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没有”、“我不就是”就像一点就着的导火索,或者火上浇油的那桶油,只要碰着,场面一定会变得更加激烈。 交代给他的事情很久没弄好,我忍不住说他几句,本来气已经快消了,他说,我不就是忘了吗。 我们家的车副驾驶坐了别的女同事,我表示拒绝,说他,他说,不就是坐一下副驾驶吗。(那是许多年前了,已经调教好了,哈哈哈) 每一次听这样的话,我都一下子变得更加愤怒,吵架也由本身的事情之争变成了观点之争,甚至会越扯越远,最后都忘了为什么吵。 以前我虽然对这两句话非常反感,但更多地是在怀疑是自己太敏感了,对方也许没什么更多的含义。 但最近作为旁观者的那次经历,让我发现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为什么会这样说? 如果有过类似的经历,仔细回忆就会发现,这样的沟通模式,每一次的结果都是越吵越激烈,但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因为像“我不就是”“我又没有”这样的表达,是回避问题、转移话题的高手。 “我不就是”会淡化争论的焦点,把本来清晰的关于某件事的争论,变成模糊的,一件事是否重要的争执,但重不重要是想法,不是事实,它没有绝对的对错,也就不可能争论出结果。 “我又没有”会转移沟通的重点,把本来讨论的问题,变成对方是否有某种感受,“你觉得我在逼他”,“你觉得我在指责你”,“是你敏感多疑”。和观点相比,感受更加没办法讨论,被人强加的感受更是如此。 一旦开启这样的模式,沟通大概率以失败告终,因为以这样的方式说话的人,本身就没有好好沟通的能力。 这样的表达,表面看起来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言语中包含着无辜,但实际上内含很强的防御和攻击。 不能接受自己犯错,不愿意面对现实的问题,也不想要面对自己对他人造成的影响,于是在迟到的时候说,又没有迟到很长时间,何必这么在意呢? 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感受或动机,于是选择归因他人,将自己的愤怒投射到对方身上说,我又没有生气,是你太敏感了。 不想面对核心问题,不敢面对冲突,想要回避深层次的问题解决,于是说,我又没有不理你,只是最近忙。 这也是为什么当遇到这样的沟通,总是会莫名火大,又不知道该如何发力。 因为内含的攻击就是要让你愤怒,而转移的重点就是会让人离具体的问题越来越远,让沟通失去探讨的着力点。 像远离垃圾人一样远离无逻辑之争 写到这,感觉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 以前,每次经历过这样的争执之后,我都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觉得没有发挥好,错过了“赢”的节点。 但现在我发现,陷入这样的沟通毫无意义,因为对方的目标从来不是了解和解决彼此之间的差异和问题,只是毫无意识地向外抛自己的焦虑和恐惧而已。 在这样的沟通中,没有什么好或不好的方法,唯一的好方法就是让自己保持清醒,不陷入其中浪费时间。 我们需要知道,当一个人开始用这样的方式沟通时,就已经把问题转移了,继续下去只会越扯越远,说得再多,也只是浪费口舌,没任何用处。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锤定终生,一听到这些词就彻底放弃。我们可以尝试把话题拉回到本来的问题上,但如果尝试无果,就需要清醒地知道,对方当下并不具备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自己来说,最明智的选择是抽离。 如果长期的观察发现,一个人就习惯这样的沟通模式,没有任何反思和改变,那对于自己来说,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认清形势,少跟这样的人沟通问题,必要时,把听到的话当排气。 也许有人觉得,这样的做法是不是略显懦弱,有种吵不过当缩头乌龟的感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