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骨科颈腰椎病区史建刚教授团队采用自主创新的颈椎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可控前移融合(ACAF)技术,成功为一名37岁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实施高难度手术。术后患者症状显著改善,不仅展现了我国在脊柱外科领域的先进技术水平,也为众多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 ![]() △患者坐着轮椅入院,术后在家人搀扶下可以行走 命运多舛:甲状腺术后再遇“颈椎不定时炸弹” 37岁的宫女士来自吉林,是一位14岁少年的母亲。3个月前,她因甲状腺疾病接受手术,术后因血小板降低需长期服用大剂量激素,导致颈部脂肪堆积、身体出现向心性肥胖。然而,命运并未给她喘息的机会——一个月前,她的双手开始麻木无力,下肢力量急剧减退,从需要搀扶到完全无法行走。经颈椎CT检查,她被确诊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骨化范围从第2颈椎延伸至第7颈椎,脊髓严重受压,随时可能引发瘫痪。 ![]() △患者入院时已无法行走,因为激素出现向心性肥胖 “这种疾病被称为'颈椎不定时炸弹’,我国患者约2240万,手术是唯一根治手段,但长节段、高位骨化操作难度极大,稍有不慎就会损伤神经或呼吸中枢。”史建刚教授解释。由于宫女士的病情复杂,且甲状腺术后颈部结构粘连、术区脂肪堆积,多家国内顶级医院均评估手术风险过高而不建议手术。
绝境中的转机:中国原创技术打破“手术禁区” 在近乎绝望之际,北京专家建议宫女士尝试上海长征医院骨科史建刚教授团队原创的ACAF技术。作为自主创新的技术体系,ACAF通过“空间转移”理念,将病理性骨化物整体前移并固定为生理性椎体前壁,既能彻底解除脊髓压迫,又能重建颈椎稳定性。 ![]() △患者入院时的影像检查显示长节段、宽基底、高位骨化 宫女士的病情堪称“教科书级难题”: 解剖结构复杂,甲状腺术后同一部位再次手术风险极高,可能出现喉返神经损伤、食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术区视野受限,大剂量激素治疗致颈部脂肪沉积,手术操作空间不足传统术式一半; 骨化厚度大、椎管狭窄率高,传统手术术后瘫痪的风险极高; 骨化范围极广,病变从第2颈椎延伸至第7颈椎,传统前路手术难以彻底减压,重建颈椎稳定性难度极高; 骨化物基底宽,手术减压过程中容易出现骨化物残留、脑脊液漏、C5神经麻痹等并发症; 骨化物位置高,靠近呼吸中枢,术后存在呼吸困难、窒息等高风险。 史建刚教授团队依托ACAF技术体系的五项原创突破,逐一攻克难关: 微创切口,实现长节段精准显露。在保证充分显露手术部位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手术创伤; ![]() 内镜辅助,降低术中神经损伤风险。率先采用内镜辅助ACAF手术游离骨化物,清晰度和精细度远超传统手术; ![]() ![]() △内镜辅助ACAF手术游离骨化物 增强现实导航,突破宽基底骨化手术瓶颈。基于3D打印技术,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将重要血管和神经结构投影在手术部位,在1毫米操作距离内为精准截骨提供了可靠的导航辅助; ![]() △3D打印、增强现实技术为手术提供可靠导航 可变向磨钻,攻克高位颈椎骨化手术难关。与国内动力厂家联合研发的ACAF技术专用转向高速稳定磨钻,宫女士的高位骨化难题在近乎“无血”的状态下得到了高效安全的解决; ![]() △专用转向高速稳定磨钻 原创内固定,完成全颈椎重建。传统技术需要在前方手术切除骨化后,再次从后方进行二次固定手术,依托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颈椎ACAF重建内固定系统,仅需一次前方手术便可顺利完成,避免二次创伤。 ![]() △术后CT影像显示骨化物被移出椎管,神经压迫解除 从坐轮椅到行走:术后7天见证医学奇迹 经过6小时手术,在史建刚教授的指导下,孙璟川副教授主刀完成了这台高难度手术。宫女士的脊髓压迫被彻底解除。术后3天,她双手麻木感明显减轻,下肢肌力从2级恢复至4级;术后7天,她已能借助助行器行走。“原本以为再也站不起来了,是长征医院给了我希望!”宫女士感慨道。 ![]() △患者术后在家人协助下行走 ![]() △患者朋友圈发文讲述治疗历程 据了解,史建刚教授团队原创的ACAF技术,基于空间转移根治理念,通过游离并前移病理性骨化物实现脊髓直接减压,恢复颈椎和脊髓的生理曲度,同时利用原创内固定器械诱导骨化物转变为生理性椎体前壁,降低复发率,实现骨化物的根治。自2016年研发以来,已完成超千例临床验证,其核心成果被美国《骨与关节杂志》(JBJS)列为“脊柱外科核心技术”,并纳入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教材,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康复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上海市级医院临床创新奖等多项荣誉,目前已在全国百余家医院推广应用。 “ACAF原创技术的诞生,让过去被视为'禁区’的高危手术成为可能。”史建刚教授表示,“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智能化辅助技术,让更多患者受益。” ![]() △患者与治疗团队合影,左三为史建刚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