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榆次解放后,太原战役开始,由于榆次处于太原战役的最前线,战役后勤工作非常繁重。从1948年秋至1949年4月24日解放太原,榆次配合支前成为主要任务。 1948年10月20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后方指挥部改为“太原战役后方指挥部”,下属有“晋中总指挥部”及“太原战役晋中三分区后勤指挥部”。按照华北政府规定的统一后勤组织建立了“榆次后勤部”,地点设在榆次小东关村。总指挥王鸿岗,副指挥李观音、刘铸,政委徐天贵,秘书赵元壁,供应科长张友得,动员科孟庆余,组宣科赵建伟,财粮科长张有德、郑常福、杜秉文等,分别负责支前民工、民兵与支前所需的一切临时军事勤务、收发粮秣和作战器材、交通工具等作战必需品。前方大队部由8人组成,随部队在前线,政委徐天贵、副总指挥王荣在鸣里、小店一带领导前方支前工作。当时全县的11个区和榆次县领导下的榆次城关区均设置区、村两级指挥部,区有正副主任、教导员;下设供应、动员、组宣股,村建立战争生产委员会。 晋中总指挥部设在苏家庄村,榆次县后勤指挥部直接接受其领导,完成收调军需粮秣任务,以及组织加工磨面。当时解放军云集榆次各地,调粮频繁。为此,榆次县指挥部设立了十库40多个粮站;一库小西关(18人),二库东阳站(18人),三库张庆(7人),四库使赵(9人),五库小南庄(7人),六库庄子(5人),七库什贴(5人),八库(12人),九库苏家庄(5人),十库长凝(5人)。 县供给部设在小东关村有六股:即米股在南关(9人),面股在小东关(6人),料股在小东关(4人),柴草股在南关(5人),运输股在小西关(4人),有大车27辆。各库站有会计、划码、过秤、看守民兵等,接受火车运来的粮食,供应驻军和转供南方部队;部队凭“晋中三分区指挥部”的票调拨,或用“榆次指挥部”的票兑粮,到解放太原后,各区、村与县指挥部结算。还设立东阳、修文、西车站、鸣李、北合流5个煤站,煤的主要来源靠北山煤和火车从阳泉运来,煤站共设有18人,有煤391万斤,供前方冬季取暖做饭。 支援粮秣 1948年秋,一面秋收,一面收购供应,全县原派秋征小米共3556668斤,实收2911791斤;原派秋征杂粮798325斤,征收601533斤。各粮库实收总计3506212斤,支出198万斤;实收杂粮853181斤,支出32万斤;接受小麦1287172斤,支出102万斤。1949年3月,除秋征之粮外,榆次县指挥部从当地购买粮食953153斤(原分配购粮任务78万斤),其中什贴粮站收小米87479斤,小西关粮站收小米414448斤,小东关粮站收小米413250斤。以上三粮站收到杂粮共折小米37976斤,其中玉米39762斤,高粱21762斤,绿小豆846斤。 此外,榆次县接受贸易公司小米175万斤,并在榆次北寺设粮库专收外县及贸易公司粮食。收小米557402斤,料472787斤,收灵石运来小麦468399斤,这一阶段每天兑出小米5.5万斤,花料2.3万斤。 榆次收到各县粮食计小米1110387斤,小麦879857斤,花料(喂牲口料)201643斤,绿豆17998斤,小豆3915斤,豌豆1097斤,大米4942斤。其中有平定小米517153斤,花料173247斤;太谷小米505000斤;祁县小米38495斤,孝义小麦6209441斤、绿豆9933斤,小豆3915斤,豌豆1097斤;介休小麦65189斤;和顺花料2400斤;左权小麦190987斤;寿阳小米49738斤;大米4942斤;阳泉县花料19706斤。收物资处花料6290斤,小麦2736斤、绿豆8065斤。另外,在此之前还收过物资处小麦2348333斤、花料63984斤。 榆次县运往外县粮食638112斤,其中运往太谷小米462000斤,运给汾阳米176112斤。 从榆次县供给部支援太原战役7个月的统计,从1948年10月1日至1949年4月30日供给部收支粮秣统计报表计收小米共收小米5803157斤,兑出5559108斤;收小麦750786斤,兑出712409斤;收白面2007849斤,兑出6580斤;花料收1213003斤,兑出1204086斤;收大米9776斤,兑出6580斤;麦麸收69163斤,兑出66250斤;收草2946526斤,兑出992171斤;收柴2854227斤,兑出517289斤。 上述统计收入包括外县转来的,兑出的有的没结算,有的就地出了,没收条只有手续,实际上大部分都兑出了,部队所需柴草供应是驻那个村由该村兑给或由区上调济解决,有的凭票有的没有手续。 支援柴草 榆次县原派柴火300万斤,谷草200万斤。第一次分配100万斤,收385000斤谷草;第三次分配100万斤,收688000斤。其中城关收谷草56.3万斤,兑出32万斤,什贴收谷草12.5万斤,全部兑出。 