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林翼的涅槃之路

 子玉史院 2025-04-01 发布于陕西

 / 子

被命运扔进低估磨炼心性,然后在不被人看见的地方默默实践积累实战经验似乎是高手成长的统一路径,历史在各个阶段所“生产”的强者都是这套模板的产物。作为晚清中兴名臣的胡林翼也是通过这个模式所进化出来的精英。

相比曾国藩和左宗棠等“明星”人物,胡林翼被“曝光”的频次显然比这两位更少,但真实的历史却是,胡林翼才是晚清中兴第一人物。对此,《清史稿》也给出了客观评价:“使无其人,则曾国藩、左宗棠诸人失所匡扶凭借,其成功且较难。”

王闿运在写《湘军志》时对胡林翼的历史地位也感到不公:“中兴之业实成自胡,而外议不知所由,或谤或谀,皆非事实。”

一切都是因为胡林翼早逝,所以才让曾国藩和左宗棠等人成为了主角。

当然,我们也不是否认曾、左的才华,而是想表达一个观点:如果胡林翼没有早逝,那么他一定是湘系的领军人物,肯定有比曾国藩更高的江湖地位

但是呢,历史的剧本从来都是不以人的意志来上演人们所期望的剧情,现实永远都是:人生是无常的,历史也从来不按套路出牌。

对于胡林翼,我们没有必要在命运层面过多纠缠,而更应该从其身上汲取能够指导我们进化的力量。翻阅他的人生履历,其向上攀爬的那段艰难时期似乎才是最具营养的。

众所周知,胡林翼生于官宦之家,加上打小就聪明过人,是那种被后来成为两江总督的陶澍第一眼就惊为“伟器”并当即将女儿许配给他的天才。所以,在这种环境和语境中长大的胡林翼自然是睥睨一切,心比天高,对此,胡林翼自己就曾回忆:“平生自谓才大,自幼即狂,谓世人皆无才,因狂而傲,二十、三十岁以前均是如此。”

但是呢,这种性格和心态显然不适合融入现实的应用场景,尤其是波谲云诡的官场。所以,胡林翼后来能够自如地驾驭一切官场人事只能说他经过低谷的磨炼,那颗带着棱角的心被岁月的重力一点点打磨光滑。

1835年,二十三岁的胡林翼考中秀才,八月中举人,次年(1836)又接着中了进士,然后就是授编修,点翰林,仕途一片光明。对于当时任何熟悉胡林翼的人,他们都会有一种不自觉的判断,胡林翼的前途必定无量,相信胡林翼也是这种心态。

但现实很快就给他的仕途之路堵上了一块巨石,并给他的生活安排了一连串打击。道光十九年(1839)六月,胡林翼的岳父陶澍病逝于两江总督的任上,七月份,祖父胡显韶又接着去世。

道光二十年(1840)秋天,胡林翼前往江宁充任江南乡试副考官,但由于主考官文庆的技术性疏忽,导致苏、皖两省的录取名额出现误差。结果,胡林翼也被连带被降级,成为从七品的内阁中书。

由于父亲胡达源的仕途也遭遇过这种情况,所以胡达源就在丧父、儿子仕途不顺的打击下于次年(1841)五月去世。按照当时的传统,胡林翼就要在将父亲葬回老家益阳之后然后守孝三年。

只是,在葬完父亲之后,胡林翼的妾室徐氏又接着病逝。连续的丧亲之痛加上仕途不顺导致胡林翼开始怀疑人生,直接对前途失去了希望。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就是胡林翼在守孝期满之后完全可以再回京师报到、打卡上班,为什么会因为工作中的一个小插曲而自暴自弃呢,笔者猜测,一个是因为他在大好的年纪、事业的上升期却只能呆在家里,不能发力,更重要的是,岳父陶澍和父亲胡达源的接连去世使他在仕途中失去了靠山。以胡林翼的智商,他一眼都能看到自己回到京师之后的职场路况,在丧失希望的情况下他就彻底将自己钉在了益阳老家,蹉跎人生,这一蹉跎就是五年。

陶澍去世后胡林翼失去了靠山

图源/剧照

假如你穿越到当时的益阳,偶遇胡林翼,你一定不会将眼前的人和曾经那个才华横溢睥睨天下的少年胡林翼相联系,相关资料也记载了胡林翼当时在老家的情况:“道旁观者不知其曾践清华也。”

