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国家认监委仅批准浙江质量科学研究院一家认证机构资质,批准范围不是常规的三体系认证,而是产品认证和绿色产品认证。 2025年3月全国认证机构审批'仅通过一家'现象引发关注,折射出我国认证监管体系持续强化的鲜明信号。结合最新认证行业动态与政策背景,这一现象可从三方面解读: 一、强监管高压态势下的必然结果 据不完全统计,2025第一季度,30多家认证机构受到行政处罚,2月国家认监委集中撤销16家认证机构资质的举措,释放出'零容忍'的监管信号。被撤销机构中既有提交虚假材料的'李鬼'机构,也有持续不符合资质条件的'僵尸'机构,暴露出行业长期存在的'重审批轻监管'顽疾。认证审批从严收紧,正是国家认证监管部门对存量机构'清淤'与增量机构'严控'双重作用的直接体现。 二、认证机构准入门槛的全面升级 从近期认证监管的典型案例可见,认证监管重点已从单一资质审查转向全流程合规性评估。对认证监管由点及面,深度不断加强。一认证机构因未评定专业代码、压缩多场所审核路途时间等程序违规被罚,另外一认证机构因未安排夜班审核被罚,还有认证机构因超服务认证领域资质备案违规发证被罚,这些违法违规认证乱象屡禁不止。 2024年11月,总局印发《质量认证行业公信力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年)》,强调要进一步完善认证机构资质审批制度,适当提高认证机构的准入门槛。重点完善从业机构资质管理、从业人员管理、认证活动监督管理等规章制度,彰显出认监委治理认证行业的信心与决心。 三、认证行业生态重构的阵痛期 认证领域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从2016年国家对认证机构资质放管服后,一大批外资和民营认证机构如雨后春笋而生,截止目前全国认证机构数量1227家,而实际发证的认证机构1100多家。多数认证机构为发证而发证,虚假认证、买证卖证、未经批准从事认证、伪造冒用认证证书等现象,严重损害了认证行业的质量公信力。 认监委痛定思痛,刮骨疗伤,大刀阔斧,不断剔除行业害群之马,在认证机构数量上“做减法”,2024年度全国共减少68家认证机构,撤销34家,注销34家。严控认证机构数量,提高审批的质量,压实认证机构主体责任,提升认证质量水平,不少认证机构将淘汰出局,认证行业面临重新洗牌。 当前认证乱象凸显认证行业亟需突破三大瓶颈: 一是认证机构多而不强,国际话语权和竞争力薄弱。 二是认证机构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严重,部分认证机构轮为认钱工具,审核流于形式。 三是认证机构违法成本低,监管手段单一,对认证机构监督检查跟踪落实责任不到位。 资质审批停滞不是终点,而是认证行业涅槃重生的起点,唯有通过认证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才能重塑认证行业的公信力根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