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问梅花何处好

 刘章济图书馆 2025-03-31

1.

      试问梅花何处好?

      只觉得,山间、水畔、篱边、窗前、月下、雪里......哪里都好。

      无所谓什么颜色,红红白白都好。一朵一朵开在清瘦的梅枝上,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令我流连忘返。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都会循着这缕幽香,寻梅、赏梅、咏梅......乐在其中。


2.

      莫名地喜欢梅花。

      可能前世或今生,与梅花有缘。

     名字中有一个“影”字,我一直觉得那最应是梅之疏影。

      念高中时,也是在梅村,故乡萧县龙城南四五里外的“梅村高中”。不知那个地方缘何叫“梅村”,校园内外,村前村后,从未见过一株梅树。可是,我就是觉得那片地方,很久以前一定是一片梅园,也一定住过一个“梅妻鹤子”的诗人,直到地老田荒。

      三年,每当我走在校园里,总觉得四处梅花开得正好,暗香在我身边静静弥漫。青春,在梅村这片土地上绽放芳华。爱情,在梅村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梅花,若有,若无,融入生命。

      后来,方知梅村历史之悠久,世世代代流传着一个颇具风骨的故事。三千多年前,周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周太王,欲立三子季历为太子。其长子泰伯高风亮节,为成全父王之愿而携二弟仲雍远离王朝,定居梅里,建立了江南第一个文明古国句吴,便是今之梅村。

      如今的梅村,听说修建了新梅广场,想必已广植梅花。

      明春回乡,定要前去踏雪寻梅。


3.

      想要堂前有亩田,种上些梅花。

      无奈,我搬过无数次的家,却离田园越来越远。一亩梅园,也成为渐行渐远的梦。

      有一次,夜逛“微拍堂”,忽然遇见一枚旧印,白文刻着“自锄明月种梅花”。看到这句诗,灵魂仿佛被击中了一般,莫名地喜欢。印侧刻有“竹卿兄嘱刻宋人诗句 福厂治印”的字样,印石斑驳,颜色混沌,不知什么材料,也不知真假,仍然毫不犹豫地入手。

      时常把玩,时常吟咏。忽而释然,何须有田?原来可以自锄明月,种些梅花。

      宋人可以,我亦可以呀!


4.

      也可以画梅。

      在一张张宣纸上,写下心里的梅,或红、或白,浓淡由它。或一枝独秀、或满纸繁华,或赏心只要三两枝。

      梅之品格清高,宜画淡不宜画浓,画宜简不宜画繁。起初,我一画就多,颇为苦恼。求教于恩师吴悦石先生,他不以为然地说:“不能为繁,难以为简”,又说“小画宜简,大画须繁”,“画到一定程度,该简时便能简,该繁时自然能繁”。于是,便不再那么纠结。繁也好,简也罢,都是心中之梅,随意生发。

      以前读过很多关于梅花的诗篇,学画以后又喜欢上品读梅之佳构。杨补之的梅、梅花道人的梅、金冬心的梅、汪士慎的梅、八大山人的梅、白石老人的梅、缶翁的梅、悦石先生的梅......各家有各家的好,无不让我醉心其中。读得多了,便也会画了。画得多了,感觉对梅花的懂得,也更深了一层。

      宣纸,也是我的一亩三分地,随时可以挥毫落纸,种些梅花。

     我知梅花,梅花知我。我与梅花两知己。


5.

      我到底还是手植了一棵梅树。

      春节前,去城南草桥逛花市,遇见一株腊梅。

      花快开完了,已萌生出几片青翠的叶子,只在叶间稀稀落落地点缀着五六粒花苞和两三朵盛开的梅花。大概因为花期已过,也卖不上什么好价钱了,一抔黄土用油纸紧紧包裹着它,随意放置在案子底下。可是,金黄映着翠绿,那鲜新的色彩却一下子紧紧地抓住了我。

      人与花,必定也是有缘份的。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恰好相遇了,一见钟情。于是,捧回家中,种在花盆里,置于阳台上光线最充足的地方。

      “清香传得天心在,未话寻常草木知”。二月初一,谓为花朝。而我的梅树,已然枝繁叶茂,叶底不知何时悄悄长出两三粒青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