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展评|让绘画过程可见—评奥地利艺术家玛莎·琼沃斯同名个展

 AI_LYS_999 2025-03-31

T

H

E

F

I

N

E

A

R

T

S

展评|让绘画过程可见

  ——奥地利艺术家玛莎·琼沃斯同名个展

图片

玛莎·琼沃斯肖像,2024年。

摄影:Markus Huber

图片来源:龙美术馆

“我不是抽象艺术家。我创作时总是从一个具体的主题出发,但现实只是一个起点。通过绘画,我对现实进行了转化。我真正关注的是情感,以及在绘画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是这个过程推动了作品的完成。”

—玛莎·琼沃斯

图片

“玛莎·琼沃斯”展览现场2025年 龙美术馆 上海

《无题,来自“爱德华·马奈:芦笋”系列》2023

布面纸本油画,241.5 x 359cm

《无题,来自“爱德华·马奈:芦笋”系列》2023

布面纸本油画,241.6 x 272cm

摄影:李佳

玛莎·琼沃斯

龙美术馆,上海

2025年2月1日至2025年4月13日

  • 在琼沃斯的艺术创作中,我们得以窥见她作为观察者、致敬者与转译者的三重身份。

  • 每一次创作对她而言都是一场“冒险”。她不会在落笔前过度构思,而是让身体随直觉而动,让内心的情感与对外界的感知自然流淌于画布之上。她精确的总结为—创作时 “唤醒内心的猴子”。

  • 欣赏她的作品时,观者仿佛能亲眼目睹艺术家的创作过程——画面在画布上自由延展、生长,最终化作她主观世界的生动映照。

图片

《猿猴》2021,布面纸本油画,248.5 x 215.cm

摄影:李佳

春节刚过,上海龙美术馆(以下简称“龙美”)就迎来了重磅展览——奥地利国宝级艺术家玛莎·琼沃斯在亚洲首场美术馆个展。

作为龙美蛇年春节后的首个重磅展览,玛莎·琼沃斯的同名个展在美术馆的西楼呈现。错落及层次感十足的西楼空间和下午时分恰到好处的光线使得观展体验更为灵动。对观者来说这会是一次特别的体验,绘画创作的过程即是作品本身,当观展结束,我们也成为她艺术创作的参与者,加入了一场与图像的即兴对话。

图片

“玛莎·琼沃斯”展览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

摄影:shaunley

本次展览集中呈现了艺术家最新的21幅油画作品,不仅包含她近年创作的精品,还特别挑选了曾在欧洲顶级艺术机构展出过的代表作品。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她2024年在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举办的回顾展中的部分作品,让亚洲观众也能近距离感受这位艺术家的创作魅力。

图片

艺术家论坛:玛莎·琼沃斯与策展人、学者沈奇岚

摄影:李佳

1940年出生的玛莎·琼沃斯今年已近85岁,在奥地利被誉为国宝级艺术家。虽然已至耄耋之年,琼沃斯女士依然优雅时髦,健步如飞,看起来仿佛只有60多岁。

为了这次展览,琼沃斯飞抵上海,在3月23日与策展人、学者沈奇岚的对话中,琼沃斯分享了她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艺术探索旅程——那些游走在具象与抽象之间的线条和色彩韵律,那些从个人记忆、生活经历和时代风云中汲取的灵感,最终凝练成她独树一帜的绘画语言。

图片

玛莎·琼沃斯肖像

图片来源:龙美术馆

在访谈中琼沃斯提到,每一次创作对她而言都是一场“冒险”。她不会在落笔前过度构思,而是让身体随直觉而动,让内心的情感与对外界的感知自然流淌于画布之上。她精确的总结为—创作时要“唤醒内心的猴子”。这种充满自发性的表达方式,不禁让人联想到日本“具体派”艺术的狂野与自由。欣赏她的作品时,观者仿佛能亲眼目睹艺术家的创作过程——画面在画布上自由延展、生长,最终化作她主观世界的生动映照。

图片

《无题,来自“弗朗西斯科·戈雅:羊头和肋骨静物”系列》2022 布面纸本油画,237.5 x 258cm

摄影:李佳

琼沃斯的艺术风格始终游走于抽象与具象的边界。早在上世纪,她就已经开始这样的探索,在当时的艺术语境下,这无疑是一种前卫的突破。

步入西楼一层展厅,十一幅琼沃斯2019至2024年间创作的画作跃入眼帘。最先吸引目光的,是画布上那些如“斑块”般浓郁的色彩,它们与狂放的线条、恣意的笔触交织,构成了一片充满张力的色彩世界,带给观者一种“激烈的赏心悦目”。而当你稍稍退后,远观这些作品时,画中的形象便逐渐浮现——或许是一只灵动的猴子,一匹奔腾的骏马,一块血色的羊头,又或一根森然的肋骨……

