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叶派与逊尼派的分裂已持续近 1400 年,这场分裂不仅塑造了当前伊斯兰世界的政治格局,也是现代中东地区各种纷争的源头和诱因,国内网站上的文章我大致看了下,似乎没有从头到尾详细说明白的。但这块不说清楚,当今中东的乱局就搞不明白。 简单说分裂的起因在于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这也说明了对于领导人来讲,指定继承人或设立接班流程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权力的真空必然导致动荡和分裂。 先回到公元 632 年,这一年3月伊斯兰教的创立者、号称最后的先知的穆罕默德亲自率领十万穆斯林去麦加参加朝觐,还在阿拉法特山进行了著名的演讲,但在返回麦地那后不久就患上了重病,最终于6 月 8 日在麦地那他妻子的怀中去世。穆罕默德不是突然死亡,而是病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不知道为什么他一直到死也未指定继承人,这为伊斯兰教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穆罕默德在建教时把自己定义为封印先知,就是人类最后一个能和真主直接沟通的先知,虽然这样杜绝了能挑战他的人,但他死后怎么继承他的衣钵,就成了个难题。最终人们创造了一个词“哈里发”,意为安拉使者的继承人。 ![]() 但谁当这个哈里法又出现了争议,因为穆罕默德没儿子(生了三个都夭折了),但有女儿,从血缘上讲,最适合的就是穆罕默德的堂弟兼他的女婿阿里,这也是相当一部分信徒的想法,这批信徒后来就形成了什叶派,什叶就是追随者的意思,表示追随先知的血脉传承。 但阿拉伯部落的传统是推举贤者为首领而不是血缘继承,而且穆罕默德在病重期间指派了他的岳父艾布.伯克尔负责管理教派中的大小事宜,在穆罕默德病重和去世后伯克尔铁腕镇压了一些部落的反叛,在信众中很有威望,从年龄和资历上讲也高于阿里。所以最终商议的结果就是根据实力和威信,确定了由艾布.伯克尔担任哈里发。支持伯克尔这批人就是逊尼派的前身,逊尼的意思为 “遵循圣训者”。强调的就是哈里发的合法性源于社群的共识与选举,而非血缘关系。 艾布.伯克尔执政两年多后去世,伯克尔在去世前召集所有弟子当众指定当时的军事领导人欧麦尔为哈里发,要求所有穆斯林效忠欧麦尔。 欧麦尔当了10年的哈里发,在此期间他南征北掠,算是正式的建立起阿拉伯帝国的雏形。也是在他任内阿拉伯骑兵攻占了圣城耶路撒冷。欧麦尔临终前指定了六名长老组成 “舒拉会议”,由他们共同决定下一任哈里发的人选。 ![]() 在他死后大家推举奥斯曼・伊本・阿凡成为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是穆罕默德的早期追随者也是伊斯兰建教时重要的笔杆子,标准的《古兰经》就是他组织编纂的,在任内还规范和统一了阿拉伯语。也是在他任内遣使来唐,代表着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不过他在656 年被刺杀。 奥斯曼遇刺后,阿里熬年头终于熬到了哈里发的位置,上述这四个人也就是后世逊尼派所称的四大正统哈里发。 ![]() 但综上所述,可以看到阿里除了血缘关系外,确实在能力上比起前几任有差距,能力不强自然不能服众,于是与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同为倭马亚家族的叙利亚总督穆阿维亚开始站出来拒绝承认阿里的合法性,指控是阿里指使人刺杀了奥斯曼,以“给奥斯曼复仇”为口号起兵反对阿里的继位,第一次伊斯兰内战爆发。 