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儒,如何彻底击碎你人生的苦?如果你有负面情绪,佛、道、儒各有一套反向操作的解决方案,总有一套适合你。 前面我们讲过,东西方哲学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立统一的。 说对立,是因为两者研究的内容、形式、方法都不一样。 其中一个差异就是研究内容的差异。 西方哲学更多以自然哲学探索世界,主要思考的是:世界是什么样? 东方哲学更多以社会哲学探索社会,主要思考的是:人应该怎么样? 在西方哲学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物质文明空前发达的现代社会。 但是也因为对于东方哲学的忽视,即便物质丰富了很多,人们精神方面的负面情绪却不减反增。 懂一点东方哲学,是有利于缓解这种困境的。 东方哲学主要是佛、道、儒三家。 这三家都敏锐的洞察到了人类痛苦的根源。是求而不得,是欲望得不到满足。 佛家认为,痛苦源于 “过度执着”,对无常事物的贪恋和控制意图,让人产生贪、嗔、痴三毒,导致轮回中的痛苦。 道家认为,痛苦源于违背 “自然之道”的过度欲望、名利,导致“失道”后的身心失衡,陷入痛苦和焦虑。 儒家认为,痛苦源于“私欲过剩”,私欲满足不了就会痛苦,为了满足私欲又会去伤害别人导致别人痛苦,也就是儒家常说的不仁不义,不仁不义的人一多就会导致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失调。 我想出名。(名) 我想被爱。(情) 我想发财。(利) 这些都是欲望,概括起来就是:我欲得。 我是欲望的主体。 欲是欲望的念头。 得是欲望的客体。 佛、道、儒都想解决你的痛苦,但是操作的对象不一样。 儒家从欲望的客体“得”入手反向操作。主张“舍”而非 '得' ,主张“利他”而非“利己”。 以 “仁” 为核心,践行 “克己复礼”,去实现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目标,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孔子说:
就是说你想要得到什么东西,就要先让别人得到一些东西。 把 '得' 的占有性生存焦虑,转化为“舍”的创造性自我实现,完成从 '欲望囚徒' 到 '价值创造者' 的蜕变。 很多实践儒家思想的人,发现这种转化如同炼金术一样神奇,因为利己的意图产生的困境,竟然在利他的过程中得到了解决。 包括我自己也是。 刚开始做短视频,是想着要出多少爆款、涨多少粉丝,结果一直没啥起色。 后来我想的更多的是:我做的每一个视频,对别人到底有没有价值?看了我的视频,能不能让主观思想和更接近客观规律,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让自己变得更好。 所以更多的时间,是花在打磨有价值的内容上,而不是琢磨爆款的小技巧,然后才取得了一点点小的突破。 道家从欲望的念头“欲”入手反向操作。主张“寡欲”,寡欲不是无欲,而是反对人为造作。 比如本来大家的容貌焦虑并没那么重,但是现在各种整容、化妆、美颜技术出来之后,让大家感觉身边的人,包括自己可能都看不下眼。很多本来就蛮好看的,还要去做手术让自己变得更好看,这就是人为造作的欲望。 只有寡欲,才能回归 “道” 的本体。 老子说:
提倡顺应自然规律,通过无为(也就是道法自然)与道保持和谐,减少因对抗产生的痛苦,回归生命本真的状态。 比如有些人生活其实蛮正常的,没什么问题,但是看了很多自律博主的视频,觉得那才是人生,想更自律一点,但是呢,又自律不起来,这种对抗就产生了很多的痛苦,而这种痛苦本来是没有必要的。 减少攀比心,放下得失之心,才能实现身心的自由与和谐。 核心操作就是“致虚极,守静笃”,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用这种心态去观察万事万物循环往复的规律。这是老子告诉世人求道的方法。 佛家的境界就更高了,直接从对欲望的主体下手。也就是从“我”反向操作,主张“空”而非 '我',把我都给否定了。 佛学最核心的,就一个“空”字。 《金刚经》里面说:
就是说我们所有能感知到的东西都是相,相的对立面就是空,当你发现一切都是空,包括你自己,那就达到了无我的境界。 无我,就没有立场,没有立场就没有好坏。 比如今天下雨,本来没有好坏,都是自然规律。一旦你有了立场,事情就有了好坏。 你是卖雨伞的,那下雨天你就会高兴,因为你的生意会更好。 站在自己的立场看事情,就是“着相”、就是“我执”。 如果你能够不站在自己的立场去看待发生的事情,那不会再有执着,痛苦也就消失了。 我自己走出情绪的困境,也是靠的佛家的思想。大家知道i人嘛,是很容易出现情绪问题的。我开始是在心理学里面寻找答案,看了很多很多的书,知道了很多理论,但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并没有特别好的效果。 后来了解到佛家“空”这个概念,才终于摆脱了各种负面情绪的影响。 有一点点禅宗六祖慧,能听到“因无所住,而生起心”这句话就顿悟那种感觉。 在物质丰裕精神却空虚的当下,佛家的'空'、道家的'无'、儒家的'公',各自为应对人心的浮躁和痛苦,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所以,佛、道、儒,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开启同一扇门的三把钥匙。
不同的人可能不太一样,但是我相信,总有一把会是你的钥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