1948年10月15日,随着小店歼灭战的胜利和北营、武宿要地的攻克,解放军迫近太原城郊,为了及时就近支援前线的部队对军草柴火等的需求,在东坟上、老峰上、西贾窳等地设立柴草站,接受本县运来的柴草,在老峰上(属太原县)柴草站6人,接受柴火70万斤,谷草10万斤,西贾窳柴草站(在阳曲市)有6人收柴火50万斤,谷草5万斤;武宿粮站代收柴火84万斤,谷草26万斤;榆次十区的麻地沟柴草站有6人,收柴火50万斤,谷草40万斤;榆次县鸣李粮站代收柴火10万斤,谷草5万斤;苏家庄收谷草10万斤。以上各柴草站共收柴火264万斤,谷草96万斤。榆次县各区、村为早日解放太原积极完成支前柴草任务,用庆城山林木烧木炭,供前方指挥所、医院取暖,除果实树外,其它树木及村里的大槐树砍伐做柴火,拆除破庙、孤庙、烂庙,但严禁拆毁名胜古迹,大部分村的群众将喂牲口的过冬草少留,其余支援了前方,圆满完成了柴草支前任务。 支援民工车辆 从1948年8月1日到11月17日的三个半月统计,榆次参战民工244189人/天数,随军大车供给数为12076辆,24437人,24437头牲畜;实领供给米148874斤,菜金4887400元(旧币),领花料37955斤,领谷草152603斤,在3个月零17天中,每天平均有389辆大车支前。 从太原战役后方指挥部的文件中看出榆次民工在支前中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但也注意了较之其他县来说榆次民力负担不平衡的问题。在决定中说:“榆次县从1948年10月11日至12月10日两个月中,仅转运服装一项经本部拨车394辆,平均往返以5天计,每天在外运服装者即有30多辆车。”“榆次为正太、同蒲两线之集站,运输任务非常繁重,如此下去必然会影响群众生活和继续支前,为了杜绝浪费民力和民力负担不平衡,特做出有关决定。” 榆次县指挥部贯彻了战勤政策,认真记工、清工、齐工,确定代耕互动,参战人员的棉衣及日用品,牲口、大车的物资准备,都做了落实。在支前的民工中,开展了竞赛运动,立功运动,保证了支前任务的完成。 以接近太原的榆次八区为例,该区所属鸣李、鸣谦、北小南庄、使赵、苏村一线,临时任务繁重。鸣李仓库附近各村集中各县准备的柴草,第一次分配支前大车52辆,两个民兵连,带鞍架毛驴23头;第二次八区支前民工343人(一个营),大车43辆,带鞍架毛驴30头。1948年12月5日,八区区长李守信带一个中队民工120人支前。11日,又向什贴粮站送杂粮6万斤。27日,八区又有6个中队720人支前。到1949年1月3日八区派大车30辆支前;2月,又将300根电线杆送往武宿器材总站;2月24日,县供给部派八区民工20人送军粮;4月14日,派八区15辆大车支前。据此不完全统计,共派支前大车140辆,带鞍架毛驴53头,民工民兵共1423人。 到1949年3月20日成立“太原战役联合后勤指挥部”后,榆次支前民兵以120人为一连,区干部任营长,大车30辆为一连,毛驴45头为一连,将长凝、黄彩的民工、民兵以连调往前线,在双塔寺战斗中,组织7000多榆次民工,以团为建制,3副担架为一班,30副担架为一连,500副担架为一团。在攻克太原最后阶段,榆次担架队将大批伤员从火线抬下来运往徐沟等地。 男女老少支援太原战役 在支前中,县指挥部组织群众加工公粮碾米磨面。从1948年8月至11月10日,共磨白面1061677斤,向部队兑出976664斤,当时榆次各磨面坊都成了面库。太原外围战开始后,榆次县青壮年全部投入了战斗,积极报名支前参战。除在前线支前民工外,村中的全半劳力组成临时运输队,各村的老弱辅助劳动,儿童妇女组织起来担负了运送器材、赶碾急磨公粮的突击任务。 1948年冬天,连续下了几场大雪。为了不使雪消后道路泥泞路滑而影响军用物资的运输,每逢下雪后,各县指挥部指示各区村干部领导群众打扫该区所属的公路大道。当时,榆次源涡卧羊沟是存放炮弹的地方,西车站由火车运来卸下子弹箱,然后用汽车将炮弹运往前线阵地,供给东北炮兵等部队。运输中不仅驴驮,民工用大车运,大量的是汽车连夜运输。为了交通便利,修补了道路。榆次县指挥部于1949年3月还成立了护桥路委员会,各区、村也成立了护桥路小组。 当时在太原城周围参战支前的部队、民兵、民工有200多万人,为了不使太原孤城之敌逃跑,榆次县还设立了东阳、鸣李、什贴、孟家井四个检查站和11个盘查站。有城关窑上,四区郭村,七区永康、张庆、六堡,九区源涡,十区庄头,八区鸣谦,一区长凝,二区上黄彩,三区修文。 此外,在北京解放后,路经榆次车站前往大西北的解放军部队(傅作义部队改编)榆次县指挥部用热食供应了这些过往的部队。 榆次人民支前供应物资据不完全统计有棺木、门板、大门板、檩子、大梁、梯子、电杆、口袋、水桶、大瓮、大锅、风箱、草帘等大量物资。 1949年春节前榆次县召开了支前表功大会给支前模范发了奖状。 1949年4月5日至7日,太原前线总前委在榆次大峪口村召开扩大会议,到会的有师以上干部150人,彭德怀、罗瑞卿都讲了话,充分肯定了榆次等地人民全力支前的功绩,保证了太原战役的顺利进行,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