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符经》的文字简洁,含义却深奥玄妙。 它的文辞和义理玄妙深远,仿佛与自然之道相契合。于是我便整理了几句喜欢的,并附上注解。希望将来的童鞋们能够借此不失道旨,领悟大道的真谛。
1.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观
字面意思为:观察、领悟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和法则,并按照这些规律和法则去执行或实践,就能达到一种完满的状态或境界。
当然,光看字面意思,那这句话简直跟废话差不多。你是啥也学习不到,体会不到,那就是眼睛看的,高深学问都是心去体会感受的。
深入:观察自然的法则,其实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形式可以直观把握。我们不应该仅仅用眼睛去观察,而应该用心灵去体悟。心灵深邃而微妙,能够洞察一切,因此能够映照出自然的本质。这种本质因为深邃而微妙,所以被称为“阴”。把握自然的运行规律,也不是靠外在的执着能够实现的。因此,我们不应用手去强行执着,而应该顺应自然的契机。契机灵活变通而不受任何束缚,因此能够与自然之理相契合。正是因为这种变通能够契合自然,所以称之为“符”。用心灵去映照,用契机去契合,这样,“阴符”的含义就完全展现出来了。然而,有的人将“阴”解释为“暗”,“符”解释为“合”,这实在是太过肤浅和不明了。
话说:有了机会却没有合适的人去把握,是会失败的;有了合适的人却没有正确的方法去运用,同样也会失败。
因此,《易经》中说:“追逐野鹿,没有虞人的引导,只会盲目地跑进森林中。明智的人懂得,在时机不成熟时,不如放弃,勉强行事只会招来灾祸。”
所以,圣人会根据时势来运用相应的策略,顺应机遇来处理事务,这样他们就能在手掌之间掌控生死大权,在天下成就一番功业。
《易经》又说:“君子把武器藏在身上,等待时机而动。”因此,圣人保持内心的清明,用以观察时机的变化。收敛时则能自我克制,施展时则能战胜他人。观察它时似乎无形无迹,运用它时则无穷无尽。
《易经》中说:“阴阳变化莫测,这就是神妙之处。”而《阴符经》正是对这种神妙之处的象征性表述。所以,圣人运用这种不可预测的法则来陶冶天下,使人们无所怨恨。天是地的主人,道是德的君主。因此,圣人尊奉大地并效法天道,树立德行并遵循道的原则。他们将天道作为行事的首要准则,明确大地的承载作用来辅佐天道。
《易经》中说:“要顺从天意,要顺应天时,遵循自然的节奏。等待适当的时机再行动。”所以,当圣人想要有所作为时,必定先观察天道的盈虚变化,然后再坚持执行。行事时顺应时机,就不会有任何疏漏的策略。
2.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大自然中存在五行相克相生的法则(或存在五种可能对人产生戕害的因素),能够观察到、领悟到这些法则(或因素)的人,将会在生活中取得成功和繁荣。
深入理解:五贼,指的是命、物、时、功、神这五个方面。古书传说:圣人的治理之道,在于谋求大局而不拘泥于细节,彰显美德而不掩盖瑕疵。因此,在和平时期,圣人遵循大道,广布德泽来教化民众;在危难时刻,则运用权谋,抓住时机来拯救民众。他们的志向在于匡正天地,谋略在于救济人伦。于是,他们运用大义来消除天下的祸害,运用大仁来兴办天下的福祉,运用至正来纠正天下的歪曲,运用至公来平息天下的私利。因此,这些违背常规却符合大道的谋略,共有五个方面,圣人运用它们,称之为“贼”(在这里,“贼”并非贬义,而是指一种超越常规的手段);而天下人依赖这些谋略,则称之为“德”。
所以,当黄帝运用这些谋略来改变天命时,人们只知道那是天意,却不知道那是黄帝的“贼”智,这正是黄帝能够取代炎帝的原因。同理,帝尧取代帝挚、帝舜取代帝尧、大禹取代帝舜、殷汤取代夏朝、周武王取代殷商,都是因为他们巧妙地运用了“贼天之物”、“贼天之时”、“贼天之功”、“贼天之神”的谋略,而世人往往只看到了天命的转移,却未能洞察其中的“贼”智。
因此,能够洞察并运用这些“贼”智的人,自然能够昌盛。太公望(姜子牙)将“贼命”比作调味,以此来形象地说明其妙用。在这里,“贼”并非指邪恶或伤害,可以理解成为一种超越常规、顺应天道的智慧与谋略。