从衣着、行为等外在判断,胡林翼就是一个标准的农民。虽然胡林翼在给友人描述他当时的生活时主打一个自在的主题,什么“池圃足高卧,图书供古欢”,但相信他的内心一定是落寞的。甚至老师潘世恩劝他复出时,他还以“愿且耕且读,衣食载足,为乡里马少游足矣”表示自己无意于仕途,但这种口是心非的话语可能连他自己都不信。

胡林翼坚持不复出的原因只有一点,他看不清前路,没有勇气出发。但也正是这五年的时光将他体内“狂傲”的基因一点点剔除殆尽,变成一个比较沉稳的人。

生活就是这样,你所有的缺点老天爷都会安排相应的应用场景来对你进行磨炼,就看你有没有这个意识。不能过关的人,只能继续被折磨。

很显然,胡林翼通过了老天的考验,可以切入下一个应用场景接受更高层级的磨炼,而这次的磨炼就是实践,在最艰苦的环境中积累最有效的实战经验。只不过,这次的主动权是掌握在胡林翼自己手里。

为了能够有所建树,胡林翼没有选择回到京师继续蹉跎人生,他选择了一条最高效的路径,通过捐纳,求一个地方实职来实现人生价值。最终,胡林翼花了一万多两银子求得了安顺知府的职位。

这里有一个细节,胡林翼这一万多银当时是以众筹的方式搞到的,全是父亲当年的朋友以及亲戚所资助,胡林翼还是吃了家里的资源红利。这一点,就连曾国藩都表示羡慕,觉得自己根本不能与胡林翼相比。

当然,所有人对他的选择都表示不理解,因为,当时的捐纳是有选择权的,胡林翼完全可以选择一个条件相对好的地方去,但只有胡林翼知道,惟有最艰苦的地方才能练出真本事来。用胡林翼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初为政,遇贫瘠之士,当可以保清白风而不致负国。”

当然,以胡林翼的悟性,他可能已经预感到了当时大清的危局,知道大争之世是能者的舞台,所以才选择了前往最艰苦的地方刻意练习。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三月,胡林翼在办好一切手续之后回到益阳老家,在祖父的墓前,他发出了矢志做一名清官的誓言。

当年六月,胡林翼到达贵州,十一月,正式上任安顺知府,当时的他三十五岁。

在安顺知府的任上,胡林翼迅速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兴修水利;清理积案;解决土地争议;推行文教,旌表节孝...

很快,这些举措就都变成了胡林翼的政绩:在一年时间内,胡林翼完成了凿泉、筑堰、设闸三项工程,解决了当地的农田灌溉问题;清理了三百余件积案,实现了“人自以为不冤”的结果;广设义学,树立耕读的风气。

当然,最重要的政绩还是捕盗。在安顺年余,胡林翼捕获巨盗三百多名,基本将当地的盗贼清零,实现了“一郡肃然,盗贼衰息”的结果。这是安顺在近二十年来所未曾出现过的局面。

这里重点说一下捕盗,因为,这毕竟属于军事层面的事,而胡林翼后来能够在湖北和太平军在战场上博弈,其经验正是来自这段时间在实践中的积累。由此可见,人生根本就没有白走的路,所有眼下的现实应用场景都是为了满足之后的人生设计

和别人不同的是,胡林翼在安顺捕盗完全是设计了一套新的打法:发动百姓,然后通过各种手段分化瓦解各股盗贼。这才是他能在短时间内搞定安顺盗贼的核心原因。此时的胡林翼已经萌生了办理团练的想法,这从他对时任贵州巡抚乔用迁的话中就能看出来:“其团练招募,虽有流弊,而势逼处此,不能不行。”

精英和普通人的区别在哪:普通人总是抄别人的作业,而精英却总能根据现实情况给出新的解决方案。胡林翼就属于后者。不过,这一切都只有将自己融入现实的应用场景中进行实践才能总结出来。

胡林翼的军事经验是在贵州积累起来的

图源/剧照

道光二十九年(1849)闰四月初五,胡林翼又前往镇远,主持剿匪事宜。在镇远,胡林翼初次尝试团练之法,只不过此时他是临时雇用民兵,在他的认知中,民兵不仅淳朴、勇敢,且花费较少,还能随时解散。

很快,胡林翼就拿到了在月余捉拿大盗二十名、其他盗匪二十余名的结果,在镇远的四个月中,总计捕获盗贼几百名。

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初六,胡林翼又来到了黄平,在这里,胡林翼指挥了一次“大军团”作战,调集一千七百名绿营兵、一万八千名屯兵和苗兵,连破革夷、沙邦、山丙等处匪巢,捕获巨匪二百九十八名。仅用了一个月就解决了当地的匪患。

怎么说呢,打仗这件事手感最重要,认知体系更重要,胡林翼通过剿匪已经练出了指挥战争的手感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军事认知体系。

由于胡林翼在贵州解决了别人不能解决的棘手问题,所以就连道光帝都听说了胡林翼,当湖北布政使劳崇光、贵州按察使武棠、陕西布政使常大淳来到京师时,道光总向他们打听胡林翼:“胡林翼官声何以如此之好?”