在 661 年内战最关键的隋芬之战中,原本阿里的军队占有优势,穆阿维亚的军队已经坚持不住了,但穆阿维亚在关键时刻命令士兵手举古兰经大喊穆斯林不打穆斯林。阿里看到后提出“不能砍杀高举《古兰经》的人”,决定停战改为召集各部落长老一起谈判解决问题。 而在谈判过程中,阿里被本派的激进分子(他们认为阿里和叛乱者谈判是玷污了伊斯兰教的纯洁性)在清真寺里刺杀。阿里遇刺后,其长子哈桑继位,但哈桑相对其父亲更加懦弱和没有根基,不得不被迫与穆阿维亚达成和解,同意由穆阿维亚接任哈里发之位并迁都大马士革,倭马亚王朝正式建立。而哈桑不久后在麦地那去世,死因通常被认为是被穆阿维亚毒死。 新的哈里发穆阿维亚于680年去世,其子叶齐德一世继位并试图将哈里发职位世袭化。这时阿里的小儿子侯赛因已经逐步成长起来,他拒绝承认叶齐德的合法性,率 200 余名追随者从麦加出发,前往库法(今伊拉克境内)寻求支持。 鉴于侯赛因是穆罕默德的外孙,在阿拉伯人中间有强大的号召力且其能力很强,远超其懦弱的哥哥哈桑,对倭马亚王朝的威胁很大。于是叶齐德派伊拉克总督乌拜德・伊本・齐亚德率军拦截并在卡尔巴拉(今伊拉克境内)围困住侯赛因一行。乌拜德派人和侯赛因谈判,要求其公开承认叶齐德的哈里发地位并宣誓效忠就可以放行但遭拒绝。于是公元680 年10月10日,倭马亚军队发动进攻将侯赛因及其追随者尽数杀死,侯赛因的头颅也被砍了下来送往大马士革。当叶齐德在皇宫内用一根权杖粗鲁地拨弄着侯赛因的头颅时,把所有大臣都吓坏了。有一名曾跟随过穆罕默德的老臣惊呼道:轻一点,那可是先知的亲外孙呀,真主啊,我仿佛又看到了先知在他出生时亲吻他脸颊的样子。 卡尔巴拉的侯赛因清真寺 侯赛因的殉难成为什叶派正式形成的开始,是什叶派 “受害者情结” 的核心,也标志着两派从政治分歧转向宗教认同的对立,并开始了长达千年的血腥杀戮。 侯赛因的殉难的那天(10月10号)也成了什叶派最重要的节日阿舒拉节,在这天什叶派穆斯林要穿上黑色衣服,头缠写有赞词的黑色布条上街游行并大喊侯赛因的名字以示哀悼,路边的露天舞台将上演侯赛因殉难始末的戏剧。游行前束后虔诚的男信徒会反复敲打自己的胸部或脸部,用身体折磨来反映伊斯兰战士未能及时救助侯赛因而带来的内心痛苦。而女性则会在身上和脸上抹上泥土,或是在后背印上泥手印,以象征侯赛因殉难时浑身泥土的样子。 ![]() 随着逊尼派与什叶派的彻底决裂。什叶派也把前三位哈里发视同为篡权者(逊尼派认可阿里的哈里发地位),并把阿里视为第一位 “伊玛目”(受神指引的领袖),其子孙等共十二人被称为十二伊玛目(侯赛因的子女此后基本都被叶齐德杀死),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仪式与神学思想。逊尼派则认为自己才是正统的伊斯兰教继承者,而视什叶派为异端。 因为侯赛因的老婆里有一位是波斯萨珊王朝的末代公主,并生了一个儿子叫小阿里(阿里・伊本・侯赛因),于是波斯人认同什叶派并定为国教,在他们看来什叶派既有先知的血脉也有波斯王朝皇室的血脉,要比跟随造反篡权那帮逊尼派的人高尚正统的多。此后什叶派主导的波斯萨法维王朝与逊尼派主导的奥斯曼帝国爆发持续百年的战争。 ![]() 逊尼派与什叶派两派虽然都信奉古兰经,但在教义上存在根本差异:
穆罕默德的后裔只有阿里这一派系流传了下来,其中侯赛因这一支成了什叶派的精神领袖,哈桑这一支则留在逊尼派内的形成了哈希姆家族,该家族在近代曾先后建立了沙特汉志王国、约旦酋长国、阿拉伯叙利亚王国和伊拉克王国。但如今只剩下约旦王室,当前的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算是伊斯兰世界里公认的圣裔后代,圣城耶路撒冷的所有者和保护者,所以尽管约旦领土狭小、资源匮乏,但约旦国王在阿拉伯世界中享有崇高的宗教地位,在国际外交领域仍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