圣人效法大地并尊奉天道,树立德行并遵循道的原则。他们身处天地与道德之间,能够建立非凡功业的人,没有不是凭借“五贼”之道而成功的。所谓的“五贼”,一是窃取命运(或主宰命运),二是窃取物质(或掌控资源),三是窃取时机(或把握时间),四是窃取功绩(或创造业绩),五是窃取神明(或运用智慧)。这“五贼”之道,正是皇帝、王者、霸主权谋变化的根本法则。
因此,圣人观察时机的变化并作出相应的应对,衡量时势的利弊并加以利用。所以,太公姜尚能够制定霸业的法典来灭掉殷朝,推行王者的教化来治理周室,这难道不是因为他能够顺应时机、驾驭“五贼”之道吗?
圣人既在皇帝与王者的道统中确立根本,又能在权谋与霸业的领域内灵活应变。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修养身心,“五贼”之道都已完备。因此,天下之人都会望风而归顺,他们会竭尽全力,却不会将恩怨归咎于任何人。这可以被称作是“有道的盗贼”,或是“无形的兵马钱粮”。啊!没有比这更大的寇敌了(指内心的欲望与控制欲望的能力)。
“五贼”之道深藏于心中,掌控自如,无论是修养身心还是干事创业,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正如经典所说:“见到它的人就会昌盛。”这不也是很自然的吗?
3.五贼在乎心,施行在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字面意思是:生活中的各种事儿我们都得心里有数,做事要顺应天时、顺应自然规律;生活中的广阔天地和各种可能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我们可以去争取、去创造;同时,生活中的各种变化都会影响到我们,我们都能亲身感受到这些变化。
深入:一个人如果能树立高尚的品德并使其显明,同时又能巧妙地运用机谋,那么他的内在修养就会自然而然地在外在行为中表现出来。这哪里需要依靠武力或发动战乱来实现呢?只要能够洞察并把握住时机,即使宇宙再大,也仿佛尽在掌握之中,更何况那些更小的事物呢?如果能够领悟并体现自然的神妙之处,那么即使万物再多,也无法超出他的胸怀和见识,更何况那些更少的情况呢?自然造化的力量,如果我们能够拥有并运用它,那不是很伟大、很强大吗?
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的,而人心则是机谋的源泉。确立天道的规律,以此来安定人心。也就是说,人们所说的天性,其实是指人的自然本质;而所说的机谋,则是指人心的巧妙运用。人的本性本来就与天地之道玄妙相合,所以圣人能够体悟并运用“五贼”之道。这里的“五贼”,并非指具体的五种邪恶或害人的事物,而是指命、物、时、功、神这五个方面,它们代表着自然规律和天地之道的不同方面。圣人通过体悟和运用这些规律,来达到与天地相合、与自然同体的境界。
4.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字面意思:人的性情或本性中既有巧妙聪慧的一面,也有笨拙不足的一面,而这些特质都是可以隐藏起来的。
深入点:圣人在面对不同情境时的会使用不同的应对策略。圣人的本性,在于巧妙地运用智慧,而不是笨拙地依靠蛮力。当身处困境、面临险境时,圣人会运用谋略和道义来化解难题;当面对强大而明智的对手时,圣人则会选择以道义为准则,采取退避的策略。
仁慈的人必定有勇气,但有勇气的人不一定具备仁慈;智慧的人能够装愚,但愚笨的人却无法变得智慧。
因此,圣人在时运通达时,能够展现出他们的巧妙并建功立业;在时运不顺时,则表现出他们的笨拙并隐藏自己的行迹。
所以,孔明(诸葛亮)在《出师表》的序言中说:太公(姜子牙)八十岁才遇到文王,并非他没有遇到机会,而是他审慎地选择了自己的君主。
在性命和机遇的巧妙与笨拙之间,能够洞察行止隐显的形势,就可以观察变化、察觉时机,并运用“五贼”之道。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圣人能够深思熟虑、远见卓识,行动不会错过时机,他们观察天道、揣度人心,顺应时势而行动。所以,《易经》中说:能够知晓进退存亡而不失去正道的人,大概只有圣人吧?
