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感恩的心种出生命的通天树

 道德经学用 2025-04-01 发布于北京

5cb712eaa78d9.jpg

二月是播种月,这个月的《祈祷文》中说:

人活一世,天地对我有蓄养之恩,国家对我有护养之恩,父母对我有生养之恩,师长对我有教养之恩,企业对我有培养之恩,所有发生都对我有滋养之恩。念及一切,唯有感恩,恩情无尽,何以为报?唯有行走正道,做好自己——尽此一生,报效父母,报效祖国,报效社会大众,报效万物众生。无尽感恩,尽在行动。这颗感恩的心,将种出生命的通天树。

正如上面这段话所揭示的,万事万物对我们都有恩情,念及一切,唯有感恩。感恩是一种深刻的情感与态度,它蕴含了丰富的意义和价值,对个人、家庭、单位、社会,乃至整个文明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就个人角度而言,感恩能够激发积极情绪,帮人减少负面情绪,从而促进身心和谐。从家庭和单位的角度来看,感恩行为能够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极大地提升团队凝聚力和工作效率。就和谐社会来说,一个崇尚感恩的社会,其成员更倾向于做出正面行为,如志愿服务、慈善捐赠等,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由此可见,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好的情感表达,更是推动个人成长、增进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与道德进步的重要力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感恩的心态,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生活质量,还能为构建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在《道德经》学用过程中,“感恩”不仅是我们要修炼的神性品质之一,而且还是“五个总是”的日常行为之一。所以,在我们单位不断推进的“六实”活动中,非常注重对大家感恩之心的培养。老师们通过自己的实学、实干、实修,实证“感恩的心能种出生命的通天树。”

5cb7180561128.jpg


在上个月的六实分享会上,三位老师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坚持做到“总是感恩”,给自己的身心、家庭、事业等方面,带来的深刻影响。燕燕老师原来有个外号“怨怨”,因为她遇事好埋怨,自从走进“六实”共修,用感恩代替埋怨,发现不仅自己的身心越来越和谐了,而且与身边人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了。她在分享中说:

在春节期间,我用心学习了播种月祈祷文。这段文字简短而有力,如同一股清泉,滋润了我的心田,带给我无尽的感悟与启示。当我第一次诵读这篇祈祷文时,就被它那种宁静、祥和的力量所吸引。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引导我放下心中的杂念,专注于内心的平和与安宁。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感恩的心,将种出生命的通天树。”

祈祷文让我明白,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宝贵的,值得我们用心去去珍惜、去感恩。我们应该感恩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生命赐予我们的礼物,让我们成长、让我们坚强。

同时,祈祷文也让我回望了自己从“感怨”到“感恩”,进而实现身心和谐的心路历程。以前我不仅不懂得感恩,反而总是感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不是怨这个就是怨那个。所以,人送外号“怨怨”。一开始我不接受这个称呼,为此还与给我起外号的人发生了强烈的冲突。

5ca44fb50cdf8.jpg


三年前,我被瑞华老师牵手走进了“六实”活动,从此走上了人生的觉醒和蜕变之路。在一次以“生命健康”的主题课程上,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五味“神药”:总是微笑,总是感恩,总是敬畏,总是立德,总是清理。

我听后犹如醍醐灌顶,“五个总是”我一个都没做到。我认为,“五个总是”的核心是感恩,如果内心没有感恩哪来的微笑与敬畏呢?又何谈立德与清理呢?于是,我开始转变思维,遇事不向外看,而是向内走,时时处处反观自己对当下遇到的人、发生的事,有没有感恩。

有一次,我爱人下班回家迟了,要是在以前我立马就会给他打电话埋怨一番,但那一次我立即转念,感恩他给了我为家人准备晚饭的机会。他回家后告诉我,下班的路上与别人的车子发生了擦碰,换作过去我定会不分青红皂白数落他一顿,但那个当下我又一次转念,感恩上天的厚待,没有让他发生严重的车祸而导致伤亡事故。

那天吃晚饭时,他突然说最近发现我变了,变得说话和气了,脸上有笑容了,不再总是抱怨了。我就顺势给他介绍了“六实”活动,以及“四个和谐”“五个总是”等内容。他惊奇地说:“难怪你最近像换了个人似的!”我接着就动员他,把他也拉进了六实共修活动中。现在,我们夫妻同修,身心越来越和谐,与周围人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家庭也越来越幸福了。

推 荐 阅 读




【挑战月祈祷文】挑战,是成就自己的契机
【问道心得】《道德经》第五章:不偏不倚
【规律之说】《道德经》第五章:不偏不倚

【以道为镜】《道德经》第五章:不偏不倚

《道德经箴言》第五章 不偏不倚

特别说明:
上述文字、图片、内容中如涉及或有可能涉及他人权益保护的,请马上联系我们,我们将会立即审核,并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予以纠正。

点击关注道德经学用有声频道  

道德经学用

和谐身心,我的责任

和谐家庭,我的责任

和谐企业,我的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