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琉璃河遗址看燕都

 Steven驰 2025-03-31

北京晚报 | 2025年03月25日

第19版  五色土·品读

  ▌岳强

  近日有消息称,琉璃河遗址“申遗”前期工作将在今年启动。这一消息使得燕都这座北京地区最早的都城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

  上世纪四十年代,一个叫吴良才的人(考古学家吴金鼎胞弟),在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意外发现了燕都遗址。燕都,即西周时期燕国的都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封同父异母的兄弟召公奭于北燕。因召公留在周武王身边辅佐王室,他的长子姬克代父前往封地,建立燕国,营建燕都,并成为燕国第一代君主。

  1995年,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在琉璃河遗址上建成。随着考古发掘与研究的推进,历史深处的燕都风貌渐渐显现。

建在琉璃河遗址上的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摄影:岳强

  军事重镇 北疆屏障

  庭院宽阔的燕都博物馆外观古朴,散发着年深日久的气息。外面的影壁呈瓦屋造型,红色屋檐下的白墙上是一行苍劲的金字——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金字招牌两端的墙体上各嵌有一块文保碑,一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琉璃河商周遗址”,另一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琉璃河遗址”。若非考古专业人士,与其参观发掘现场,不如参观史料翔实,并且陈列有出土文物的博物馆,那是考古成果聚集的地方。

  在琉璃河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不仅发现了城址,还发现了宫殿区和贵族墓葬区,并出土了大量带有燕侯铭文的青铜器。近年来,考古人员又在琉璃河遗址内城中心偏北,发现了一座两千多平方米的大型建筑基址,为已发现的西周封国中规模最大的建筑基址。据推测,也许这是燕都宫殿或祭祀建筑的基础。另外,在内城还发现了10口大型夯土水井,夯土直径均在15米以上,为西周诸侯国都城所罕见。不论是建筑规模,还是大型夯土水井,都表明在西周封国中,燕国的燕都为一流都城。也许这与燕都的地理位置有关,因为地处边陲,担负着镇守北疆的使命,因而得到西周王室的重视。

  博物馆庭院中的草地上,兀立一尊青铜器皿,像鼎,又像鬲。从博物馆门口回望院门,那尊青铜器皿后面的白色墙壁上,有一行醒目的金字——鼎天鬲地,受命北疆。

  鼎天鬲地,寓意“顶天立地”。鼎和鬲均为古代烹饪器皿,均有三足,但鬲足中空,更便于加热。鼎有两耳,而鬲在商代前期无耳,后期边沿上有两个直耳。从材质来看,鼎为青铜,鬲有青铜制作和陶制两种,青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鼎庞大沉重,寓意王位或帝业,除了烹煮食物,还是宗庙里祭祀用的一种礼器,而鬲相对较小,煮饭以外,基本没有特殊含义。就文字记载而言,鼎始见于甲骨文,那是商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而鬲始见于甲金文,那是青铜时代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叫钟鼎文。鼎天鬲地,借助文字谐音,表达了“受命北疆”者的意志和气魄。

  周朝实行分封制,将宗亲和功臣谋士分封到各地担任军政长官,以巩固和加强其统治。于是,“受命北疆”的姬克在北燕封地建立了燕国,营建了燕都。燕都古城西北是高山,东边为湖沼,地势险要如壶口,只要把守好通往蒙古草原和松辽平原的两个山口,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就难以入侵。即使有少数胡人突破山口,进入平原地区,也难以闯过驻有重兵的燕都古城。作为一道坚固的屏障,燕都古城使中原地区的和平有了保障。与此同时,燕都背后的广大中原地区,成为其物资、装备及兵员源源不断的补给地。

  据考古学家推测,以燕都为中心的燕国疆域,北至永定河南岸,南到白洋淀的任丘和满城一带。而燕都的选址,足见古人的智慧。

  布局严谨 秩序井然

  燕都的修建,经过了精心设计。全城规划为若干区域,各个区域均有专门道路相通。先是夯筑城市外墙,然后在城内修建房屋、宗庙和宫殿。城墙分为内护坡、主城墙和外护坡三部分,墙体上窄下宽,断面呈梯形。主城墙厚2.7米,内外护坡与主墙厚度达11米,以黄土分段夯筑,夯层坚实。护城壕沟的宽与深各2米,沟里的水引自大石河。

  从城址中出土的板瓦来看,营建燕都时已使用板瓦覆盖屋顶,建筑材料比殷商时期更为先进。城内建筑物为木柱架构,屋顶如翼,庭院规整。建成后的燕都为东西向长方形,结构布局严谨,街道经纬分明。

