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母子关系 肾为肝之母,肝为心之母,心为脾之母,脾为肺之母,肺为肾之母。心肝脾肺肾,五脏母子关系。 实则泄其子,虚则补其母,脾虚时补肾,肝虚时补肾, 《难经》云:“人之安睡,神归心,魂归肝,魄归肺,意归脾,志藏肾,五脏各安其位而寝。” 在中医里,心、肝、脾、肺、肾这五脏不仅仅是身体器官,更是人体养生的最终落脚点。 “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是中医五行生克理论指导下的重要治疗原则,具体应用时需结合脏腑的五行属性和经络穴位、药物的归经特性。以下是针对各脏腑的 **穴位选择** 和 **药物举例**: --- ### **一、五脏的“母子”关系与治疗要点** | **脏腑** | **五行属性** | **母脏(补)** | **子脏(泻)** | **实证泻子** | **虚证补母** | |-----------|--------------|----------------|----------------|---------------|---------------| | **肝** | 木 | 肾(水) | 心(火) | 泻心火 | 补肾水 | | **心** | 火 | 肝(木) | 脾(土) | 泻脾土 | 补肝木 | | **脾** | 土 | 心(火) | 肺(金) | 泻肺金 | 补心火 | | **肺** | 金 | 脾(土) | 肾(水) | 泻肾水 | 补脾土 | | **肾** | 水 | 肺(金) | 肝(木) | 泻肝木 | 补肺金 | --- ### **二、穴位选择** #### **1. 肝(木)** - **肝实证(泻子)**: - **穴位**:心经荥穴 **少府**(泻心火)、心包经荥穴 **劳宫**。 - **操作**:针刺泻法或点刺放血。 - **肝虚证(补母)**: - **穴位**:肾经原穴 **太溪**、合穴 **阴谷**(补肾水)。 - **操作**:艾灸或针刺补法。 #### **2. 心(火)** - **心实证(泻子)**: - **穴位**:脾经合穴 **阴陵泉**、胃经合穴 **足三里**(泻脾土)。 - **心虚证(补母)**: - **穴位**:肝经原穴 **太冲**、荥穴 **行间**(补肝木)。 #### **3. 脾(土)** - **脾实证(泻子)**: - **穴位**:肺经合穴 **尺泽**、经穴 **经渠**(泻肺金)。 - **脾虚证(补母)**: - **穴位**:心经原穴 **神门**、心包经郄穴 **郄门**(补心火)。 #### **4. 肺(金)** - **肺实证(泻子)**: - **穴位**:肾经合穴 **阴谷**、膀胱经合穴 **委中**(泻肾水)。 - **肺虚证(补母)**: - **穴位**:脾经原穴 **太白**、胃经合穴 **足三里**(补脾土)。 #### **5. 肾(水)** - **肾实证(泻子)**: - **穴位**:肝经荥穴 **行间**、胆经合穴 **阳陵泉**(泻肝木)。 - **肾虚证(补母)**: - **穴位**:肺经太渊(补肺金)、脾经 **太白**(培土生金)。 --- ### **三、药物举例** #### **1. 肝(木)** - **肝实证(泻子)**: - **泻心火**:黄连、栀子、连翘(清心降火)。 - **肝虚证(补母)**: - **补肾水**: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滋水涵木)。 #### **2. 心(火)** - **心实证(泻子)**: - **泻脾土**:大黄、枳实(消导积滞)。 - **心虚证(补母)**: - **补肝木**:当归、白芍(养血柔肝)。 #### **3. 脾(土)** - **脾实证(泻子)**: - **泻肺金**:桑白皮、杏仁(宣降肺气)。 - **脾虚证(补母)**: - **补心火**:桂枝、人参(益火补土)。 #### **4. 肺(金)** - **肺实证(泻子)**: - **泻肾水**:泽泻、茯苓(利水渗湿)。 - **肺虚证(补母)**: - **补脾土**:党参、白术(培土生金)。 #### **5. 肾(水)** - **肾实证(泻子)**: - **泻肝木**:柴胡、黄芩(疏肝清热)。 - **肾虚证(补母)**: - **补肺金**:黄芪、五味子(补肺固肾)。 --- ### **四、注意事项** 1. **穴位选择**:优先选用五输穴中的“荥穴”(泻火)、“合穴”(泻实)、“原穴”(补虚)。 2. **药物配伍**:需结合具体证型调整,如肝郁化火需加疏肝药(柴胡),脾虚湿盛需加健脾药(茯苓)。 3. **禁忌**:实证忌补,虚证忌泻,避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 ### **五、经典案例** - **肝阳上亢(肝实证)**: - **泻子**:针刺心包经 **劳宫穴** + 中药 **黄连、栀子** 清心火。 - **肺气虚(肺虚证)**: - **补母**:艾灸脾经 **太白穴** + 中药 **党参、白术** 补脾益肺。 此原则灵活运用可调节脏腑平衡,但需结合四诊合参,不可机械套用。🖋 🔺春季养肝 肝脏为将军之官,特性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 肝郁📍 将致胃疼.头疼.高血压等。 保持心情愉悦,不能做情绪的奴隶,生气不过3分钟,常吃些养肝食物,做到四季疗肝,这样才能更好的养肝护肝。 🔺夏季养心 心主血脉,是一个阳气非常旺盛的脏器,相当于一国之君。 人最大的劳累莫过于心累。看不开,放不下,都会导致体内器官调节作用失衡。 养心,中午静卧或静坐30分钟最有效,忌午饭后马上睡觉。 苦入心,常食苦味,即清心火,又可养心,多晒太阳,心为生命之本,为阳中之太阳。 🔺长夏养脾(夏至~立秋) 为阴消阳长与阳消阴长的转折点。 脾胃是健康的根,食物要靠脾的运化才能化为精微,从而化生为精、气等滋养五脏六腑。 脾忌生冷🤛 思.生.冷.撑.药(三索一汤)均伤脾!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甘入脾,应适当补充甜食,如粳.糯.薏米.黄.扁.赤豆.鸡.鲫鱼.山药.红薯.土豆.莲藕.大枣.芡实.莲子.茯苓.党参等等。 早上7~9时,喝小米粥,对于脾胃虚弱的人也有好处。 🔺秋季养肺(白入肺) 百合.莲藕.银耳.枇杷.梨.蜂蜜等,有助于清热解毒、润肺生津、化痰止咳,润燥效果非常好,主防秋燥伤肺。 否则,为秋冬流感季创造条件,导致长期咳嗽。 🔺冬季养肾(黑入肾) 黑五类,韭菜,山药,核桃仁,欠实,薏仁,柑橘类,牛羊肉,海参,三鞭一花,小米粥。南瓜粥等,暖胃驱寒,保暖防寒,晒太阳。 咸味入肾,元气虚时,口味就会变重,扣齿,提肛,垫脚,泡脚等均能益肾养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