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现实当中,为什么找人借钱和被人借钱都会让人难过?寒山子的哪首诗生动地表现了这种难过?他为什么说钱财多了太吝啬,会让人变得越发愚痴?为啥说世界上最可怜的人不是乞丐,而是富得流油却不肯施舍半文钱的人?人为什么最好要广种福田? ![]()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黑色小三角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有找人家借钱或者被别人借钱的经历。不管是借钱还是被借钱,人都很难过。 唐代的大隐士寒山子,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把借钱和被借钱的难处写得非常生动。 01 读圣贤书,行万里路,欢迎来到问古思塾。我们今天就一起去精读寒山子这首禅诗。 新谷尚未熟,旧谷今已无。 就贷一斗许,门外立踟蹰。 夫出教问妇,妇出遣问夫。 悭惜不救乏,财多为累愚。 实际上寒山子写双方的尴尬、难过,只用了三十个字,后面的十个字是对世人的忠告。 02 我们先来看前两句:“新谷尚未熟,旧谷今已无。” 很好理解,青黄不接的时候,当年新种的谷物还没成熟,去年的存粮已经全部吃光了,已经揭不开锅了。 这跟现在很多年轻人,这个月的工资还没发,上个月的工资已经花完了,离发工资还有一段时间,不是一个情形吗? 03 就贷一斗许,门外立踟蹰。 想找个人家去借点米,而且不借多,只借一斗就行,先救个急。 虽然想借的米很少,但是站在人家的门口犹豫来犹豫去,就是下不了这个决心去敲门,去张嘴。 04 夫出教问妇,妇出遣问夫。 进门提了要借米的事儿,家里的男主人说:“这个事我说了不算,得去问我太太。” 当找到他太太去问的时候,又说:“这个事我得跟老公商量商量。”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就是不太愿意借,还得找借口互相推。 05 悭惜不救乏,财多为累愚。 大彻大悟的寒山子告诫我们,像这种自己的财富已经比较多了,自己吃不了、用不完的时候,还不拿出来一部分去救急、去布施。 那他财富积累的越多,他人就会越累,就会变得越发愚痴。 06 读完了寒山子这首禅诗,我也写了一首打油诗: 月有圆缺日,人有贫富时。 今生富且贵,往生必布施。 财多仍贪吝,福尽早与迟。 救急不救穷,远离贪嗔痴。 07 小的时候就听大人们常讲:“人是三穷三富过到老的”。 绝大部分人都没有办法做到,从出生一直到离开这个世界都处于富贵之中,不是没有,只是很难。 所以我说“月有圆缺日,人有贫富时”。好的时候要想到有一天会变坏。 我们这几十年来,社会上人这种贫富的剧烈颠簸变化还少见吗?这不就是佛家讲的无常吗? 贫穷不常在,富贵也不会永远。 08 今生富且贵,往生必布施。 凡人未果,菩萨未因。 我们普通人只看到人家发财的人发财了。不知道他今生的发财,是他往生往事积了福报。 他曾经做财布施,甚至法布施和无畏布施。所以这一生才会比别人的福报好,这就是佛家常讲的因果。 百因必有果,同时百果也必有因。贫和富都不是无缘无故的。 09 财多仍贪吝,福尽早与迟。 活了五十几年,读了很多圣贤的书之后,我才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 那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怜的人,并不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那些流浪汉、乞丐。而是家财万贯还疯狂聚敛,不肯布施半文钱的人。 按照佛家三世因果的说法,这样的人虽然这辈子很富贵,但是他这个富贵是消耗往生往世的福报的。 如果他贪得无厌,不仅仅把原来的福报用完,还要透支。那他来生别说做个富翁,恐怕连做个人的概率都很小很小了。 我们不谈佛道两家的因果。当年在以色列,导游跟我们讲基督教,有个说法:“一个富豪死后能够升入天堂,比一头骆驼穿过针眼还难。” 这一辈子得是因为往生往世的舍,那你现在这一生不肯舍了,那你来生呢? 农民都知道庄稼不收年年种,所以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广种福田,为自己积累福报的概念。 10 救急不救穷,远离贪嗔痴。 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无常,读懂了因果,就会明白,每一份舍,日后都会有一份得。今天的得,如果是不义之财,将来就注定有一份失,也可能是一份灾和祸。 因为天道求衡,得失是对等的、互补的,有此必有彼,二者相隔的时间越长,利息就越大。 所以如果有了这个概念之后,我们读懂了佛家的关键教义之后,就明白: 有人来求咱们、借咱们,而且这个人是突发的或者是很紧急的事情,咱们恰好也有能力,那就搭把手帮人家一下。 表面上是我们帮人家,暗地里人家也在帮我们,人家给了我们一个积累福报的机会。 我们在他身上付出的这一点点的施舍,日后会给自己,会给子孙,会给自己的来生带来巨大的回报。 11 我经常讲这个世界上什么样的宗教我都不迷信,但是我相信“因果”二字。 得和失是互为因果的。 如果我们有了这个概念,不再像以往那么贪婪,对得失不那么计较,就少了很多嗔恨。 心变得清净,人就会远离愚痴,变得智慧。 千万要记住,来求我们的那些人,十有八九是来帮我们的。 但记住,救急不救穷。有的人懒惰,有的人放纵,这样的人救不了,可以不救。 但是人家是突发事件,天降的灾祸,人家暂时无力招架,能搭把手,咱们最好搭把手。 |
|
来自: 新用户1777903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