可见,左宗棠是以过人的才华扬名江湖,胡林翼是以出色的政绩成为官场的新星。这就验证了一个道理: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事,一定要踏踏实实,实事求是,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绩,时间不会辜负任何一个奋力奔跑的人

当道光去世咸丰即位要求地方举荐人才时,在云贵总督吴文镕和贵州巡抚乔用迁的保奏名单里就同时出现了一个人:胡林翼。

胡林翼之才能突出由此可见。

由于贵州问题实在太多,贵州巡抚又压着胡林翼不放,所以咸丰只能放弃诏胡林翼前往京师任职的计划。

1850年九月,胡林翼署思南府事,在任内,胡林翼将自己在安顺的施政方案复制了过来,在教育、吏治、经济等领域都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从当地能为胡林翼立德政碑的行为就能看出胡林翼所取得的成绩。

也就是说,在贵州期间,胡林翼不仅通过剿匪积累了一定的军事经验,更是通过治理地方积累了丰富的行政经验,这些都成为了他后来能够升任封疆大吏的助力。

1851年六月,胡林翼补授黎平知府。在黎平,胡林翼正式对自己的军事认知体系进行了实践,并初次尝试了办团练。

至于胡林翼为何非要办团练又是因为,当时的绿营兵已经基本丧失了军事功能,成为了摆设,用胡林翼的话来形容就是:“官兵数万,已成废器,即令千人为营,而十贼可破。”

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胡林翼只能推行保甲团练,亲自招募、挑选了三百名壮士并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进行改良作为练兵之法。

胡林翼在贵州期间已经在尝试办团练

图源/剧照

在这个过程中,左宗棠还时常去信给胡林翼出主意:“防剿并危之时,则用团练,断宜参用碉堡。”

在一年的时间内,胡林翼的办法就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捕获盗匪三百余人,办团练一千五百余寨,黎平二三十年的匪患问题在短时间内被解决。甚至在三十多年后的光绪年间,胡林翼的诸多措施还在当地发挥着作用。

总之,在贵州,胡林翼不仅熟悉了政治,更是积累了自己对于军事的原始经验,对于办团练,就连曾国藩后来都向胡林翼虚心请教:“闻台端划除强暴,不遗余力...倘肯授我方略,时示成法,实为厚幸。”

只能说,曾国藩能将湘军办成、办大,胡林翼起了相当的作用,这就是胡林翼之所以被称为中兴第一人的核心原因。

咸丰二年(1852)十月,胡林翼卸任黎平知府。之后,胡林翼又以功升为贵东道。

至于胡林翼为何像钉子一样钉在了贵州则又是因为,当地根本不肯放胡林翼走,而咸丰也以“林翼熟悉黔省情形,调往他省,转恐人地未宜”的理由让胡林翼就留在贵州。

但在1853年太平军对江南的威胁越来越大,新任湖广总督吴文镕强烈要求调胡林翼前来协助的情况下咸丰终于决定让胡林翼前往湖北。

只能说,好钢一定要用在刀刃上。而胡林翼自己也愿意去更大的舞台施展。

咸丰三年(1853)十二月,胡林翼带着三百名黔勇正式前往湖北。1854年八月,胡林翼调补湖北按察使。次年(1855)正月,胡林翼擢升湖北布政使。两个月后,署湖北巡抚,正式成为封疆大吏。

在成为封疆大吏这件事上,胡林翼的速度明显比曾国藩更快,而曾国藩之所以迟迟未获得地方实职本质还是因为他手里有兵。

总之,五年的闲居生活磨炼了胡林翼的心性,在贵州的长期实践中胡林翼又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完全遵循了强者的进化模式。

由此可见,天赋属于运气层面,但经历低谷、努力攀爬才能决定一个人的上限。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谢谢!

推荐阅读:

元朝之亡,大体如此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