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唐诗

 星河岁月 2025-03-31

成书背景

清初,满州贵族刚入主中原,尚需时间接受中原地区汉族文化,且各地反清复明的军事活动仍在继续,朝中满汉关系有待妥善处理,统治者无法在文治上投入更多力量。到了康熙年间,统治趋于稳定。康熙帝对传统的经史诗文比较感兴趣,也有一定造诣。在他中年以后,天下大定,于是逐渐采取若干文治措施,以彰显满清王朝符合正统。康熙帝曾经六次到江南,所到之处,寻访古迹,赏赐文人,营造欣欣向荣的盛世气象。这一方面是由于康熙帝本身的喜好所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弘扬文治,笼络民心。修编《全唐诗》同样也是康熙帝加强意识形态统治,拉拢汉族上层人士,巩固政权的举动。[5][6]
唐代起,江南一带逐渐发展为全国经济、文化最为繁荣的地区。明亡之时,福王朱由崧[sōng]在南京称帝,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满清在统一全国时,江南地区汉族人士的反抗尤为激烈。康熙帝六次巡视江南,目的之一就在消除江南士人的敌视情绪。到了康熙四十四年,他第五次南巡时,满汉隔阂虽然在表面上已经泯灭,士人反抗情绪也大体消除,但康熙帝仍希望能进一步机会拉拢江南士族,巩固清朝统治,于是命曹寅在江南召集十位翰林,于扬州设局,借《全唐诗》修编机会营建江南文化之风,吸引江南士人目光,消解明朝遗民的对抗心理。[6]

编者背景

曹寅

曹寅字子清,一字楝[liàn]亭,号荔轩,又号雪樵,出生在北京。[7]他与康熙帝关系密切,母亲是康熙帝乳母。曹寅被康熙帝任命主持编纂《全唐诗》时主管江宁织造署,同时在暗中还肩负着替康熙帝在文化阵线上联络江南文士的重任。曹寅本人能诗善曲,在江南交友广泛,结识了不少明代遗民,如钱澄之、杜溶、杜齐、顾赤方等,还结交了诗人曲家朱彝尊、施闰章、洪舁[yú]等。他曾多次奏报康熙帝老师熊赐履家产及生活情况,也多次奏报江南科场案情,对文教方面动态非常关注。[6]

十翰林

彭定求,字勤止、访濂,又字南畇[yún],江苏长洲人。彭家在江南声望显赫,彭定求父亲彭珑从小教他梁溪高氏的学问,后来他又师从汤斌。康熙十五年考取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历任国子监司业,翰林院侍讲等职,前后在翰林才四年,就隐居故里。曾作《望高吟》七章。[8][6]
杨中讷,字遄[chuán]木,号晚研,浙江海宁人。其父杨雍建在顺治、康熙两朝深得皇帝宠信。杨中讷是康熙三十年进士,授官翰林院编修,官至右中允。曾经典视河南,督察江南学政。晚年退归乡里,对诗书文辞颇有研究,著有《丛桂集》《春帆别集》。[8]
潘从律,字夏声,号云岫[xiù],江苏溧阳人。康熙三十年辛未科进士。其父注重子孙教育,潘从律奉诏校刊《全唐诗》时,潘家已是一门四进士了。潘从律除了充任《全唐诗》 校对官外,还担任过《渊鉴类函》校录官,也参加了《康熙字典》编纂。[8]
汪士铉[xuàn],字文升,号退谷,江苏长洲人。长兄汪份,弟弟汪侦,都曾入翰林担任编修。汪士铉在诗歌古文方面有一定造诣, 擅长书法。他著述颇丰,有《长安宫殿考》《全秦艺文志》《三秦纪闻》《玉堂掌故》等。[6][8]
徐树本,字道积,号忍斋,江苏昆山人。在参与编校工作的十人中,他的家世最为显赫。他的伯父徐乾学、父亲徐元文、叔叔徐秉义号称“昆山三徐”,且都官居高位。[6][8]
车鼎晋 ,字丽上,号平岳,湖南邵阳人。康熙年间进士,授官编修。车家原本为湖南邵阳大族,后迁往江宁,其父车万育担任谏官二十多年,因直言不讳深得康熙帝赏识。著有《四书辨体审音考异》《天竹山房诗集》等书。[8]
查嗣琛, 字德尹,号查浦,浙江海宁人。查氏为海宁望族,明清之际人才辈出。查嗣琛是清初著名诗人查慎行弟弟,也是著名诗人朱彝尊表弟。他年少时跟随黄宗羲学诗,不过数年就精通诗律。康熙三十九年中进士,授官侍讲。著有《查浦诗钞》《查浦辑闻》《南北史识小录》《音韵通考》。[8]
俞梅,字太羹, 一字师严,江苏泰州人。其父俞激曾候选中书。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进士。在参与编修《全唐诗》同时也参与编纂《渊鉴类函》。 著有《孔子家语订正》《俞太羹制艺》《甲申集》一卷、《梦余集》一卷等。[8]
沈三曾,字尹斌,浙江归安人,康熙十五年进士。为人谦逊恬静,隐居荒村,人称怀庭先生。他对子孙的教育也很重视,要求后辈严守家法。[8]
汪绎, 字玉轮,号东山,江苏常熟人。康熙三十九年殿试第一,授官修撰。编校《全唐诗》时在扬州去世。著有《秋影楼集》。[8]

