更难。

2016年的10月深秋,河南第一场雪来得稍早。

而因为拉尼娜现象,河南的这个寒冬也更凛冽更漫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