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是我逢人就推荐的一本书,读完让我脱胎换骨!

 阿浩读书 2025-03-31 发布于湖北

这是阿浩的第 1218 期分享

作者 l 阿浩

来源 l 阿浩(ID:ahaodushu)

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ID:716223201




我们总以为成长就是不断努力,于是埋头苦干,生怕落后一步。

可现实往往是:有人看似轻松却走得更远,有人耗尽力气却仍在原地。

周岭老师在《认知驱动》中给出了答案:“真正的成长不是盲目地努力,而是有方向的认知升级。”

努力固然重要,但若没有清晰的认知指引,再多的行动也可能只是徒劳。

如果你想




01

快乐,就是成为那条能看到水里的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像故事里 “看不见水的鱼”。

我们总是忙着追求遥不可及的目标,渴望功成名就、腰缠万贯,却对身边唾手可得的幸福视而不见。

父母精心准备的饭菜,朋友在困难时给予的陪伴,清晨窗外悦耳的鸟鸣,这些看似平凡的事物,实则是生活馈赠的珍贵礼物。

可我们习惯了对它们习以为常,只有当失去时,才追悔莫及。

快乐并非源自物质的堆砌,或是他人的认可,而是源于对生活的感恩和对当下的珍视。

就拿健康来说,我们平时很少留意身体运转的神奇,直到生病卧床,才意识到健康是多么宝贵。拥有健康的体魄,能够自由地行走、呼吸,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如何才能成为那条 “能看到水的鱼”,从而收获快乐呢?

我们要学会放慢脚步,用心感受生活的细节。

清晨起床,深吸一口新鲜空气,感受阳光洒在脸上的温暖;工作间隙,泡一杯热茶,品味茶香带来的宁静;夜晚入睡,回顾一天的经历,感恩每一个帮助过自己的人。

其次,我们还要培养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将困难视为成长的机会,从挫折中汲取力量。

为了更好地珍惜当下,我们还可以尝试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比如,写日记、拍照,或者与亲朋好友分享生活中的趣事。

这些行为不仅能让我们更加关注身边的幸福,还能在日后回忆时,带来满满的温暖和感动。

02

刻意保持舒适的难受

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待在舒适区,因为这里没有挑战,无需面对失败的风险,一切都尽在掌握。

但舒适区就像一个温柔的陷阱,让我们在安逸中逐渐失去了成长的动力。

而刻意保持适度的难受,意味着我们主动走出舒适区,去挑战未知,迎接新的机遇。

这种难受,并不是自讨苦吃,而是一种主动选择的成长策略。

拿学习英语来说,背单词、练听力的过程往往枯燥又乏味,让人感到难受。

但正是这种适度的难受,帮助我们积累词汇,提升听力水平,最终实现语言能力的突破。

我有个朋友,为了学好英语,每天早起听英语广播、背单词,晚上还要进行口语练习。

这个过程并不轻松,他常常因为疲惫和枯燥想要放弃,但他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经过一年的努力,他不仅顺利通过了英语考试,还能和外国人流利地交流。这种通过刻意保持适度难受换来的成长,让他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在工作中,刻意保持适度的难受同样重要。

主动承担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意味着要面对更多的压力和不确定性,可能会遭遇失败和批评。

但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锻炼自己的能力,积累宝贵的经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我的一位同事,原本性格内向,不太擅长在公众场合发言。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主动争取在公司会议上发言的机会。

每次发言前,他都会紧张得心跳加速,但他依然坚持不断挑战自己。

经过多次锻炼,他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不仅在工作中更加自信,还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那么,我们该如何刻意保持适度的难受,实现自我成长呢?

①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挑战,让难受变得有意义。

②要制定合理的计划,循序渐进地增加挑战的难度,避免因难度过高而产生挫败感。

③要学会自我激励,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

03

这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

在生活里,我们时常陷入一种简单的思维模式,认为事情不是对就是错,人不是好就是坏。

从成长经历来看,我们从小就被灌输非黑即白的观念。

童话故事里,角色被简单划分为 “好人” 和 “坏人”,好人总是正义的化身,坏人则无恶不作。

这种简单化的认知模式,在我们脑海中根深蒂固,导致我们在面对复杂的现实世界时,也倾向于用这种片面的方式去评判事物。

比如,在工作中,当同事提出不同意见时,我们可能会下意识地认为对方是在故意刁难,而忽略了意见本身的价值。

但现实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就拿历史人物来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可他在位期间,也实施了严苛的法律,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如果我们用非黑即白的思维去评判秦始皇,就无法全面、客观地认识他的历史贡献和局限性。

在人际交往中,这种思维同样会带来诸多问题。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当我们用单一的标准去评价他人时,很容易伤害到对方的感情,破坏人际关系。

书中强调,要打破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式,我们需要培养辩证思维。

这意味着我们要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在对立的观点中找到平衡。

当我们遇到分歧时,不要急于否定对方,而是尝试去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想法,思考其中合理的部分。

我们也要认识到,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的 “对”,明天可能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变得不适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参与讨论等方式,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思维方式。

当我们面对复杂问题时,多问几个 “为什么”,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避免轻易下结论。

打破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式并非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愿意尝试,不断反思,就能逐渐摆脱这种思维的束缚,以更加包容、客观的态度看待世界。

写在最后:

突然想起周岭在书里写的那句:"认知优势才是最高级的破局点。"

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人越忙越焦虑,有人却能把24小时过成48小时;为什么有人被信息洪流淹没,有人却能借知识浪潮直上青云。

这本书最好的地方,在于它不是让你焦虑,而是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让你去做成一件事。

正如这书里所说的:我们不能仅凭模糊的感觉去努力,而应该依据清晰的认知去行动。

2025年,如果你想改变现状,那我推荐你一定要来读读这本书,做成一件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