成书过程

编撰过程

唐朝作为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留下了众多名篇佳作。康熙帝认为唐诗成就极高,卷帙[zhì]浩繁,而当世并无收录完备、编纂合理的唐诗总集,所以在康熙四十二年时有了刊刻《全唐诗》的想法。[8]两年后,他第五次南巡至苏州时,正式下令命江宁织造曹寅主持编纂《全唐诗》,并将内府所藏一部季振宜《唐诗》发下,以作刊校底本。同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扬州设局编纂,组织赋闲退居扬州的在籍翰林官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鋐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参与编校。[6][9]
编校进度极快,在康熙四十四年十月就已将唐太宗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四家诗歌刷印装潢,进呈康熙帝。次年七月初一,曹寅上奏表示,《全唐诗》的刊刻还有五百多页没有完成,但在当月内应该可以刻完,并于八月校对完毕后就可全本进呈康熙帝。同年九月十五日,曹寅奏疏中称,《全唐诗》已经刻对完毕九十套,即可进呈御览。其余《全唐诗》也已经刻好,马上就能刷印进呈。最终,《全唐诗》于康熙四十五年十月编修完成,整个编纂过程不到两年。[8]

编撰基础

《全唐诗》的底本是明末胡震亨编篆的《唐音统签》,以及清初季振宜编纂的《唐诗》,所以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编成。胡震亨、季振宜都是明清之际有名的藏书家、精鉴名家。他们分别采集宋元以来所刊刻、传抄的唐人别集,并搜求遗佚,补辑散落,又详作校勘,辑集有关诗人生平及诗集流传等材料编成此二书。[6]
胡震亨(1569-1645),字孝辕,号遁叟,浙江海盐人,官至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唐音统签》为其费毕生精力编成的唐诗总集,全书共1033卷,为唐诗研究资料汇编。胡震亨编篆此书时,搜集资料极其广泛,收录了唐人佚篇残句,并注明出处,还在诗后附上唐诗评论资料。《唐音统签》详尽考证了诗人小传,并采辑遗文佚事,附入小注。此书编成后未能付印,到了清初才由其后人印出一部分,多数则以抄本传世。[10]
季振宜(1630-1674),字诜[shēn]兮,号沧苇,扬州泰兴人,清初著名藏书家。《唐诗》全书共717卷,收诗42931首,诗人1895位。该书材料主要有以下三个来源:一是季振宜所收藏的珍本秘籍。据《季沧苇藏书目》,季振宜所藏宋版唐诗总集、别集,多达150余种。二是钱谦益曾以《唐诗纪事》为根据,欲集成唐朝诗作,但未完成。季振宜开始编纂《唐诗》不久,即得到了钱谦益的这部残稿,并以此作为基础继续修校。三是明末吴瑁《唐诗纪》,该书为《唐诗》初盛唐部分提供了重要帮助。季振宜充分利用上述资料,从康熙三年开始整理唐诗,直到康熙十二年,历时十年进行反复校订,增补遗漏诗篇,终于完成《唐诗》。但成书次年,季振宜就去世了,书稿没来得及刊印,不久就进呈内府。[10]

编纂工作

在充分利用胡震亨唐音统签》及季振宜《唐诗》的基础上,《全唐诗》的编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1]
一、增补诗篇。《全唐诗》根据季胡二人编书时没有用到的《唐百家诗选》,《分门纂类唐歌诗》残本,《古今岁时杂咏》等书及石刻资料进行了七卷补遗,各家诗人诗作亦有少量增补。[11]
二、考订辨误。《全唐诗》修正了《唐音统签》《唐诗》中的一些谬误,如错将六朝人当作唐朝人(如陈昭、卫敬瑜妻等),将六朝时的诗作错当唐诗(如吴均刘孝胜诗误归曹邺)等。[11]
三、据可见善本唐人诗集,增加了部分校语。《唐音统签》《唐诗》校记皆注明出处,但是《全唐诗》编纂时将出处全部抹去,仅注为“一作某”。[11]
四、将诗人小传删繁就简,并将《唐音统签》《唐诗》所附作者生平删去。[11]
五、删去胡震亨《唐音统签》卷尾的“道家章咒、释氏偈颂二十八卷”。[11]
六、重新安排全书序次。[11]

