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镜读片:大肠・病例2

 19007800 2025-04-01 发布于安徽
图片

临床信息

男性,60余岁。无症状。

现病史:

16年前因乙状结肠进展期癌在我院消化外科施行乙状结肠切除术,此后在该科定期施行大肠内镜检查。

201X年3月的定期检查时,发现横结肠中段有直径10  mm的病变。

图 1 常规内镜像

图片

图 2 NBI像

图片

图 3 靛胭脂喷洒像

图片

图 4 结晶紫染色像

图片
图片

问题:

①上皮性 / 非上皮性,以及肿瘤性 / 非肿瘤性的鉴别诊断 

②性质诊断(如果是癌症的话,浸润深度)?

图片

阅片的流程 / 要点

1. 诊断方法

在常规检查(图 1)中,病变是弱发红色调的隆起性病变,在表面上发现有黏液附着。

图片

病变的边缘部分上升陡峭,这一部分略带红色。

除了边缘以外,有色调相同的区域且与周围的边界清晰,提示为上皮性肿瘤性病变。

另外,从边缘部分的色调差可以看出正常黏膜被悬挑的可能性。

由于病变的表面附着黏液,所以可以假设是锯齿状病变由来或黏液癌那样的产生黏液的病变。

并且,在短轴方向上发现有皱襞集中,虽然不明显,但也考虑到 SM 深部浸润的可能性,所以想观看一些其他图像。

在 NBI(窄带成像)观察(图 2)中显示,上述的边缘部分呈稠密状,但表面结构显示出了Ⅰ型 pit 的稀疏残留,可以看出表面是由正常黏膜构成的,病变的中央部分的表现一致,向外突出。

图片

血管形态未发现网格状结构等腺瘤性,而表面结构保持一致。

判断为 JNET(the Japan NBI Expert Team)分类 Type 2B 以上的结果。

另外,病变的肛门左侧也附着黏液,但显示为正常黏膜,不能认为是锯齿状病变和腺瘤成分。

再看看靛胭脂喷洒像(图 3)中的凹凸部分,在本病变中没有明显的凹陷落差。

图片

但是,边缘的正常黏膜有色素的弹起,Ⅰ型 pit 的窝间部变宽,表现为过度伸展的状态,表明在上皮下或黏膜下存在膨胀性发育的组织。

正常黏膜和肿瘤性病变的高低差几乎没有移行,看不到有局部的凹陷。

在结晶紫染色(图 4)中,肿瘤部分的 pit结构不是乳头状的,而是由大小不同的不完整腺管开口部构成的,在边缘部分,发现肿瘤在正常上皮下进展,导致过度伸展并造成破坏。

图片
图片

另外,虽然也发现了在各处形成腺体与腺体相连的聚集成上皮 pit 部分,但由于没有明显的无结构区域,所以可以判断是与伴随 DR(促结缔组织增生反应)SM 癌直接暴露的不同的病变。

腺管开口形态,认为是 VI 型高度不齐,无法认作为 VN 型。

从以上鉴定的观点来看,虽然黏膜肌层的残留或肿瘤的黏膜部分被保留,但表现为浸润到 SM 中形成肿块的病变,在病理组织学上认为是在中分化型管状腺癌(tub2)主体中混合有黏液腺癌,所以也不能否定深度达 T1b 的可能性。

2. 治疗方针及标本处理

作为治疗方针,考虑到病变本身只有10 mm,还存在很多其他病变,以及曾接受过乙状结肠癌的外科治疗,建议选择兼有诊断性治疗的内镜黏膜切 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并一次性切除成功。

切除标本为了再现活体的形态而延展平坦, 并进行了福尔马林固定。

病 变 直 径 为10  mm×7  mm,部分切缘接近病变(图 5a)。

图片

并且,为了对边缘切缘进行分析以及得到病变的最大直径,像图 5b 那样进行了侧方切缘的病理切割。

图片

委托用切片 4 和切片 5 做对开的预切片。

在图 5c 中显示了该线在内镜图像中的对比。

图片

3. 病理组织学的观察(图6,图7)

出示代表性切片 4 和切片 5。显示中分化型管状腺癌(tub2)浸润黏膜层至 SM 黏膜下层,并见少量黏液腺癌成分(图6a、c,图7a)。

a 切片4的HE染色像

图片

c 切片5的HE染色像

图片

图7  a 切片4的病变部(图6a的绿框部分)放大像

图片

通过 Desmin 染色显示病灶内黏膜肌层断裂消失,仔细观察的话仍有碎片化的黏膜肌层残迹,表明有肿瘤的黏膜部分残留(图6b、d)。

b 切片4的结合蛋白染色像

图片

d 切片5的结合蛋白染色像

图片

癌组织从表层一直延续至 SM,在SM 中也存在膨胀发育的肿瘤腺管,浸润深度为2360  μm(图 7b)。

b 切片5的病变部(图6c的蓝框部分)放大像,浸润距离为2360μm

图片

着眼于边缘部分会发现有黏膜肌层残留,但肿瘤腺管浸润增殖至黏膜固有层的中层~表层正下方,观察到表层没有露出,而残留有稀疏的正常腺管(图 7c、d)。

c 边缘部分(图6a的黄框部分)HE染色像

图片

d 边缘部分(图6b的红框部分)结合蛋白染色像

图片

这些观察分析也反映了放大内镜的观察结果。

最终病理诊断是中分化型管状腺癌,tub2 >muc,pT1b(2360μm),Ly0,V0,pHM0,pVM0。

后来,施行了横结肠切除术,局部没有癌残留,也没有淋巴结转移。

解答

① 鉴别诊断:锯齿状病变进展或黏液腺癌

② 性质诊断:T1b 癌

关键词 

早期大肠癌 

T1b 癌(SM 癌) 

性质诊断

出题 

山野 泰穂

札幌医科大学医学部消化器内科学講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