图片

“玛莎·琼沃斯”展览现场,图为三幅《无题,来自“弗朗西斯科·戈雅:羊头和肋骨静物”系列》 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 摄影:shaunley 图片来源:龙美术馆

作为一位观察者、致敬者与转译者,琼沃斯的创作既有对日常世界的诗意凝望,也有对艺术大师和艺术史经典作品的深情回响,更饱含对历史风云与社会事件的敏锐捕捉。

图片

《马奈的弟弟》2024

布面纸本油画,91.5 x 300.5cm

摄影:李佳

图片

《欧金·马奈》1874

埃德加·德加

图片来源:龙美术馆

乍看之下,她的作品仿佛一场纯粹的抽象盛宴,率性的笔触勾勒出令人愉悦的视觉韵律。然而驻足细品,那些朦胧的意象便如晨雾中的风景般渐次浮现——或许是一段美丽的希腊神话故事、一个帅气的身影,或是一段记忆故事——这些'似是而非'的图像以最率性的笔触被定格,每一道线条都举重若轻,每一处留白都暗藏玄机。

在创作媒介上,她也有着独特的偏好:常常选择在不同质感的纸本上挥洒灵感,再将完成的作品装裱于画布之上。相较于传统画布,纸张的柔顺质地让她的笔触更加流畅无拘,使那些充满抽象意味的姿态得以尽情舒展。这种创作方式不仅赋予作品独特的韵律感,更将艺术诞生的整个过程,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观者眼前。

图片

《特洛伊木马》2020

布面纸本油画,158.5 x 235cm

摄影:李佳

图片

《特洛伊木马》局部,可以看出纸本材质细节

摄影:李佳

本次展览布展巧妙,选在了龙美的西楼——这里空间独立又富有层次感。如果时间允许,建议参观者最好下午来看展。在西楼夹层,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与相互对视的两幅作品产生奇妙的互动,不仅让画作焕发出新的魅力,整个观展体验也会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图片

《无题》2020,布面纸本油画,248 x 64.5cm

摄影:李佳

展览二层的八幅大作也绝对值得一看,它们分为三个主题系列—《阿塔兰忒与希波墨涅斯 (致敬圭多·雷尼)》系列,《无题,来自“爱德华·马奈芦笋“》系列,以及回应2024年在红海沉没的英国货轮事件的《鲁比马尔号》系列。

图片
图片

“玛莎·琼沃斯”展览现场,图为三幅《阿塔兰忒与希波墨涅斯  (致敬圭多·雷尼)》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 摄影:shaunley 图片来源:龙美术馆

其中三幅连环画式的作品,生动演绎了希腊神话中阿塔兰忒与希波墨涅斯你追我赶狡黠又悲剧性的爱情故事。这些作品展现了琼沃斯创作的一个鲜明特点——她以古典大师的名作为灵感源泉,用现代艺术语言重新诠释,让经典与当代展开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图片

《阿塔兰忒与希波墨涅斯 一(致敬圭多·雷尼)》2023

布面纸本油画,242 x 261cm

摄影:李佳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阿塔兰忒与希波墨涅斯 一(致敬圭多·雷尼)》这幅两米见方的巨作。画面以梦幻的紫罗兰色为基调,颜料如流水般在画布上自然流淌。淡淡的粉色底纹间,鲜红的色带勾勒出若隐若现的人体轮廓。仔细看画面下方,几处微妙的色点像是人或动物轻轻走过的印记。更奇妙的是,在画面右中部,一道白色弧线勾勒出骨骼的形态,下方快速挥洒的笔触竟神奇地呈现出一个动物的胸腔。这幅画仿佛有种魔力,看得越久,越能感受到两个身影在画布上翩翩起舞,演绎着永恒的生命之诗。

这次展览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即兴创作是琼沃斯艺术灵魂的核心。她的画作不只是静止的画面,更像是一场生动的感官盛宴。就像她在自己创作的诗歌《我内心的猿猴》中写的那样:'我让画笔自由舞动,勇敢冒险而非循规蹈矩。'她的作品间彼此呼应,就像一首即兴创作的狂想曲,邀请观众一起加入这场与图像的对话。

图片

“玛莎·琼沃斯”展览现场2025年 龙美术馆 上海

《鲁比马尔号 一》2024,布面纸本油画

242.5 x 356cm

《鲁比马尔号 二》2024,布面纸本油画

58.2 x 64.5cm

《鲁比马尔号 三》2024,布面纸本油画

58.8 x 65.8cm

摄影:李佳

作为一位女性艺术家,琼沃斯虽然将'姿态性抽象'发挥到了极致,但她的艺术也曾被忽视数十年。如今,这位85岁的艺术大师终于获得了应有的认可——不仅由顶级画廊Thaddaeus Ropac代理,更在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等重要艺术机构举办展览,让世界见证她独特的艺术魅力。

玛莎·琼沃斯同名个展正在龙美术馆展出,展期直至4月13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