主要内容

《全唐诗》在《唐音统签》《唐诗》基础上以碑、碣、稗[bài]史、杂书所载内容拾遗补缺而成,共收录唐、五代350年间诗歌48900余首,作家2246人,共计900卷,目录12卷,是规模最大的唐诗总集。[4][2]
故宫博物院藏 《全唐诗》康熙御制序文 武英殿刻本
全书收录了唐朝上至帝王,下至僧道的各类诗歌、词句,类型丰富。其中以帝王后妃作品居首,其次为宗室诸王,公主宫嫔之作,郊庙乐章(宗教祭祀歌诗)、乐府次之,然后按时代先后列出唐代各家诗人作品,附以作者小传,之后为联句、逸句、名媛,僧、道、仙、神、鬼、怪、梦、谐谑、判、歌、谶记、语、谣、古辞、词等。卷首有康熙御制序文,后附曹寅进书表文。[4][12]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国势最为强盛的王朝,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在此社会基础上,出现了昌盛的唐代文学,其中又以唐诗成就最高,各个发展阶段显露出不同的特色。[13]

影响

《全唐诗》是迄今为止古典诗歌总集中篇幅最大、影响最广的一种,堪称唐诗集大成者,是一部比较完备的、能全面反映唐诗面貌的巨著,对研究唐代文化、文学、历史、政治、经济都具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是阅读、研究唐诗最全的读本,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唐诗爱好者,也为唐诗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2]

存在问题

《全唐诗》内容浩瀚,仅用两年不到的时间就修校完成,编纂上不可避免存在一些缺憾,大体上存在这样一些问题:[3]
一、误收。据考证,《全唐诗》误收了唐以前或宋代等非唐代诗人所作诗782首,句53,词34篇,所涉作者115人(见陈尚君《全唐诗误收诗考》,《文史》第二十四辑)。又据湘潭师院陶敏教授所考,书中卷467的整整一卷牟融的诗,完全是明朝诗人伪作。[3]
二、漏收。《全唐诗》漏收的诗篇也不少,王重民《补全唐诗》《补全唐诗拾遗》,孙望《全唐诗补逸》,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等学者著作都专门进行补佚。[3]
三、作家作品重出。重出的作品,有时互注,有时无注。[3]
四、小传谬误。诗人小传过于简略,且疏失之处甚多。[3]
五、编次不当。全书的编排体例不合理,或者以人为纲,或者以诗体为纲,还有以内容为纲的,这就造成了一定混乱,如李白的《将进酒》等都不在本人的诗卷中,而在乐府卷中。[4]

修订版本

清朝版本

《全唐诗》最早的刻本是康熙四十六年(1707)扬州诗局本,共有120册。光绪十三年(1887年)又出版了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四函),这个版本将《全唐诗》合成了32卷。[2]
《全唐诗》虽然堪称唐诗集大成者,但仍存在误收、漏收等问题。《全唐诗未备书目》就是在《全唐诗》编成后,由清朝学者朱彝尊写出的,其中列出了《全唐诗》可以补充的一百四十种左右的集子。但因此书为官修,所以清朝就此问题进行探讨的学者并不多。[3]辑补《全唐诗》的著作,以日本上毛河世宁(即市河宽斋)《全唐诗逸》三卷为最早,成书时间约相当于我国乾隆时期,一共补诗72首,句279条。[10]

新中国成立后

1960年,中华书局根据清光绪年扬州诗局本《全唐诗》进行了断句排印,并改正了一些明显的错误,变过去按函册分的方式,概以卷分,以便查检,出版后受到好评,不断重印。1979年中华书局将1960年版改为平装本25册。[2]
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全唐诗外编》,该书合编了王重民《补全唐诗》《补全唐诗拾遗》,孙望《全唐诗补逸》,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这几部著作都是学者考证收录,对《全唐诗》进行补遗的成果。随着唐诗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深入,逐渐暴露出《全唐诗外编》收录佚诗仍未完备的问题,并且考订也还有并不确切的地方。因此中华书局就请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尚君进行全面的校订和续补,最后新收录诗作4600多首,增添作者800多人。1992年,《中华书局》以《全唐诗补编》为书名出版了王、孙、童、陈等几位辑佚、校订之作,这可以说是清代中期以来唐诗辑集的最大成果。[3]
中华书局1999年版《全唐诗》第1册
1999年,中华书局以六十年代初出版的点校本为基础,改正了某些排印错字,在全书之后,把陈尚君修订、增辑的《全唐诗补编》全部列入,这版《全唐诗》可谓现存最全的一部版本。此外该版改变了过去繁体竖排的方式,采用简体横排,适应了时代发展,便于读者使用。[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