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子守国门对明朝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风尘讲历史 2025-03-31 发布于江苏

明朝被誉为我国历史上最刚的王朝,其原因就在于终明一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哪怕是明朝的亡国之君崇祯帝也坚守着这份传承自先祖的刚烈,最终自缢于煤山,保留了大明天子的体面。但也有人认为若崇祯帝南迁,就能保住大明江山,也就是说“天子守国门”掣肘了崇祯帝。那么天子守国门对明朝来说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这就要从明朝初建时说起。

虽说明朝是继元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但实际上明朝建立时元朝并没有灭亡,而是北逃到了草原上,被称为北元,牢牢掌握着长城以北的大片土地,一直与明朝对峙。朱元璋为了对付北元,派明军频繁出击,像蓝玉就在捕鱼儿海给北元朝廷以重创,北元皇帝差点被俘。可这频繁出塞打仗对明朝财政来说也是个沉重的负担,没办法长期维持。于是朱元璋就给了边将很大的权力,让他们能调动边疆的财政和民力抵御北元。但朱元璋又担心边将权力过大,会重蹈唐朝节度使割据的覆辙,想来想去还是自己人靠谱,于是又大封诸王,让自己的儿子们去坐镇边疆。

朱元璋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就是建文帝。建文一朝最大的政策就是削藩。削藩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建文帝削藩的顺序,他急于求成,没有先啃硬骨头,而是先对势力相对弱小的周王、湘王、齐王、代王、岷王等藩王动手,这些藩王要么被废为庶人,要么被逼自杀,如此强硬且急切的手段瞬间引得诸王人人自危,其中实力较强的燕王朱棣直接奉天靖难,成功打入了南京城,并在建文帝失踪的情况下登基称帝,即明成祖。

前文说过,削藩本身并没有错,所以朱棣当皇帝后也着手削弱藩王势力,此消彼长之下,北方蒙古势力就开始不安分了,频繁骚扰大明边境。朱棣不愧是马上皇帝,毅然决然迁都北京,由皇帝亲自镇守北方国境线,这样一来九边重镇的将领自然不敢懈怠,漕运粮草直抵居庸关,长城防线与紫禁城之间构建起紧密的战略联动机制,形成了明朝特有的军事防御体系。
正统十四年的土木堡之变更是凸显出这种布局的重要意义。当瓦剌铁骑突破防线,迅速逼近北京时,北京城内能够快速组织起有效抵抗,于谦挺身而出,肩负起保卫京城的重任。倘若当时明朝的统治中心远在南京,面对如此紧急的战事,从信息传递到兵力调配、决策执行,必然会耗费大量时间,延误战机,大明国运恐怕当时就会遭受重创。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天子守国门”自然也存在弊端。从安全角度讲就不是很合适,古代长期把首都定在长安和洛阳,就是因为这俩地方有天然屏障保护,能最大程度保证首都安全稳定。可北京处在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路线上,整个明朝时期,北京附近遭受了无数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严重影响了北京的安全稳定,对国家发展不利。
经济上,自南宋开始中国的经济中心就向江南转移,以致于明朝时的北京无法自给自足,需要从江南每年调运大批粮饷物资,而为了稳定南方政治,还得在南京保留一整套政府机构,这无疑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浪费和经济负担。况且皇帝的主要职责是治理天下,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出色的军事能力,若让草包皇帝参与军事,那后果不堪设想,明英宗朱祁镇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还有一点很关键,因为天子守国门,北京就成了明朝全国的包袱。为了守住北京,明朝把兵力、财力、物力都集中投入到这一隅,形成了以国运在北京孤注一掷、没有退路的决战态势,丧失了其他战略选择。而国防资源过度向北倾斜也让明朝的防御体系逐渐偏瘫,就像嘉靖年间的倭寇之乱,明明只是几十个海盗就能把富庶的江南搅得天翻地覆。崇祯年间面对陕西饥荒和辽东战事的两难,也是这种南北失衡的并发症。

总的来看,“天子守国门” 对明朝来说有利有弊,不能一言以蔽之。它在加强边防监督、缩短预警处置时间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在安全隐患、经济负担、对皇帝军事才能的依赖以及战略选择受限等方面,也给明朝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所以说国策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形势灵活变换,明朝若能在坚守核心底线的同时,于不同时期巧妙权衡利弊,适时调整应对北方边患及都城布局等策略,或许能在历史的浪潮中找到更优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