5.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字面简单解释:
九窍”指的是人体上的九个窍位,包括耳、目、口、鼻七窍以及前阴、后阴二窍。
“邪”则指的是外界的邪恶之气或不良诱惑。因此,“九窍之邪”意味着这些窍位都可能成为外界邪恶之气或不良诱惑侵入的途径。
“在乎三要”:这里的“三要”指的是耳、目、口这三个窍位。它们被认为是九个窍位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部分,也是最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因此,“在乎三要”表示在九窍之中,耳、目、口是防治邪恶之气或不良诱惑的关键所在。
“可以动静”:这里的“动静”指的是这些窍位的开合状态。其中,“动”代表开启或活跃状态,“静”则代表关闭或沉静状态。因此,“可以动静”表示这些窍位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开合调节的,以达到抵御外界邪恶之气或不良诱惑的目的。
所以,“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的字面简单意思就是:人体的九个窍位都可能成为外界邪恶之气或不良诱惑侵入的途径,而在这九个窍位中,耳、目、口是防治的关键所在。这些窍位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开合调节,以抵御外界的邪恶之气或不良诱惑。
深入点:
人体上的九窍(指耳、目、口、鼻等感官器官)各有其作用,但其中三个最为关键,是主宰一切机变的要素。这三个要素就是机变、情感和天性。如果能够顺应机变,就没有什么不能安定的;如果放纵情感,就没有什么不邪恶的;如果顺从天性,就没有什么不正直的。因此,圣人行动时总是隐藏自己的情感,保持内心的宁静以维持天性的常态,享受内心的平和以稳定机变之心。小人则与此相反,他们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天性和机变之心。
在《阴符经》中,“机”并非仅指感官器官或内心修养的某个方面,而是指顺应天道、把握时机、运用智谋的能力。圣人通过洞察天机、顺应天道,来安定人心、治理国家、成就事业。因此,理解“机”的正意,需要将其放在更广阔的天道和人事的背景下来考虑,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感官器官或内心修养的层面。
再深入点:
人体的九窍,在天上对应着九颗星辰,在地上则对应着九个州域,在人体内部则表现为九窍。如果九窍的气息不正,就会受到邪气的侵袭。一旦受到邪气的侵袭,人的认知和行动就会偏离正道,无法敏锐地察觉和应对变化。因此,九窍的关键之处在于“三要”,即太公所说的耳、目、口。
耳、目、口是心灵的辅助工具,是精神的门户,是智慧的枢纽,也是决定人祸福的关键。
如果耳朵不能清晰地辨别声音,眼睛不能敏锐地观察时机,嘴巴不能适度地发布命令,那么这三要就不够精准。这样的人,既不能治理好公司企业,也不能管理好家庭,更何况是领兵打仗这种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呢?
领兵打仗,关乎着士兵的性命和国家的存亡,在静止与行动之间,不能有丝毫的疏忽和大意,怎么能轻易地运用而不加以深思熟虑呢?
朝愿闻道,夕死无悔……
喜欢的话,就帮我点赞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