  全城分为宫殿区、祭祀区、平民居住区和手工作坊区。宫殿区位于城中心偏北,临近北城墙。据推测,北城墙没有主城门或者根本没有城门,以防来自北方游牧骑兵的入侵。建筑物以板筑为主,考古发现6处夯土台基,均为大型建筑物基础,排水设施为陶制水管。宫殿区的生活用水为井水,水质优于河水。

  在宫殿区西南,发现了占卜用的龟甲和兽骨,礼仪用的大陶壶、仿铜陶瓮以及用于祭祀的整匹牛马的骨架。考古学家据此推断,这里是经常举行大型祭祀和占卜活动的场所,即祭祀区。周人以龟甲和兽骨占卜前,先对其进行打磨修整,然后钻其背面,使局部变薄,以便占卜灼烧时开裂兆纹。当时,一般在卜骨(主要为牛骨)上施圆钻,在龟甲上施方凿。钻和凿都加刻一条纵槽,以保证正面兆纹朝向中央。在龟甲上进行钻凿,叫做“开龟”。卜辞大都刻在正面兆纹附近,叫做“守兆”。对龟甲和兽骨的加工处理,说明周人已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

  平民居住区和农业种植区在城南,那里几乎没有留下建筑遗迹。平民房舍以简陋的半地穴为主,地上只有少量狭小房屋,而且十分分散。考古学家推测,燕都的主城门位于南城墙,并有一条大道贯穿种植、加工、物流及主要生活区,以便货物运输和往来交通。西周时期,诸侯国的都城分为国、郊、野三个区域。国,即宗庙所在地区;郊,即靠近城墙的城外地区;野,为远离城市的地区。作为燕国的政治中心,燕都是一座等级分明的城市。贵族居住在城市核心区,属于特权阶层。平民和奴隶主要居住在核心区以外的地方。手工业者、农夫等有户籍的平民也可以住在城里,为贵族提供服务,并随时应征入伍。奴隶多为战俘,用来祭祀或陪葬,生杀大权掌握在主人手中。

  手工作坊区位于城址西部,不仅有烧制陶器的陶窑,还发现了铸造青铜器的陶范、陶模及炼铜的残渣,说明当时的燕都工匠已经掌握了冶炼技术,并可铸造青铜器。而作为一座军事城堡,青铜物资主要用于战备。

琉璃河遗址出土的镂空有銎铜戈 摄影:武亦彬

  攻占蓟城 废弃燕都

  在燕都遗址博物馆展厅的墙壁上,有一张《西周分封形势图》,显示了燕国建立初期的周边形势。

  当时的燕国,西有丛林茂密的太行山,山地民族经常入境袭扰;东有黄河故道所造成的沼泽地带,道路不畅,交通不便;中部平原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南边是被推翻的商朝腹地,强烈的复国愿望使商人随时可能向北发起攻击;北边残存着曾经保护商王子,并与周人对峙的商朝旧势力。姬克率领族人越过广袤的商地,到北部边疆建立燕国,营建燕都,艰难困苦可想而知。

  在系统勘探基础上,考古人员发现了燕侯家族墓地,并辨识出至少4代燕侯家族。从墓中出土的铜戈、戟、短剑、护面、车马器可以看出,当时的燕侯尚武。另据史料记载,燕侯手下的贵族也都是大大小小的军事将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武力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

  燕国与周王朝同宗,召公为周朝重臣,所以在北方各个诸侯国中,燕国地位最高,不仅可以统领其他诸侯国,对其发号施令,还动辄以武力强行占领,从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西周中期,燕国的势力已跨过永定河,抵达京西北、京北的昌平一带。在昌平白浮燕墓的随葬品中,日常器物很少,基本上都是各种兵器。1975年,昌平白浮村发现了三座西周时期的燕国木椁墓,墓葬位于龙山脚下,其中M2墓出土了一对造型奇异的青铜戟,而墓主为西周中期燕国的一位女将军。可见,燕国男人尚武,女人亦如此。

  西周中晚期,燕都的护城河已经淤塞,城址不再出土这一时期的高等级物品,也不再发现大、中型墓葬。考古学家由此推测,琉璃河燕都遗址的城市功能在西周中晚期发生了变化,那里不再是燕国的都城。而这座城市的最终废弃,是在西周末年。至于废弃的原因,据推测,或许是燕人攻占了更为理想的都城——蓟城。从《西周分封形势图》上看,蓟国在燕国的东北边,相距不远。燕人攻占蓟国以后,便将蓟国的都城——蓟城当作了燕国的新都。

  作为西周王朝分封在北方的一个同姓诸侯国,燕国藩屏周室,镇抚夷狄,完成了它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燕国持续800多年,历经西周、春秋、战国三个历史时期,数次迁徙,建都五处,而琉璃河遗址是燕国最早的都城,也是北京地区最早的都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